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抑郁症而休學的學生,後來怎麼樣了?

因抑郁症而休學的學生,後來怎麼樣了?

我們是一家做家庭教育咨詢的機構,在我們的衆多案例中,我們遇到很多青少年因為抑郁而休學,以及他們不知所措的父母,這其中有些父母很重視,有些父母好像無所謂一樣。

我們導師團隊在這方面有很多的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也希望我們的分享可以給因為孩子抑郁休學的困難中的家庭一些參考。

作為家長,遇到孩子抑郁休學,應該怎麼辦?

因抑郁症而休學的學生,後來怎麼樣了?

我們遇到的因為抑郁而休息的青少年大多都是小時候特别乖,從家長的主訴中孩子從小就特别聽話,根本不用大人操心,這樣的孩子,女生占絕大多數。

家長找到我們的時候通常都是很困惑無奈的,他們想不清楚,為什麼孩子小的時候特别聽話,學習也挺好,基本上不用自己操心,怎麼上國中,高中後就突然學習退步,突然就不去學校抑郁了,有些孩子還會有軀體化症狀,比如一去學校肚子疼,頭疼,聽不清。或者變得很嗜睡……總之就是去學校就身體不舒服,最後都不上學了,隻能在家。

剛開始的時候家長都不覺得孩子是因為心理問題或者精神問題,隻是身體上的問題,或者孩子隻是為不想上學找借口。可以家長帶着孩子去多家醫院就診後,發現沒有什麼具體的身體問題,好多孩子檢查完後醫生并未發現問題,于是醫生就建議家長帶孩子去心理科或者精神科那兒去看看。

一些家長就帶着孩子去做心理的檢查,最後發現孩子确實患有抑郁症,是以家長找到我們的時候都是困惑而委屈的,他們不明白孩子到底怎麼了,也不覺得自己在對待孩子的過程中缺失什麼。但是問題卻是實打實的在這兒,而且也需要他們盡快去解決,是以我們在處理一些家庭教育的咨詢案子時,有些家長往往表現的比孩子還要焦慮和抑郁。

這個時候家長和孩子就都需要調整,整個家庭系統的動力需要重新構造。是以這樣的家庭我們一般都會建議家長采用我們的四位一體家庭教育動力系統來調整家庭動力系統。這個周期一般需要3-5次,每周期需要12次左右,可以有一個比較大的改變,除去所有的技術和方法,在咨詢中重點的隻有2個。

第一、為家庭建立一個良好的互相了解和溝通的家庭系統,緩解孩子由于環境而帶來的影響。

第二、教會家長在孩子目前抑郁的狀态下如何針對抑郁休學的事情,讓孩子盡快回歸正軌。

接下來我會一個一個的給大家解釋。

先說第1點,為什麼?以及如何?為家庭建立一個良好的互相了解和溝通的新系統。

抑郁休學這個問題的高發期是國中,因為這個時候學業的壓力可以說是比以前要大了很多。這是所有的國中孩子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但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可以平靜的度過,而有些孩子就休學上不了學?

這與每個孩子的家庭環境和獨有的性格類型有關。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很乖,他其實不是很能去體察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表達自己的内心感受,而是更容易與外界環境融合,去響應環境的期待内化,父母對自己的期待,也就是說當他上學的時候他知道父母期待他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那他也就内化了父母的期待,把父母的這個期待變成了自己的,做到了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而在他内心中也覺得自己就是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是到了國中,學習壓力一下大了,他沒有辦法再達到他的期待,這個時候他内心就會産生一個沖突,他的身份認同告訴他,我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那如果有一天我沒有辦法有個好成績,我是不能夠接納我自己的,即使父母不去批評和要求我,我的内心也一直在消耗和煎熬。除此學業表現的自我認同壓力以外,這些孩子也面臨同伴關系問題,比如很多孩子在抑郁之前會面臨很長時間的在學校感到被孤立,排擠,交不到朋友等。這樣内心的消耗,久而久之就會導緻一些軀體化的問題,比如頭疼胃疼,眼睛和耳朵出問題,但其實背後還是内心沖突的問題。在家庭咨詢中最重要的一個建構,就是要讓家庭中每一個成員可以自由的表達,并最終達成一個互相的了解和諒解。

