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錯一道題就打臉,完美主義型孩子,真的不能當!

大家好呀,在直播間做連麥答疑也有五個月了,和各位爸爸媽媽們交流他們養娃路上遇到的各種事情,已經成為了我們之間的約定。

在直播間裡,朋友們會分享和自家娃面對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件,其中既有成長,也有困惑。我也在盡我所能地給大家分享我在育兒或者做心理咨詢時的一些經驗和建議。看到自己能夠幫助朋友們尋找前進和改變的方向,真的讓我有了更充實,更幸福的體驗。

前段時間直播連麥的時候,有一位媽媽說出了她孩子這段時間讓她非常困擾的表現:

做錯了一道題,就開始生自己的氣。

一犯錯誤就開始打自己的臉,懲罰自己。

隻要沒拿到滿分就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做錯一題都不行。

當媽媽仔細說出孩子的行為特征時候,我腦海中浮現出的一個詞是“完美主義”。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也會更容易讓自己陷入焦慮和抑郁的風險,很難容忍自己犯錯,也就更難讓自己享受成功了。

“完美主義”這個詞容易讓我們有誤解,就好像成人生活中也經常說自己“我總是很強迫症啊”“你也太追求完美了吧”——我們傾向于把“追求盡善盡美”調侃為“完美主義者”,但心理健康範疇的診斷并不是如此的。

在兒童心理健康領域,“完美主義傾向”并不等于“追求卓越進步”,完美主義傾向的特征一般包括這些要素:

完美主義傾向特征

- 對自己或者他人有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和高标準,大多數太過于苛刻。

- 很容易為自己的錯誤而感到沮喪,甚至會以放棄整個項目為代價

- 很難跟孩子讨論活動的變化或者延期,孩子會把意外當失敗來看。

- 反複重新開始任務或者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塗抹修改,因為覺得“不夠完美”

- 自我價值感低,生活中有大量消極的評價是針對自己的。

- 隻要一受到批評或者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時,就容易奔潰。

- 總擔心失敗,孩子心中對失敗的标準遠超出正常标準

從這個标準可以看出,完美主義傾向給孩子成長帶來的弊端是很明顯的,它會限制孩子的成長,也會更容易導緻更大的焦慮問題,比如社交焦慮,廣泛性焦慮或者強迫症等等。

做錯一道題就打臉,完美主義型孩子,真的不能當!

我們可以怎麼幫幫孩子,這便是我今天文章想跟大家分享的議題。

01

“完美主義”讓孩子自我内耗

“完美主義的特征”很容易被我們誤解或者不被重視,比如之前我就刷到過一個視訊,一位三年級的小男孩因為寫錯了一個字,就把整頁的作業撕掉,重新開始寫,這樣子反複來回好幾次,評論區裡是清一色的誇贊,感歎孩子的自律且優秀。

實際上,這樣子的行為并不值得我們贊賞,更關鍵的是,如果生活中有孩子出現這樣子的行為,我們是要警惕并且及時提醒孩子“沒關系,真的沒關系的”。

大人覺得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是一個好的品質,是以我們會不自主鼓勵孩子也這麼效仿,但當追求的程度不切實際時,完美就成為了一道“過不去的坎”,會讓孩子陷入“不完美”的恐懼裡面。

就在幾個月前,西安一個9歲女孩,因為不堪學習的重壓,從家裡15樓一躍而下,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做錯一道題就打臉,完美主義型孩子,真的不能當!

事發的那一天,老師要求所有同學完成一篇一頁半的作文,下午5點上交。到了4點半的時候,小女孩給在上班的媽媽發語音,說自己隻寫了一頁零一行,害怕5點鐘無法完成作業。

當時女孩媽媽并沒有太在意,隻是在語音裡勸女兒盡快完成。

等到晚上,女孩的爺爺回到家,看到了留在桌子上的遺書,才驚覺孫女跳了樓。

女孩的“遺書”隻有寥寥幾字: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做錯一道題就打臉,完美主義型孩子,真的不能當!

這是一個最極端的例子,但舉這個例子是想跟所有的朋友們提個醒,孩子内心所承受的壓力,遠遠比我們大人想象中的要更“細碎”。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有時候真的可以很低,一件在别人眼中并不必要的小事,可能就足以壓垮他的全部。

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更為明顯,在他們眼中,隻要沒有考到100分,即使是99分也不值得誇耀;隻要成績稍微下滑,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差勁的孩子;滿分不再能讓他感到快樂,因為緊跟着的就是對考取下一個滿分的焦慮。

是以,如果完美主義型的孩子沒有得到及時、合适的疏解,孩子就會陷入失敗——自我否定——自我懲罰——繼續失敗,這一惡性循環中。

02

為什麼孩子會苛求完美?

