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宜陽城下草萋萋, 澗水東流複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鳥空啼。”出自唐代文學家李華的詩作《春行即興》以其句句寫景,句句含情,意境含蓄的特點赢得了曆代讀者的喜愛。

詩詞之外,美術史上對于春山的描繪亦多有精彩之作,如南宋趙伯駒的《春山圖》通幅以青綠為主調,生動地表現出春日觸目階綠的景緻;元代朱叔重的《春塘柳色》用筆極為柔和,着色溫潤清雅,充分表現出春天裡大地潤澤,嫩綠遍野,萬物滋長的盎然生意;明初戴進的《春酣圖》則連皴帶染,勁健灑脫,反映出十五世紀浙派畫家追求直覺的平面裝飾趣味,與動态美感的典型作風……

北宋山水畫家郭熙在其《林泉高緻·山水訓》曾有言:“真山水之煙岚,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值此春雲出岫、湖江春曉的踏春時節,《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特别梳理故宮藏畫中的“春山圖”,以飨讀者。

宋 郭熙 《早春圖》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宋 郭熙 《早春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郭熙(活動于11世紀),河南溫縣人。神宗熙甯年間(1068—1077),為翰林圖畫院藝學,善畫山水。著有《林泉高緻》一書,是大陸畫史上讨論山水畫的一部重要論著。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宋 郭熙 《早春圖》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這幅畫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後銜接中景扭動的山石,隔着雲霧,兩座山峰在遠景突起,居中矗立,下臨深淵,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左側平坡委迤,令人覺得既深且遠。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作者以粗闊扭曲的線條,描繪山石輪廓,再用幹濕濃淡不同的墨色,層層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紋理,因為形狀像卷曲的雲塊,是以稱為“卷雲皴”。樹木枝幹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樣子,稱為“蟹爪枝”,是承襲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畫幅右側畫家自題:“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畫。”顧名思義,這幅畫作是在描寫瑞雪消融,雲煙變幻,大地複甦,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早春景象。

(傳)宋 米芾 《春山瑞松》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傳)宋 米芾 《春山瑞松》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雲山間,孤亭一座,蒼松數株,景緻簡約而清雅。山頭以橫筆“米點”鋪疊而成,并加濕筆暈染,表現雲煙變幻之趣,深得米家雲山的韻緻。上方詩塘為宋高宗題詩。左下角石隙間暗藏“米芾”二字,疑似後人所添附。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傳)宋 米芾 《春山瑞松》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海嶽外史。原籍山西太原,後移居襄陽。善書法,又精鑒别,宣和間曾任書畫博士。作畫則以簡淡的米家雲山而蔚為典型。

宋 趙伯駒 《春山圖》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宋 趙伯駒 《春山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伯駒(1120-1183),字千裡,宋太祖七世孫。善畫青綠山水,兼工花卉翎毛,尤長于人物樓台界畫。本幅畫山水晴雲,遊騎尋春,村家桃柳,水亭茶話。通幅以青綠為主調,生動地表現出春日觸目階綠的景緻。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宋 趙伯駒 《春山圖》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清高宗行書題跋:“此幀未署名款,而觀其風神筆力,與石渠寶笈所收趙伯駒真迹正合。因為審定标題,蓋伯駒畫多不署名,如赤壁圖經柯九思審定,漢宮圖經董其昌審定,而江山秋色則見跋語中。今為拈出,設遇精鑒如丹丘香光,必當證可。禦筆,題句後并識。”

宋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卷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宋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卷第一幅春景 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圖畫分為四段,分别繪春、夏、秋、冬四時景象。

畫面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結合界畫技法,精心建構庭院台榭等建築,工整精巧,或富麗,或古樸。山石以小斧劈皴法出之,蒼逸勁健,行筆設色嚴謹而注重法度,畫中人物雖小而形神完備。整幅作品面貌古樸,筆法精嚴,極富南宋畫院作品的特色。臨安(今浙江杭州)作為南宋都城所在,高官顯貴們的庭園别墅建造甚多,劉松年身為畫院畫家,長年生活其間,描繪起來自然得心應手。此圖立意于表現士紳官僚優裕閑适的生活,畫家的注意力從山川自然的野韻轉移到人工營造修飾的景物,這種題材風格的轉變,從側面反映出南宋時期,一大批無心複國的官僚們,專注于享樂的生活态度。正如詩雲:“暖風薰得遊人醉,隻把杭州作汴州”。

