天天看點

等我老了,就回家種菜養花

等我老了,就回家種菜養花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在陶淵明所有的詩詞裡,

最喜歡《歸田園居·其三》

語言與詩意的美不需多說,

更愛的是這首詩裡的生活氣。

等我老了,就回家種菜養花

一直記得中學時代,

學到這首詩時,老師的解釋:

“草盛豆苗稀。換句話說,

他種的一點也不好,

都雜草叢生了,

還是每天早出晚歸的,

扛着鋤頭去田裡種豆。”

踩着清晨的露水,

踏着傍晚的夕陽,

在田園裡奔忙。

看看自己田裡的雜草,

再轉頭望望别人的豆田,

無奈的笑笑,低頭繼續忙碌。

等我老了,就回家種菜養花

日複一日的在田園裡,

腳踏實地的生活着,

閑采菊花,吟詩煮酒,

坐看山野,雲霧迷蒙。

腳下,是煙火的人間,

心底,是滿腔的悠然。

原來,

中國人喜歡種點什麼,

種的不止是溫飽,

更是一種生活态度,

一份雅情。

等我老了,就回家種菜養花

01

種菜,是中國人的天賦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說:

“中國人走到哪裡,

都得想辦法種點菜出來。”

種菜,是中國人的天賦。

每到一個新的地方,

看到新鮮的泥土,

總會想着,是不是能種點菜。

于是,

我們見過長在各個地方的菜,

陽台的泡沫箱裡,花盆裡,

是正常操作。

地磚的夾縫裡,非洲的沙漠裡,

凡是能長出雜草的地方,

就一定能種上菜!

等我老了,就回家種菜養花

這樣的種族天賦,

自農耕文明開始,

到五千年後的當今,

未曾退化,甚至愈發強大。

比如東晉陶淵明,

寫下“田園将蕪胡不歸?”

三國時代諸葛亮,

讀書觀天下,躬耕于南陽;

宋朝蘇東坡被貶惠州,

借來半畝田,種菜養性

……

等我老了,就回家種菜養花

明代鄭和下西洋,

也是因為會在“海上種菜”

才讓船隊免于壞血病的魔咒。

《瀛涯勝覽》中記載:

鄭和船隊在船上,

種植了各種瓜類、

茄子、胡蘿蔔,

甚至蔥姜蒜等調味料。

而同時期的他國航海家,

例如哥倫布、達伽馬、

以及麥哲倫等,在航行過程中,

因缺乏蔬菜中維生素的原因,

失去了兩百餘萬的水手。

種菜,是中國人

最為平民化的天賦,

也是這樣的天賦,

讓我們擁有二十四節氣,

擁有諺語俗話。

華夏文明,江山社稷,

在一句句農耕諺語中傳承,

在一顆顆泥土裡生長。

等我老了,就回家種菜養花

02

田園牧歌,當下生活

有沒有發現,

最近幾年,

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愈發成為流行。

無論是短視訊,還是紀錄片,

那些生活在鄉下小院裡的部落客,

點贊量總是居高不下。

最為典型的,當然是李子柒。

很喜歡這個女孩兒的生活模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能上山采蘑菇,挖野菜,

能回家開墾土地,種菜養花,

每個視訊都是生活與詩意的融合,

總能給人一種中式美的享受。

除她之外,亦有很多田園部落客,

每日分享自己小院的土地,

拍攝菜籽從種下那一刻的狀态,

再到慢慢吐芽,長葉,

成為綠油油的蔬菜。

讓千裡之外的螢幕前的我們,

和他們一起享受種植的快樂。

當然知道,在光鮮亮麗,

歲月靜好的鏡頭背後,

有着不為人知的辛勞與汗水。

即便如此,仍是向往這樣的生活。

如海子所說:

“關心糧食和蔬菜。”

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是,

除了糧食與蔬菜外,

其他一切,都不用操心。

不必操心車貸房貸,

不必操心工作繁雜,

隻是單純的吃飽穿暖,

如此,安享清歡,安度流年。

等我老了,就回家種菜養花

03

等我老了,就回家種田

在日劇《我的事說來話長》中,

有這樣一段對話:

——要是用最短時間,

走最短距離度過一生,

歡愉的果實可不會砸到你頭上哦。

——歡愉的果實是什麼?

——那是隻有不借助導航與網際網路,

甘願繞遠路的人才能找到的小小的獎勵。

當代人的一天,太忙了,

在車水馬龍的城市裡,

忙着尋一個站穩腳跟的地方。

世事喧嚣,塵世繁雜,

逃不開,也躲不掉。

但是等我老了,

一定要回老家,

将小院打掃幹淨,

開辟出屬于我的一片菜園子。

等我老了,就回家種菜養花

如蜂蝶采蜜般,

在我那一方小園裡,

拔草除蟲,摘菜尋瓜。

不以網際網路為媒介,

而以雙眼雙手為橋梁,

腳踩泥土,頭頂陽光。

每日最大的事情,

便是關注蔬菜是否長勢良好,

不問世事,不言悲喜。

最好,還能在角落裡,

種上幾株花,

看月季和玫瑰到底哪裡不同,

看薔薇如何爬滿花架,

看淩霄花是怎樣攀援生長,

看一切曾在書中讀過的生物,

是如何成為它們自己。

幾千年前,陶淵明問:

“歸去來兮,

田園将蕪胡不歸?”

當然要歸,歸到田園裡,

歸到生活的本味中。

品味“人間有味是清歡”

中的“清歡”究竟為何;

尋覓“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的真意,

到底是什麼。

在明媚的春光裡,

翻動泥土,種菜栽花,

在盛夏的傍晚時,

等微風帶着泥土的氣息,

吹過花架,拂過面龐。

在絢麗的秋色裡,

東籬采菊,閑話桑麻。

在寒冷的冬天,

燒火煮飯,溫酒賞雪。

在一年四季的變遷裡,

抓住我的“歡愉的果實”,

繞一些遠路也沒關系,

我知道,土地不會騙人,

隻要耕種,就會有收獲。

隻要努力,就能有結果。

我也知道會有人說:

一切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

對此,借陶公一句詩回答:

辛苦一點沒關系,

隻要人生終能歸于靜好,

隻要淋盡半生風雨後,

終能有我的田園可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