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不喜歡也不了解爸爸”:是什麼,讓爸爸們離孩子越來越遠?

【國學愛好者第一訂閱号】

父親不能十月懷胎,也沒有營養豐富的乳汁,甚至做事毛手毛腳經常弄得寶寶不舒服而大哭,可孩子是夫妻愛的結晶,這就說明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和母親一樣重要,不可缺少。

采訪對爸爸的看法,孩子們的回答紮心了

一組名為“孩子眼中的爸爸”的街拍,遇到的第一名國小生連自己爸爸經常說的話都不知道是什麼,理由是不喜歡了解爸爸,更喜歡了解媽媽。

“我不喜歡也不了解爸爸”:是什麼,讓爸爸們離孩子越來越遠?

另一名女學生知道爸爸要出差後更是非常開心,因為爸爸出差自己就能和媽媽一起睡,似乎爸爸在家與否,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都沒有影響,即便有,也是爸爸不在家讓孩子更快樂……

“我不喜歡也不了解爸爸”:是什麼,讓爸爸們離孩子越來越遠?

當記者問到“爸爸在家都會幹什麼”時,學生們的統一答案都是玩手機,唯一不同的是玩手機的姿勢和地點不同,有的爸爸在床上玩手機,有的爸爸在沙發躺着玩手機……

“我不喜歡也不了解爸爸”:是什麼,讓爸爸們離孩子越來越遠?

三個簡單的問題,幾個孩子不同的回答,但都在暗示,爸爸沒有參與到家庭建設和孩子的成長中,試想讓幾位父親聽到孩子對自己可有可無的态度,又該是什麼心情呢?

平日裡父親隻知道玩手機,并沒有花費時間和心思在孩子身上,小孩子天真單純,自然是誰的陪伴多就更喜歡誰,與其埋怨孩子“無情”,不如對照其他父親反思自己是否合格。

這位二胎爸爸在給老二喂奶粉,寫作業的女兒突然說出自己“長大要當清潔勞工”的理想,爸爸并沒有否定女兒的夢想,而是細心詢問原因。

“我不喜歡也不了解爸爸”:是什麼,讓爸爸們離孩子越來越遠?

在天真的女兒眼中,清潔工掃地可以讓地球變得更幹淨,是一份偉大的工作。爸爸也沒有是以批評,反而認真給女兒分析做清潔勞工需要具備的能力,給女兒指出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邊是被孩子嫌棄的父親,一邊是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肯定孩子的父親,換成任何人都會更喜歡後者。

“我不喜歡也不了解爸爸”:是什麼,讓爸爸們離孩子越來越遠?

不被孩子喜歡隻是父親缺席家庭最不起眼的影響,對孩子的影響和改變,遠比我們想得更嚴重。

你的不負責會毀娃一生,爸爸們離孩子越來越遠的影響

一、性别屬性模糊

父親的長期缺席,讓母親被迫全能,原本該是父親承擔的責任全都由母親完成了,對男孩子來說,便沒有了性别的認可,無法建立正确認知,也會影響男孩的性别觀念,譬如厭惡自己、迷戀女性……

“我不喜歡也不了解爸爸”:是什麼,讓爸爸們離孩子越來越遠?

而對女孩來說,看到的是不作為的男性(父親)和獨當一面的女性(母親),這雖然會讓女孩更加獨立,但也會是以對男性産生蔑視、盲目推崇女權,變得自私、霸道。

二、榜樣建立模糊

父親和母親對孩子來說,是某一方面的學習的榜樣,父親的長期缺席讓孩子少了一部分榜樣學習,便把母親當成了唯一的“神”。

但随着慢慢長大,孩子會發現,原來自己心中的榜樣也有很多不足,母親這一榜樣的轟然坍塌會讓孩子的能力培養和觀念建設中斷,簡言之會對自己産生質疑,變的迷茫,更容易被誘惑做出錯誤的選擇。

“我不喜歡也不了解爸爸”:是什麼,讓爸爸們離孩子越來越遠?

三、責任意識模糊

父母雙方在家庭中應該分别承擔一半的責任,父親缺失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很難有責任意識;,同時母親的大包大攬讓孩子更加分不清不同角色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也沒有準确的定位。

對責任感的模糊認識或完全缺失責任感,都很難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健全的人,随着年齡的增長和肩負的責任越來越多,弊端就更加明顯。

“我不喜歡也不了解爸爸”:是什麼,讓爸爸們離孩子越來越遠?

寫在最後

國内一項研究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問題的首要責任人是父親,譬如導緻青少年網絡成瘾的罪魁禍首就是長期缺少父愛。美國一項調查顯示,有70%的青少年罪犯都是單身家庭出身,有60%以上的強奸犯、兇殺犯都來自沒有爸爸的家庭。

可見,一位合格父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爸爸并不是“最雞肋的母嬰産品”,相反在有了孩子後,母親應該學會适當地放權,給另一半一個機會為整個家付出。

“我不喜歡也不了解爸爸”:是什麼,讓爸爸們離孩子越來越遠?

全天下父母都該明白一個道理:生兒育女不僅是為了讓我們的人生圓滿,也該給予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除了物質,我們毫不費力可以付出的,就是更多的陪伴和及時的教育。

爸爸們,從這一刻,請擔起屬于你的責任!

同意的點個“在看”,轉發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微信公号:國學漫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