元 高克恭 《畫春山晴雨》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元 高克恭 《畫春山晴雨》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高克恭(1248—1310),号房山。其先回鹘人,占籍大同,後居武林。字彥敬,号房山老人,仕至刑部尚書。畫山水,學米氏父子,造詣精絕。後學董源、李成、巨然筆法,專取寫意氣韻,亦擅長墨竹。 高克恭畫盛名蓋世,而流傳作品不多。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元 高克恭 《畫春山晴雨》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此幅畫溪邊小景,雲影滿山,用筆含蓄凝練,用墨溫婉蘊借,突出甯靜的氛圍。

元 吳鎮 《清江春曉》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元 吳鎮 《清江春曉》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鎮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彌,浙江嘉興人。生于至元十七年(1280),死于至正十四年(1354)。與黃公望、倪瓒、王蒙合稱元四大家。 梅花道人山水學自巨然,受巨然影響很大。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元 吳鎮 《清江春曉》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以長披麻的筆法皴畫山石,筆力圓勁。漬染多用淡墨,清淡雅逸。畫樹木、屋宇、人物用筆粗壯,筆鋒微秃,雖每一筆并不緊密連接配接,但意趣已足,也許是畫法中的“意到筆不到”,并且全幅具有豪邁的氣勢。

元 王蒙 《谷口春耕圖》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元 王蒙 《谷口春耕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題:“山中舊是讀書處,谷口親耕種秫田;寫向畫圖君取貌,隻疑黃鶴草堂前。黃鶴山人王蒙。”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元 王蒙 《谷口春耕圖》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周尚題:“陰崖積鐵樹班班,老董風流足可攀。便欲結茅依此地,讀書松底聽潺潺。周尚。钤印二:四明山人。伯高。”

鄭維翰題:“井屋迢迢隔翠微,我将潛迹荷鉏歸;自緣不露囊中穎,豈歎人間識者稀。煙柳垂垂平野沼,風苗翼翼接郊畿;卻因偶得耕鉏暇,石壁攀蘿制作衣。鄭維翰。”

王禋題:“滿眼荊谿入畫圖,樹椽茅屋倚蒼梧;秫田二頃躬耕處,坐石看山酒旋沽。三山王禋。钤印二:王明仲。坤良卦印。”

左邊幅董其昌題:“叔明有青弁圖,與此圖同一筆法。其昌。 ”上方裱绫董其昌又題:“癸亥(1623)四月十一日晉陵唐君魚持贈,元人題此圖,有老董風流尚可攀,謂吾家北苑也。後二日吳江道中觀并記。其昌。 ”收傳印記:王氏清玩。安氏儀周書畫之章。子孫世昌。清乾隆嘉慶宣統印玺。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黃鶴山樵。浙江吳興人。父王國器(1284生)亦善書畫,為趙孟頫(1254—1322)女婿,承繼趙氏家風,王蒙自幼即善書畫,其中尤以受其舅趙雍(1291—1361)影響甚深。 本幅用墨淡而淳厚,筆法内斂含蓄,平澹中更見一份天真質樸感,畫法與趙雍《采菱圖》(1342作)有相通之處, 并上溯踵繼董巨的筆墨傳統。較之四十七歲(1354年)的《夏山隐居》(美國華府佛利爾美術館藏),漸趨成熟靈動,而與五十九歲(1366年)《青卞隐居》(上海博物館藏)相比,又不若其縱放飄逸。諸相拟對,以筆墨論,此圖或可置于兩幅之間而微近于《夏山隐居》,約五十歲出頭(1357—1360)。 漢鄭子真隐居于雲陽谷口,成帝(公元前32—7年)時大将軍王鳳禮聘之,不應,世号谷口子真。後人對稱姓鄭而能修道不屈其志的人多以谷口拟之。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本幅主題繪谷口人家,故有學者揣度王蒙此作可能贈畫上題隸書七言律詩的鄭維翰。 除此,畫上題詩者,目前僅知王禋可能為江浙行省參政王都中(1278—1341)之孫。

元 商琦 《春山圖》卷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元 商琦 《春山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商琦唯一存世的署款之作。遠景峰巒疊翠,煙籠霧罩;近景叢林雜樹,着春染綠;遠景、近景之間襯以沙碛古橋,更添空闊蒼茫之勢。圖中所繪物象衆多,展現了作者較為全面的技法和營勢造型的能力。近景山石刻畫細緻,先以濃墨勾輪廓,然後以汁綠暈染石面,既顯示出岩石的紋理結構,更洋溢出山川間的一派春意。遠景群峰則以濃淡墨或花青暈染為主,渾莽一片的山巒為全畫烘托出雄偉壯闊的氣勢。點景樹木皆蒼郁深秀,但表現筆法富于變化,其近樹以幹、濕筆雙勾樹幹和樹葉,畫法工整,近似于南宋院體繪畫風格;遠樹或以側鋒橫點,或以中鋒豎點,隻具樹貌不具樹形。近樹、遠樹雖形态各異,但卻共同裝點出萬物勃發、遍山染翠的春之景象。這是一幅形式美與意韻美高度統一的山水佳作。

