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給孩子立規矩5條黃金法則,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給孩子立規矩5條黃金法則,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别在該立規矩的年齡,放任孩子的“天性”。

制定規則時不要走太多彎路。今天給大家分享5條黃金法則。

經常有家長在背景留言痛吐:

“你和孩子定規矩的時候,說的很好,但到最後,你發現規矩根本沒法定。”

比如,我告訴孩子,我一個月隻買3次玩具,但每次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都會上當,乞求“再買一個”。

父母不同意,孩子趴在地上潑水,最後隻能買一個來平息這場鬧劇。

規則最終變成了裝飾品。

事實上,規則能否成立,取決于家長的教育方式。

父母如果能了解這5條心理規律,在制定規則時就不會“軟弱”。

潘多拉效應:單純的禁止,隻會引起孩子的逆反

心理學中有一個術語叫“潘多拉效應”。

這意味着在很多情況下,你越是禁止别人做一件事,就越能引起别人的好奇。

就像孩子小的時候,他總想拿東西戳插座上的黑洞。

家長們連忙跑去制止,孩子們卻常常趁着家長不注意,拼命往裡面塞東西。

這是因為父母對一件事情沒有解釋原因,隻是簡單地禁止,隻會讓這件事情産生一種特殊的吸引力,讓孩子不由自主地把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這件事情上。

前幾天我在外面吃飯時遇到了一件事情。

鄰桌有兩個孩子,他們一直乖乖地坐在座位上。

随後,無聊的大哥拿起叉子,敲了敲桌子,敲了敲杯子,敲了敲面前的碗碟。他很高興自己發現了一個新世界。

弟弟很快就加入了。

看着别人責備的眼神,爸爸停下腳步,罵道:

“不要敲碗筷!”

孩子安靜了一會兒,然後開始試探性地敲打,然後越來越興奮。

剛從洗手間回來的媽媽見狀,立即從兩個孩子手裡搶過叉子,一本正經的問道:

“為什麼要用餐具敲桌子?”

哥哥遲疑了一下,告訴媽媽,他隻是想知道用鋼叉敲打别的東西會發出什麼聲音。

而弟弟見哥哥玩得不亦樂乎,便随波逐流。

母親聽完兩個孩子的理由後,看着兩個孩子說道:

“餐具是用來吃飯的,不是樂器或玩具。你發出的噪音打擾别人是不合适的。

你以後不應該這樣做,不管你是在家還是在外面,你知道嗎? "

兩個孩子點點頭,乖乖認錯,保證下次不會再犯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都是因為好奇。

許多心理學研究表明:

探索周圍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類普遍的行為反應,是人類在長期生物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生物學意義的穩定需求。

有些事情,父母越是不讓他們做,孩子就越是忍不住想要去做。

是以,制定規則時,一定要清楚地告訴孩子原因,讓孩子明白是非,幫助孩子了解規則。

登樓梯效應:路要一步步走,規矩要一點點立

一位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準,制定了一系列規則:

第一篇作文,隻要學生在方格裡寫字,而且寫得比較認真,就能得到90分以上;

第二篇作文,隻要沒有逗号(數字)到結尾或段落到結尾,都可以得到90分以上;

第三作,隻要沒有錯别字,90分以上就可以了……

漸漸地,學生的寫作水準有了很大的提高。

這種現象就像一步一步爬樓梯,可以更輕松、更順暢地爬到高處。

給孩子立規矩5條黃金法則,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這也是心理學中一個有趣的原理,叫做“樓梯效應”。

在給孩子制定規則時,“樓梯效應”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網上有個媽媽帶着一個5歲的男孩。

孩子們總是喜歡把玩具放在身邊,客廳、陽台、房間、廚房、浴室都有他的玩具。

每次她要求兒子收拾玩具時,他的兒子都無視。

她被打,被罵,最後隻能一個人收拾。

後來,她并沒有讓兒子把所有的玩具都收拾好,隻是說:

“你隻要把廚房裡的玩具收拾幹淨,其他媽媽都會做。”

因為兒子很少在廚房玩,玩具也很少,是以兒子開心地去打掃衛生了。

收拾幹淨後,我很自豪地等待媽媽的表揚。

後來,媽媽又給孩子增加了一點範圍,說:

“現在你負責廚房和客廳,剩下的媽媽會收拾。”

兒子沒有拒絕,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一個人收拾客廳和廚房的玩具。

漸漸地,孩子在沒有媽媽提醒的情況下,就主動去做了。

後來媽媽提醒他,如果每次玩完把玩具放回原處,晚上就不用收拾了。

從那時起,孩子就沒有把玩具丢在身邊。

俗話說:一口吃不胖。

當父母為孩子制定規則時,孩子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做到最好。

是以,為孩子設定的行為規範和目标應該是從小到大,從易到難。

不要要求孩子一下子做到最好,而是一步一步引導他做得更好。

破窗效應:一次小錯放任不管,未來隻會變本加厲

在一個家長交流群裡,一位媽媽向大家吐槽。

她兒子才上三年級,他很喜歡看卡通片。一旦他開始看,他可以整天盯着電視看。

考慮到孩子的視力問題和作業問題,她給孩子定了一條規則:

你一天隻能看一集卡通片,而且你隻能在功課完成後才能看。

堅持了一個星期後,兒子找到并和媽媽商量:

“我能不能先看卡通片,看完再做作業?我今天作業不多。”

