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告别便秘小訣竅

這是達醫曉護的第3709篇文章

一般認為健康的狀态,就是“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出”。

這三點是最基本的要求,下面談談其中之一——“拉得出”。

“拉不出”就是便秘,據統計,27%的人都曾經有過便秘的情況。

PART1 什麼是便秘?

一天沒大便,或者大便不是一天一次,而是兩天一次,這就是便秘嗎?

其實,便秘并不是以次數來算的,而是要看每次排便是不是非常困難、費時、大便幹結。

如果幾天不大便乃至大便每周一次,或者有時候大便太用力就會出現便血或者肛裂,有這些情況就是真正的便秘。

如果單純就是兩天一次,排便非常順暢,而且10年、20年都這樣,那就不能叫便秘。

PART2便秘和整個消化道有關

牙齒把食物切碎以後,通過食管到了胃,再通過胃液的消化,把它變成類似糨糊一樣的東西,進入到小腸,小腸把營養吸收完,食物殘渣就進入了大腸,大腸就把剩下那些有用的東西(包括水分)一點點吸收,最後形成一條一條的食物殘渣,這就是糞便,最終排出體外。

如果大腸蠕動太慢,或者各種各樣的原因讓大腸沒有辦法正常蠕動,就會出現便秘。

PART3便秘的兩種情況

“ 慢車進站型”

大腸就好比一列慢車, 不像高鐵時速是二三百公裡,這輛慢車隻有每小時 40 公裡的時速。本來一天吃下去的東西隔一天就能排出來了,現在要隔一周才能排出來。

這種情況非常多, 尤其在老年人和年輕的女性比較多見。

主要原因就是腸道的神經、肌肉出了問題,蠕動得慢。

“到站不進站型”——出口梗阻型。

它和“慢車進站型”的差別在于:前者往往大便非常幹,因為時間變長,糞便的水分被越吸越少,是以大便非常幹結。

而後者大便沒有經過長時間的吸收,但是到了肛門以後它出不來,大便往往是像泥沙樣的,沒有成型,不是很幹,但就是出不來。

出口梗阻型有三種可能

PART4便秘怎麼辦?

對于普通人來說,如果出現便秘,可以先去做腸鏡,看一下腸道裡面有沒有惡性良性腫瘤或者其他問題,先排除最不好的可能。

尤其是排便習慣突然改變的人,比如本來每天排便都挺好的,兩天一次或者一天一次,突然變三天一次或者五天一次了,或者大便越來越細,有時還沾點血。

這可能是腸道惡性良性腫瘤引起的改變,是以要做腸鏡。

如果腸鏡檢查沒事,就要考慮上述的兩種情況,如果沒有器質性病變很多人都是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人群應該吃什麼?

接下來你可以有很多選擇,一般是“吃”東西。

當然,我不主張用那些刺激性的藥物,比如番瀉葉、大黃。

臨時用一下問題不大,要是長期用,腸道會變黑,叫“結腸黑變病”。

排便習慣不良易引起便秘

但是,我們不能整天靠吃瀉藥來維持生活,要找到引起便秘的原因。

對于很多白領女性而言,最主要的原因是排便習慣不良。

人一天中直腸(肛門)有幾次收縮很快的時期,它一收縮就有便意,如果你老是把便意忍住,慢慢地,便意越來越少,不再給你發信号,你就會一天都沒有大便的感覺,兩三天沒有感覺,大便越來越硬,反而拉不出了。

那什麼時候直腸的收縮最強烈呢?

就是早飯前後。

很多人的排便習慣就是早上起來,在吃早飯前後就有便意了,就去大便,然後一天渾身輕松。但是很多人晚上睡得晚,早上喜歡睡懶覺,錯過了人體六七點或者七八點直腸收縮最密集的時候,之後的便意就越來越少。

【培養排便習慣】

排便習慣可以通過訓練的方法來培養,就是利用巴甫洛夫的學說——條件反射。

●選一個排便的時間來培養,如果沒有感覺可以先用開塞露,或者小肥皂,搓一個小條塞進肛門,刺激腸道來通便。

●每天這個時候就把開塞露塞進肛門,拉不出沒關系,等一會兒,然後第二天再來。

●慢慢地到這個時間點,腸道就說:“我需要收縮一下啦,我要排便了。”

把這個排便的習慣養成以後,便秘就會好了。

當然還可以用生物回報的方法訓練排便肌群的協調性。

分享了這些治療便秘的小竅門以後,希望那些深受便秘困擾的人,能順利完成人生三大事之一——拉得出,可以拉得暢快點。

便秘原因很多,更詳細的請向專科醫生咨詢。

RECOMMEND

好書推薦

本文内容轉載自“醫聲相伴崔松說”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