著錄于清内府《石渠寶笈初編》。此卷原藏清宮内府,宣統年流入民間,解放後歸國家文物局所有,後由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1958年,經由故宮博物院修複專家重新揭裱,令它恢複了舊貌。

元人 《春山圖》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元人 《春山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楊維祯草書題跋:“巨然不作惠崇景,秀遠最愛春山圖。危峯戴出若孤□,大樹林立如千夫。杖藜誰行天姥道,酒船間出賀家湖。道人自指讀書處,文璧峯前宅一區。鐵遂。”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元人 《春山圖》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以枯筆濃墨和遒勁的筆法鈎勒“蟹爪”寒林,結合淡墨暈染出“石如雲動”的山體,顯屬元代李郭派山水。但從山凹、樹石與遠山峰頂上大量墨點看來,此作亦受董巨與二米畫風的影響。 畫上楊維桢題詩的墨色和筆法與山石及樹枝相合,推測此畫即為楊維桢親筆。詩文提及“道人自指讀書處。文璧峯前宅一區”,據考楊氏書齋坐落于“文璧峯”山腳,此畫或是其住所周遭山川風物的寫照。

元 朱叔重 《春塘柳色》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元 朱叔重 《春塘柳色》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朱叔重,十四世紀人,籍貫江蘇吳縣。他雖然是一名書生,但在繪畫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不過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元 朱叔重 《春塘柳色》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這幅畫描寫池畔的村屋景象,一名文人手持柺杖,沿着小徑,在青蔥的田野間漫步。全畫的用筆極為柔和,着色也溫潤清雅,充分表現出春天裡大地潤澤,嫩綠遍野,萬物滋長的盎然生意。

明 戴進 《春酣圖》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戴進 《春酣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戴進(1388—1462)字文進,号靜庵,又号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父戴景祥善畫,永樂間随父親到京師。戴氏初為銀匠,後改習畫,宣德中受推薦入宮廷供職,不得志歸于杭州,以畫為業。戴氏師承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的傳統,兼融兩宋各家之長,當時有“明畫手以戴進為第一”之說。因戴進是浙江人,故受其影響的畫風被稱為“浙派”。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戴進 《春酣圖》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此軸描繪的是春天社群的慶典結束後,回家的路上,喝得醉醺醺的人。圖中奇峰高聳,群松滿谷,由大而小,由近而遠。崖邊小路盤旋而上,白雲環繞其間,有茅屋、舟橋、村民點綴。繪山石大斧劈粗細轉折多,連皴帶染,具有強烈筆勢與墨色變化效果;人物衣折線條用“蠶頭鼠尾”筆法,勁健灑脫。此巨軸反映出十五世紀浙派畫家追求直覺的平面裝飾趣味,與動态美感的典型作風。畫上并無畫家款印,若由其筆墨形式水準,确是浙派名家中的钜作。

明 戴進 《春遊晚歸》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戴進 《春遊晚歸》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繪田野小徑,農人荷鋤返家,時天色已晚。左下前景,畫一座庭院,伸牆枝桠、路旁桃花,皆呈“春日”氣息。士人敲門,院中仆役提燈來應,顯示春遊主人“晚歸”的詩意。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戴進 《春遊晚歸》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戴進此作雖以南宋馬遠、夏珪風格為基,但用筆大膽,更加強調筆墨豐富的效果,繪畫的技法功力深厚,筆墨顯得靈活而變化多端,為呈現戴進風格的代表作。

明 周臣 《春泉小隐圖》卷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周臣 《春泉小隐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款署:“東村周臣為春泉裴居寫意”。钤“靜遠齋”印。

此圖為别号圖,是周臣為一位裴姓,号春泉的文人所作。畫面起首以裴君的草堂為中心展開,草堂軒敞明亮,陳設簡潔,堂外古松盤曲。主人正伏案假寐,堂外一童子持帚清掃,展現出閑雅出塵之趣。其後,闆橋連岸,春水潺湲,遠處青山逶迤,平湖無涯。中國畫中往往繪文人隐士晝眠以示對外界的漠不關心,暗示他們與作官者有不同的享受,宣揚自我解脫、自我慰籍的處世哲學。畫家巧妙地突出近景的闆橋流水,以示“春泉”之意,又以假寐表示“小隐”,點明主題。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周臣 《春泉小隐圖》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此件作品在藝術風格上繼承了南宋的“院體”畫傳統,構圖洗練緊湊,狀物準确生動,人物線條細勁流暢,情态傳神。樹石用筆剛勁峭利,多為小斧劈皴,墨色濃重而清潤,顯示了畫家高超的繪畫技巧。