當時媽媽覺得破例一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作業還是要寫的,就答應了孩子的要求。

沒想到,這次例外之後,孩子每次都提出先看卡通片再做作業。

從隻看一集,到兩集、三集……不知不覺,一開始定下的規矩都被打破了。

其實這是因為陷入了“破窗效應”的惡性循環:

如果有人打破建築物中的窗戶玻璃并且該窗戶沒有及時修複,則可能會給予其他人一些模範放縱以打破更多窗戶。

一棟有幾扇破窗戶的建築物,如果這些窗戶不修好,就會有破壞者打破更多窗戶。

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物,如果發現無人居住,可能會在那裡定居或放火。

人行道是一點點五彩紙屑,很快就會有更多的垃圾,最終人們會理所當然地把垃圾扔在地上。

如果任由不良現象存在,就會誘使人們一再犯錯,甚至使情況變得更糟。

為孩子制定規則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一味放縱,把規矩當成裝飾品,就會讓孩子不斷挑戰底線。

當孩子違反規則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如果家長不及時糾正,問題就會累積。

隻有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才會站出來制止,孩子才能更好地遵守規則。

手表定律:給孩子立規矩,父母要統一戰線

在綜藝節目《育兒大師》中,一位父親一邊輔導女兒作業,一邊給女兒吃冰淇淋,讓女兒在學習的同時享受甜食。

但媽媽看到後,非常生氣,罵了女兒。

一旁的父親見女兒不知所措,解釋說隻是想讓她放松。

我父親想,如果隻是吃冰淇淋,而且我不經常吃,它會有什麼效果。

媽媽依舊從女兒手裡接過冰淇淋,堅定的說道:

“現在是學習時間,别吃東西。”

然後,媽媽轉身沖爸爸吼道:

“你至少要等你女兒完成學業後再喂她。

為什麼每次都必須這樣做?養成一個好習慣并不容易。每次都得惹麻煩! "

孩子夾在父母中間,琢磨着冰淇淋能不能吃,最後還是忍不住哭了起來。

孩子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根本原因是他們不知道該聽誰的。

這就像“手表法則”:

當一個人隻戴一隻手表時,他就能知道現在幾點了。

當他戴着兩隻手表時,很難确定準确的時間,這讓觀察者對時間失去了判斷力。

在給孩子定規矩的時候,如果有一個家長不聽話,孩子就不知道該聽誰的了,到頭來也沒有定規矩。

隻有當父母的教育陣線一緻時,規則才能有效地建立。

一個朋友告訴我一件很有趣的事。

有一次,我七歲的女兒正在看一部卡通片,但約定的看一小時的時間到了。

媽媽去關電視的時候,女兒開始作弊,想再看10分鐘。

母親不同意,女兒去找父親。

但始終是女兒奴的父親,他開口道:

“我聽你媽媽的話,你媽媽說什麼。”

女兒沒事,隻能老老實實的接受現實。

是以,在為孩子制定規則時,隻需要一個聲音。

這個聲音負責為孩子指明方向,也為孩子劃清了底線,這樣既定的規則就不會動搖。

熱爐效應:适當懲罰,是立規矩的必要輔助手段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見過哪些父母對你的教育感到驚訝?

一位網友分享了一個故事。

高鐵上有一對母子。小男孩大約五六歲。他總是喜歡在座位上走動。

它還故意踢前面乘客的靠背。

被媽媽警告後,小男孩才安靜了片刻,又開始動起來,從座位上跳下來,跑着跳進了馬車。

乘客很反感,媽媽也很生氣。她直接把小男孩拉到馬車交彙處的空地上,讓他停下。

小男孩伸手想抱抱,媽媽卻後退了一步,避開了小男孩的撒嬌。

小男孩噘起嘴唇,想哭。

媽媽沒有猶豫,嚴厲地問道:

“我警告過你兩次,你對你媽媽的話置若罔聞?”

看着媽媽嚴肅的樣子,小男孩有些害怕,更想被媽媽抱起來。

他的母親仍然不為所動,指令他站在那裡10分鐘。

在那十分鐘裡,媽媽坐在不遠處,一直看着。小男孩一直在輕聲哭泣。見别人心軟,便勸媽媽放手。

媽媽說:

“孩子做錯事不聽話,就該受到懲罰,讓他長記性。”

處罰結束後,母親帶着他向周圍的乘客道歉,然後牽着兒子的手回到座位上。

說完,男孩就坐在座位上,安靜的吃着,一路上沒有任何麻煩。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複旦大學錢文忠教授的話:

“不言而喻,教育中一定有痛苦的成分。

畢竟,孩子不是成年人。孩子一定要管教、管教,要教育他們,教育不隻是為了幸福。 "

懲罰是一種有效的幫助。

因為懲罰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就像“熱爐效應”的含義一樣:

無論你是誰,任何接觸熱爐的人都會被燒傷。

任何違反規章制度的人都将受到懲罰。

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既不能忘記定規矩,也不能忽視管教的必要性。

沒有懲罰,沒有規則,沒有權威,就沒有進步。

網上有一句話很有道理:

“教育孩子需要一種努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和節奏,教育的方向和方法不對,孩子會把你撞飛。”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孩子的規矩不是一天定下來的。

要知道,面對熊孩子,父母要咬着嘴唇千百次,情緒崩潰千次,才能教出一個好習慣。

當父母掌握了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後,就可以安心、有效地制定規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