孩子完美主義的形成,其實有着很複雜的原因。

比如在先天氣質上,他可能從小就對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他本身對于标準、要求就是比較敏感的,持久性也高于同齡的孩子。

又比如他在面對挫折的時候,沒有得到情緒上的安撫,沒有人告訴他這些失敗是怎麼來的,又要怎麼去面對它。這就導緻他開始害怕挫折和失敗,他的“完美”,其實源于對“失敗”的恐懼。

做錯一道題就打臉,完美主義型孩子,真的不能當!

再比如家長本身就有完美主義傾向,孩子在成長中也學會了用苛求完美的态度去學習和生活。

還有一種常見的原因,也經常被電視劇拿來做劇本的,就是很多家長對孩子“完美”的要求:不許懈怠、不能做沒有意義的事情、考不到好成績就沒有爸爸媽媽的愛......

就像在電視劇《小舍得》中,子悠媽媽對兒子的嚴格要求一樣,忽視情感聯結,隻求完美結果的家長,會讓孩子的眼中隻能看到“滿分”,而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偷偷壓抑在最深處。

做錯一道題就打臉,完美主義型孩子,真的不能當!

總而言之,完美主義型孩子是很多元度的共同作用,我們家長第一時間能做到的,就是反思自己有沒有給他過多的要求和壓力,然後及時發現,并且予以足夠的支援,陪他走出“完美困境”。

03

如何讓孩子面對“不完美”

之是以一直強調“希望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不等于“完美主義”,這裡是對過程的冷靜判斷和分析。

很多孩子都有着“事事做到最好”的想法,這是他們成長的必經階段。但就像練功一樣,用恰當的方法去鍛煉,得到的就是爐火純青;用極端的方法去練習,最終結果就是走火入魔。

是以,作為“引路人”的我們,就要讓孩子學會正确地看待完美與不完美。下面分享三個我一直在用的方法,希望能讓朋友們有所啟發。

用對話減輕孩子的壓力

1.認清能力,正确歸因

——失敗不一定是你的問題

朋友們都知道,我家哥哥很喜歡數學,也會經常去參加一些數學競賽,基本上都是拿二、三等獎。每一次我跟他去讨論考試卷子的時候,是這樣的:

首先我會告訴他,一般的考試會分成難題、中題和容易題,然後我會跟他分析,他在容易題上對的比例是多少,難題對的比例是多少,然後更超綱的題目對的比例是多少,然後我會跟他說:“這些超綱題都是你沒學到的,是以現在不會做是很正常的,等以後就能學到了,慢慢來,沒關系的。”

做錯一道題就打臉,完美主義型孩子,真的不能當!

有時候,我們就是要這樣幫助孩子分析考試或者任務本身的難度,然後讓孩子明白,其實有一些事情的成績并不是因為他的能力差,而是有些題目就是需要大量的準備和練習才能完成的。

當我們聊完這場考試後,我會幫他梳理幾個提升能力的方向,比如在錯的題目裡面有代數、幾何等次元,如果想要提高,就可以去找相關的資料來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能慢慢明白,在一場考試中,他可以控制的因素是什麼,不能控制的因素是什麼,并且還能讓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是有時間周期的。

特别對于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來說,他是很容易鑽牛角尖的。是以父母在跟他讨論的時候一定要解開他的牛角尖,讓他明确地知道什麼是自己能夠控制的,比如努力、特長、細心等等,但是考試的難度、題型和出題者的小心思,是他不能控制的。讓孩子學會正确地歸因,能夠幫助他正視失敗。

2.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你已經很好了

父母對孩子多多少少都抱有期望,期望如果過高,可能會讓孩子處在被注視的高壓環境下,為了做到“最好”而強迫自己。

像“你要考多少分”“你要保持光榮榜”“咱家以後全看你了”,都是典型的過高标準。

說到這裡,朋友們可以思考一下,平時跟孩子說話的時候,有沒有不經意間給了他一些壓力,特别是對于敏感、對自己要求高的孩子來說,他們對父母明确的期望是特别敏感的。

做錯一道題就打臉,完美主義型孩子,真的不能當!

就像我家哥哥,在疫情的時候拍英語啟蒙的小視訊,得到了很多小夥伴的喜愛和支援。但在疫情之後,功課就比較忙,對自己高要求的他既想做小項目,又要忙于功課,是以表現力就沒有之前那麼好了,這也導緻他給了自己很大的壓力。

是以我就把這個項目喊停了,跟他說:“雖然小朋友們都很喜歡你,但是你也沒有必要為了這個項目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你可以放松一點,等你自己重新想要做一個屬于你自己的産品的時候,再開始也不晚的。”

我記得當時哥哥愣住了,看了我好幾秒來确定我是不是在開玩笑,後來明白“原來真的可以緩一緩”時,他緊緊抱着我,點了點頭。

做錯一道題就打臉,完美主義型孩子,真的不能當!