明 文徵明 《雨餘春樹》軸

文徵明(1470—1559),江蘇長洲人。初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亦字征仲,号停雲生、衡山居士。詩文書畫并佳,畫師沈周,為明四大家之一。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文徵明 《雨餘春樹》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文徵明 《雨餘春樹》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緣溪坡陀疊起,平岸參差。遠處一峰聳然,頂平而壁峭。其下松林,隐約在淡煙中,蓋寫雨後之景也。筆極細緻,畫樹之筆頗有稚弱者。徵明早年畫迹不多,蓋晚成者也。款署丁卯(1507)十一月七日,畫時三十八歲。

明 文徵明 《燕山春色圖》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文徵明 《燕山春色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文徵明 《燕山春色圖》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此幀細筆大幅,皴山點樹,筆有凝滞倉促處。事務繁劇中,強定心神,所作間亦有此,蓋非适志之品。題詩:“屋角疏花紅自好,相看終不似江南”。意亦怏怏。徵明五十五歲。

明 文徵明 《江南春圖》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文徵明 《江南春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成于嘉靖丁未,作時已七十八歲,筆意極秀婉而極精工。畫山但畫輪廓,稍稍用幹墨擦之,皴筆絕少,但覺山痕樹影,無處不是早春景象。筆墨固佳矣,而章法似又勝之。章法固佳矣,而意象似又勝之,是文畫極精之品。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文徵明 《江南春圖》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作者自題:“江南春。象床凝寒照藍筍,碧幌蘭溫瑤鴨靜。東風吹夢曉無蹤,起來自覓驚鴻影。彤簾霏霏宿餘冷,日出莺花春萬井。莫怪啼痕栖素巾,明朝紅嫣鏖作塵。春日遲,春波急,曉紅啼春香霧濕。青華一失不再及,飛絲萦空眼花碧。樓前柳色迷城邑,柳外東風馬嘶立。水中荇帶牽柔萍,人生多情亦多營。嘉靖丁未(1547)春二月。徵明畫。并書追和雲林先生詞二首。”

明 文徵明 《春山煙樹》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文徵明 《春山煙樹》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有文徵明行楷書款識:千村綠樹一谿分,百疊晴巒鎖白雲。貌得江南煙雨意,錯教人喚米敷文。徵明。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文徵明 《春山煙樹》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畫家王榖祥行楷書跋:樹色猶含雨,山容未斂雲。草堂閑注目,春意正氤氲。榖祥。

明代學者彭年楷書跋:雷平春色曉氛氲,天外三峯碧玉文。為問華昜洞中客,可能持寄隴頭雲。彭年。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代藏書家、刻書家袁褧行楷書跋:春水沒漁矶,春雲連樹綠。落景在遙山,江南雨新足。袁褧。

清高宗行書跋:春山秀冶含姿,春樹煙融雨滋。記得楓橋那畔,所逢往往如斯。乾隆甲戌(1754)春禦題。

明 唐寅 《暮春林壑》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唐寅 《暮春林壑》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1470—1523)字子畏、伯虎,号六如,江蘇吳縣人。賦性疏朗,狂逸不羁,弘治戊午(1498)舉南京解元。畫師周臣,而遠過之,為明四大家之一。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明 唐寅 《暮春林壑》軸(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層岩懸瀑,溪樹彎環,竹障茅亭,一人倚欄獨賞暮春景色。本幅未署年,然畫樹皴山,皆用細筆,應為四十歲左右之作。

作者行書自題:“逶迤十裡平溪路,滴瀝三重下濑泉。為底時來策黎(疑作藜)杖,春衣要試浴沂天。唐寅畫并題。”

清 王原祁 《春雲出岫》軸

故宮藏畫裡的“春山”:澹冶、柳色、小隐與晚歸

清 王原祁 《春雲出岫》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原祁(1642—1715),江蘇太倉人。時敏之孫。字茂京,号麓台。康熙庚戌進士,曆官少司農。畫由家學,遠邁時倫,為清四大家之一。 此幅不記年月,大抵亦為暮年之作,蓋筆墨不求細謹,以拙樸為尚。與幕年諸作若合符契,第以出之于絹,故不若用紙之更有古趣。青綠設色,信筆塗抹,錯雜不勻,于斑剝陸離之中,自饒古厚之意,此變舊法而能自陳新意者。壓頂一峰,與遠山相映,輕清重厚,交錯互出,極饒妙韻。

(本文部分資料整理自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