比如我們曾經接過的一個家庭,孩子在國中的時候抑郁休學,家長認為從來沒有給過孩子學業壓力,但是在我們的家庭咨詢中,發現家長對孩子的期待還是巨大的,希望孩子可以考上名校,但是孩子自己說感覺真的做不到,是以特别的痛苦。而家長在咨詢師的引導下對孩子表達了,不管孩子成績怎麼樣都是父母最愛的。比起成績,父母更關心你的身心是否健康。孩子有了這樣的一個安全感之後,就可以慢慢的從抑郁中恢複。

值得注意的就是,我發現這樣的家庭的父母,很多都會說他們沒有對孩子有過壓力和期待,但實際上在我們的家庭咨詢中,我發現他們的這種期待是隐性的,是孩子從小潛移默化感覺到的,它不展現在話語中,而展現在整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以這其實對孩子來說也是壓力。

但其實沒有父母愛成績多過愛孩子,父母首先希望孩子健康,其次希望孩子優秀,這些其實也都是父母對于孩子的愛。這些,如果父母不去表達,也許孩子他真的感覺不到,是以我們在咨詢中會讓父母不斷的向孩子表達愛,表達了解,表達毫無要求的愛和了解。

因抑郁症而休學的學生,後來怎麼樣了?

第2點就是,當咨詢開始後,孩子會慢慢有所好轉,這個時候家長要采取什麼樣的政策可以讓孩子盡快的回到正軌呢?

這個時候孩子會開始有好轉,在家休息的過程中狀态還是不錯的,但是他可能還不願上學,這個時候家長都會問我是不是該讓孩子去上學,還是應該繼續讓孩子在家裡休養?

我的回答——既要允許孩子在家休養先不去上學,又不能放任孩子一直在家休養不去上學。

沒有孩子是真正不想去上學,隻不過是受到了挫折之後,他需要在家裡休養一段時間,等他的力量足夠了才能夠走出家門去學校。這個時候家長要向孩子表達一種允許和接納。可以向孩子表達,如果你覺得現在還不能去上學,那麼你可以在家裡休養一段時間,爸爸媽媽也會陪伴你和照顧你。

但表達态度的同時,家長也要積極的帶孩子進行幹預,比如如果抑郁比較嚴重的孩子要去精神科服藥,同時輔助心理咨詢或者家庭治療。

簡單的說就是,一方面接納孩子在家休養一段時間,一方面家長一定要積極的帶孩子做幹預和治療。

當孩子狀态慢慢好轉的時候,家長可以跟孩子談談心,要表達一個觀點,就是學校教育是對于每個人的成長最好的一條道路,去學校接受教育,并最終學有所成,自力更生,是每一個人成長中必須面對的責任和挑戰。

因抑郁症而休學的學生,後來怎麼樣了?

父母孩子一起和咨詢師商量制定一個分步回到學校的計劃,比如當孩子狀态好一點了就可以跟孩子談,是不是可以每天先去半天,如果半天可以堅持的話,再慢慢的變成一天一周,可以先去三天在家休息兩天,慢慢的再變成每天去上學,如果孩子覺得不能支援下來,也可以再回到家裡休養一段再去試。

總而言之,就是不能因為孩子在家待的越來越舒服,不願意去上學,家長也聽之任之。因為人都是有惰性的,在家待着肯定比上學面臨考試要舒服。如果這個時候家長不能給孩子傳遞一個正确的三觀,讓孩子去勇敢面對成長的考驗,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的想退行到家裡,不想再出家門,不想回到學校應對挑戰。

有從初二開始休學,在家一直待到30多歲,沒辦法上學和工作的。在家休息得越久,越難回到學校的正規教育上。而從心理咨詢師的專業角度來看,一個孩子最健康和最高效的成長,還是要回到學校的教育上。這不僅是為學業考慮,學校教育也會給孩子提供一個滿足成就的舞台、恰到好處的挫折、真實的人際挑戰,讓孩子可以在成就、挑戰、挫折中不斷反思和成長。

這對于孩子,最終成長成一個健康的人,是至關重要的。

因抑郁症而休學的學生,後來怎麼樣了?

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對在困難中的家庭有所幫助,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