我覺得堅持和放棄同樣都需要得到尊重。在我看來,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對自己要求過高了,能力暫時達不到要求時,我們是需要幫孩子降低期望,讓他的壓力保持在适中狀态的,這樣才有利于他能力和心态上的長期發展。

看見孩子的努力

有時候,孩子的不斷努力和追求完美,也是為了讓家長能夠看到自己,給自己更多的愛。是以我們應該多去讨論孩子的努力,給他足夠的鼓勵和支援,讓他意識到,我們一直都在關注着他努力的過程。

比如孩子做口算,我們可以跟他讨論他這次做了多長時間,爸媽觀察到孩子是如何在過程中提高效率的,讓他明白自己的努力是會被父母看見的。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家長都知道要鼓勵和表揚孩子,但是要找到正确的“點”。

比如,誇孩子:“你是最棒的”,但在完美主義孩子的眼裡,這個“最”,正意味着要和其他同學相比,反而會讓他對“第一名”的執念更深。

在這裡給大家分享兩個原則:

重過程而非結果

重努力而非天賦

是以,試試找到孩子身上努力的點,看到孩子不斷進步的過程,用溫暖的話語,給他精神上的支援吧。

做錯一道題就打臉,完美主義型孩子,真的不能當!

跟孩子分享失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的生活。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多跟孩子聊一聊生活中的不完美,聊聊工作中的“不如意”,最後談談自己的應對方法,教孩子怎樣去調整心态。

1.聊聊孩子自己:我家孩子剛轉學第一個月,也經常跟我說:“媽媽,我是不是國文最糟糕的孩子,我沒想到我國文這麼差。”這個時候,我就跟他說:“沒關系的,你想想看,你前面兩年在國際學校壓根沒系統學過國文,跑到公立學校裡面能有這個水準已經很厲害了。而且媽媽又不是為了讓你拿個A才去公立學校的。”

有的時候,我們就是需要跟孩子多聊聊“失敗”的情況,然後再去聊對于失敗、不完美、調整狀态的看法。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思維層面上的感悟和提升。

2.聊聊父母:我在直播間、課程、分享中一直提倡,父母要多去和孩子讨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通過分享自己那些或困難、或窘迫、或失意的經曆,讓孩子學會與“不完美”和解。

為什麼父母的分享這麼重要?因為孩子最開始對失敗、不如意、不完美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父母的觀點的。孩子會先觀察父母對失敗的情緒,然後模仿他們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成敗觀。

是以,父母一定要跟孩子聊自己對于“完美”和“不完美”、“成功”和“失敗”、“被選擇”和“不被選擇”的觀點。

比如我也會跟孩子說,我現在的創業之路真的是挺艱難的,因為做教育本身就是很難、特别漫長、非常孤單的事情,你永遠都不知道到底有沒有人需要家庭教育,特别是在我早期的時候,會更加迷茫。而且我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領固定月薪,所有的營收都是公司收入而非個人收入,對于一個自媒體部落客來說,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失敗”了。

但是有時候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原因,并不是因為這件事有多完美,而是它本身是我們的信念,是因為我真正熱愛這件事情,而且我也很想讓大家都能有所收獲。我非常希望在多年以後,回過頭看這些我年輕時做過的事情,會感激我曾經接觸過千家萬戶,品味過人間百态。

做錯一道題就打臉,完美主義型孩子,真的不能當!

當我這麼跟孩子分享的時候,其實我發現自己也會得到很大程度的和解,有時候選擇重要的并不是那個結果,還有過程的風景和所得所獲,這便是成長。

是以呀,我們也要讓孩子學會辯證地看所謂的失敗,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試着放松一點,享受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盯着結果,陷入無止境的焦慮之中。

04

寫在最後

今天的文章,基本上算是咱們直播間的完整記錄了。

很多朋友說咱們直播間的氛圍真的很好,溫馨又包容,真實又良善,我也很想要繼續給大家力量,也給孩子、給親子關系新的信念。

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就像在霧天裡的小船,他們其實有前行的動力,隻不過是在途中迷失了方向。

做錯一道題就打臉,完美主義型孩子,真的不能當!

我們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點一盞燈,放一束光,讓不知為何而前進、向哪裡前進、以哪種姿态前進的小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最後,發揮出自己的能力,一往無前。

互勉,yours,萌芽。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