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等我老了,就回家种菜养花

等我老了,就回家种菜养花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陶渊明所有的诗词里,

最喜欢《归田园居·其三》

语言与诗意的美不需多说,

更爱的是这首诗里的生活气。

等我老了,就回家种菜养花

一直记得中学时代,

学到这首诗时,老师的解释:

“草盛豆苗稀。换句话说,

他种的一点也不好,

都杂草丛生了,

还是每天早出晚归的,

扛着锄头去田里种豆。”

踩着清晨的露水,

踏着傍晚的夕阳,

在田园里奔忙。

看看自己田里的杂草,

再转头望望别人的豆田,

无奈的笑笑,低头继续忙碌。

等我老了,就回家种菜养花

日复一日的在田园里,

脚踏实地的生活着,

闲采菊花,吟诗煮酒,

坐看山野,云雾迷蒙。

脚下,是烟火的人间,

心底,是满腔的悠然。

原来,

中国人喜欢种点什么,

种的不止是温饱,

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一份雅情。

等我老了,就回家种菜养花

01

种菜,是中国人的天赋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说:

“中国人走到哪里,

都得想办法种点菜出来。”

种菜,是中国人的天赋。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

看到新鲜的泥土,

总会想着,是不是能种点菜。

于是,

我们见过长在各个地方的菜,

阳台的泡沫箱里,花盆里,

是常规操作。

地砖的夹缝里,非洲的沙漠里,

凡是能长出杂草的地方,

就一定能种上菜!

等我老了,就回家种菜养花

这样的种族天赋,

自农耕文明开始,

到五千年后的当今,

未曾退化,甚至愈发强大。

比如东晋陶渊明,

写下“田园将芜胡不归?”

三国时代诸葛亮,

读书观天下,躬耕于南阳;

宋朝苏东坡被贬惠州,

借来半亩田,种菜养性

……

等我老了,就回家种菜养花

明代郑和下西洋,

也是因为会在“海上种菜”

才让船队免于坏血病的魔咒。

《瀛涯胜览》中记载:

郑和船队在船上,

种植了各种瓜类、

茄子、胡萝卜,

甚至葱姜蒜等调味料。

而同时期的他国航海家,

例如哥伦布、达伽马、

以及麦哲伦等,在航行过程中,

因缺乏蔬菜中维生素的原因,

失去了两百余万的水手。

种菜,是中国人

最为平民化的天赋,

也是这样的天赋,

让我们拥有二十四节气,

拥有谚语俗话。

华夏文明,江山社稷,

在一句句农耕谚语中传承,

在一颗颗泥土里生长。

等我老了,就回家种菜养花

02

田园牧歌,当下生活

有没有发现,

最近几年,

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愈发成为流行。

无论是短视频,还是纪录片,

那些生活在乡下小院里的博主,

点赞量总是居高不下。

最为典型的,当然是李子柒。

很喜欢这个女孩儿的生活模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能上山采蘑菇,挖野菜,

能回家开垦土地,种菜养花,

每个视频都是生活与诗意的融合,

总能给人一种中式美的享受。

除她之外,亦有很多田园博主,

每日分享自己小院的土地,

拍摄菜籽从种下那一刻的状态,

再到慢慢吐芽,长叶,

成为绿油油的蔬菜。

让千里之外的屏幕前的我们,

和他们一起享受种植的快乐。

当然知道,在光鲜亮丽,

岁月静好的镜头背后,

有着不为人知的辛劳与汗水。

即便如此,仍是向往这样的生活。

如海子所说:

“关心粮食和蔬菜。”

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

除了粮食与蔬菜外,

其他一切,都不用操心。

不必操心车贷房贷,

不必操心工作繁杂,

只是单纯的吃饱穿暖,

如此,安享清欢,安度流年。

等我老了,就回家种菜养花

03

等我老了,就回家种田

在日剧《我的事说来话长》中,

有这样一段对话:

——要是用最短时间,

走最短距离度过一生,

欢愉的果实可不会砸到你头上哦。

——欢愉的果实是什么?

——那是只有不借助导航与互联网,

甘愿绕远路的人才能找到的小小的奖励。

当代人的一天,太忙了,

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

忙着寻一个站稳脚跟的地方。

世事喧嚣,尘世繁杂,

逃不开,也躲不掉。

但是等我老了,

一定要回老家,

将小院打扫干净,

开辟出属于我的一片菜园子。

等我老了,就回家种菜养花

如蜂蝶采蜜般,

在我那一方小园里,

拔草除虫,摘菜寻瓜。

不以互联网为媒介,

而以双眼双手为桥梁,

脚踩泥土,头顶阳光。

每日最大的事情,

便是关注蔬菜是否长势良好,

不问世事,不言悲喜。

最好,还能在角落里,

种上几株花,

看月季和玫瑰到底哪里不同,

看蔷薇如何爬满花架,

看凌霄花是怎样攀援生长,

看一切曾在书中读过的生物,

是如何成为它们自己。

几千年前,陶渊明问: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当然要归,归到田园里,

归到生活的本味中。

品味“人间有味是清欢”

中的“清欢”究竟为何;

寻觅“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的真意,

到底是什么。

在明媚的春光里,

翻动泥土,种菜栽花,

在盛夏的傍晚时,

等微风带着泥土的气息,

吹过花架,拂过面庞。

在绚丽的秋色里,

东篱采菊,闲话桑麻。

在寒冷的冬天,

烧火煮饭,温酒赏雪。

在一年四季的变迁里,

抓住我的“欢愉的果实”,

绕一些远路也没关系,

我知道,土地不会骗人,

只要耕种,就会有收获。

只要努力,就能有结果。

我也知道会有人说:

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对此,借陶公一句诗回答:

辛苦一点没关系,

只要人生终能归于静好,

只要淋尽半生风雨后,

终能有我的田园可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