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之苦,很多人都體驗過,而且有相當一部分人長期為此困擾。它雖算不上什麼大病,卻大大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受訪專家
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肛腸外科主任 丁健華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 範志紅
便秘,到底是身體哪“堵”了?
《日本經濟新聞》刊文指出,傳統便秘可分三種:直腸性便秘、痙攣性便秘、弛緩性便秘,再加上不大為公衆所知的扭曲性便秘,這四種便秘各有其誘因和特征,要對症治療。
直腸性便秘
久坐馬桶看書、玩手機等,日久導緻便意遲鈍,大便堆積直腸。
改掉邊上廁所邊看書等壞習慣,可以幫助慢慢恢複便意的敏感性。此外,坐便姿勢也會影響排便順暢度,可采用蹲姿,或坐姿時在腳下墊個小闆凳。
痙攣性便秘
主要由壓力引發,大便呈顆粒狀,質地較為堅硬。
可以采取運動,多吃含果寡糖的食物如大麥、大蒜、洋蔥、黑麥、馬鈴薯等。
此類型便秘,最重要的是減輕壓力,不要為一時排不出而糾結,即使2~3天排1次便也可以。一旦壓力消失,排便也會水到渠成。
弛緩性便秘
由于腸道肌肉力量不足導緻腸道松弛,無力推動大便排出所緻。
有這種症狀的人,不可過多服用便秘藥或通便茶,因其多含有刺激腸道成分,經常使用,反而會令腸道疲憊,排便功能下降。
多運動,規律健身可有效緩解此類便秘。
扭曲性便秘
主要原因是腸道某部分扭曲“打結”,導緻排便不暢。時間久了,未排出的大便會變幹硬,刺激腸道,導緻該處産生疼痛感。
根據痛感部位,可以大體判斷腸道哪段出現“交通堵塞”,通過按摩可以促進通便,緩解症狀。
具體做法:仰躺,兩腿曲起,腰下墊一個高5厘米左右的枕頭,左手放在腹側,右手放在肚臍左下方,朝腹部中心來回按摩1分鐘,另一方向照做。
便秘讓不少病雪上加霜
當便秘遇到其他疾病時,更是會為患者帶來雪上加霜的影響:
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若長期便秘,細菌在腸道内大量繁殖,會分解産生大量氨化物。過量的氨會透過血腦屏障對大腦産生一系列傷害,最後引發肝性腦病,導緻患者出現行為異常、反應遲鈍、躁動、意識模糊等症狀,随着症狀持續加重,甚至出現肝昏迷。
心腦血管疾病
很多突發性心腦疾病是在患者排便過程中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用力排便導緻腹内壓升高,進而緻使血壓突然急劇升高,誘發腦血管破裂出血、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問題。
肛裂、痔瘡
對肛裂、嚴重痔瘡患者來說,排便總會伴随劇烈疼痛,幹硬的糞便更使這個過程變得尤為痛苦,甚至有些患者憋着大便不敢去排,使糞便在腸道中停留時間更長,進而加重便秘問題。
幹硬的糞便導緻如廁時間變長,加重肛門直腸周圍血液循環障礙,導緻肛裂裂口遷延不愈,形成惡性循環。
腹部疝
疝是指體内器官或器官的一部分離開其正常解剖位置,通過先天或後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進入另一部位,以腹部疝最常見,疝内容物多為腸管。
如果患者長期便秘,排便時用力,會導緻腹内壓增高,進而引起疝病加重。
飲食壞習慣招來便秘
如果長期便秘,首先要去做醫學檢查,排除各種病變之後,再思考原因,通過調整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來改善腸道功能。
1
食量太小
大腸内容物中,一半左右是微生物發酵物,而微生物要靠人體沒有充分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來供養。一旦食物總量低到一定程度,食物殘渣的數量也大大減少,不僅引起胃裡的饑餓感,還讓腸道癟癟,沒有足夠的食物殘渣來刺激腸道蠕動,自然就會失去正常的排洩功能。
同時,長期節食會導緻營養不良,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都缺乏,使腸道細胞的更新和修複速度下降,運動力量減弱,很容易導緻腸道功能紊亂。
解決方案
增加食量到八成飽,體積一定要夠,蔬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要多,蛋白質也要充足,最好能夠額外補充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
2
纖維太少
大腸主要是靠纖維吸水來填充體積的,如果膳食纖維長期過少,大腸蠕動就嚴重不足,不僅排便速度慢,有益菌缺乏繁殖所需的“糧食”,而且大大增加腸癌的危險。
解決方案
把一半白米飯、白饅頭換成全谷雜糧飯、豆粥和薯類等,燕麥、荞麥、蕃薯、紅豆、綠豆等高纖維雜糧都值得推薦。
各種蔬菜水果也含有不少纖維,比如菠菜、芥藍、白菜、菜花、竹筍、各種蘑菇等蔬菜都富含膳食纖維。
水果當中,猕猴桃、火龍果、桑葚、藍莓、草莓等有小籽的水果促進大腸運動的效果更好。
3
飲食不規律
吃得過多造成積食,或者吃得過少經常餓着,有一頓沒一頓的,胃腸也會工作紊亂。
解決方案
按時按量吃飯,維持正常的排便節奏。
4
飲水不足
當腸道吸收過量水分時,就會發生便秘。身體一旦缺水,腸道就會吸收更多水分來補充體液,進而導緻大便幹結。吃太多又幹又鹹的油炸、熏烤、炒貨,身在幹燥地區卻貪吃過于辛辣的食物,也會剝奪人體消化道内的水分,容易造成便秘。
解決方案
多喝水,并吃一些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把水分一直帶入大腸當中,讓大便保持比較柔軟的狀态。比如木耳、銀耳、海帶、燕麥等食物都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
少吃炒香加鹽的芝麻、杏仁、花生、瓜子等堅果和油籽,可以把它們煮了吃;肉類也應以炖煮為主,不吃熏烤油炸的食物。▲
本期編輯: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