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和·成長】愛的三部曲——居家親子陪伴指南

近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父母居家辦公,學生居家網課。這為平時忙碌于工作與學業的父母和孩子增加了難能可貴的親子共處時光。本以為會是一幕幕其樂融融“母慈子孝”的和諧場景,為何在有些家庭中卻出現了“雞飛狗跳”、“不理不睬”的親子沖突畫面呢?

很多家長認為這一時期的親子關系緊張是疫情封閉之下的“産物”,期待着疫情結束,生活方式回歸正常後就會恢複。然而,親子關系不良、溝通不暢等問題很可能是之前存在狀況的延續,隻是在疫情期間封閉居家的狀态下集中爆發。

那麼在居家和日常生活中父母該如何陪伴子女成長?請收下這份指南。

愛的表達

以下對話方式, 您“中”幾條?

對話一:

【家和·成長】愛的三部曲——居家親子陪伴指南

對話二:

【家和·成長】愛的三部曲——居家親子陪伴指南

對話三:

【家和·成長】愛的三部曲——居家親子陪伴指南

在親子溝通中,父母的語氣、表情和态度如果經常充斥着指責和批評,孩子便會産生逆反和抵抗心理。在溝通中,父母可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1.調控情緒,平等溝通。父母先調控好自己的情緒,将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心平氣和的狀态下與孩子溝通。情緒會傳遞,父母如果在負面情緒下與孩子溝通,效果會大打折扣。

2.多鼓勵,少評判。如父母習慣性關注孩子的缺點和不足,當孩子犯錯時第一反應大多是批評和指責。積極心理學理論提出,挖掘孩子的優勢和閃光點,發現孩子的個性和天賦,可以預防問題的發生,進而幫助孩子創造快樂、美好和有意義的人生。是以父母應嘗試用積極和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傾聽時不急于評判和反駁。

3.轉換“頻道”,成為“同盟”。父母與孩子存在“代溝”,是以在溝通中父母應進入孩子的“頻道”中去思考問題,同理孩子的感受。孩子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内心的真實需求,父母應懂得覺察孩子言行背後的真實想法,了解并接納孩子。

愛的空間

【家和·成長】愛的三部曲——居家親子陪伴指南

封閉的居家生活增加了父母陪伴孩子的時光,也拉近了彼此的空間距離。陪伴不隻是單純的空間裡的“在一起”,更多的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和被關注。在家中,父母要為孩子創造以下三個空間:

1.自主空間。青少年具有從依賴性向獨立性轉變的心理發展特點。很多孩子已經是“準成人”,他們希望有自主做決定的權利,而不是父母每天在耳邊反複不停地唠叨、“監控”自己。很多家庭親子沖突的産生源于家長過度地控制欲。讓孩子感覺在家中沒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導緻産生壓抑情緒。這一階段孩子的父母應學會放手,給孩子提供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的空間,讓孩子感受到在家中是輕松自在的。

2.精神空間。有些家庭中父母因忙于工作等其他原因,疏于對子女的精神陪伴,雖在同一空間裡,卻彼此缺乏交流,孩子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造成親子關系冷漠、疏遠。陪伴最合适的空間距離是父母和孩子都有各自自在的空間,但仍能讓孩子時刻感受到:“我知道,你在。”當遇到困難和消極情緒時,父母可以是傾訴的對象和情緒宣洩的避風港。

3.隐私空間。很多孩子絞盡腦汁“防備“父母”,父母卻鬥智鬥勇想要“偷聽”孩子的秘密。父母平時已經習慣了和孩子零距離接觸,他們對于孩子的隐私空間并不敏感。随着孩子的心理發展,閉鎖心理的出現,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小秘密。這時家長應允許孩子有秘密,與孩子經常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而不是通過偷看日記、手機、電腦等方式了解孩子。家長要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尊重隐私空間,不随意幹涉,信任孩子。

愛的儀式感

【家和·成長】愛的三部曲——居家親子陪伴指南

家庭儀式感有強大的凝聚力,它能讓家庭成員感受到家的溫暖和歸屬感,使彼此的關系更親密。這也是一種精神的滋養。

1.重視“家庭日”。在家庭中的重要節日、生日、紀念日,舉行一些家庭小活動,例如拍合照、精心準備一份小禮物,都能讓孩子感覺到被愛和重視的感覺。日常生活中,一頓豐富的早餐、窗台上的一束鮮花、早上出門前一句關切的話語,都能賦予生活中小小的儀式感,為平淡的家庭生活增添一些調味劑。

2.開展多樣的親子活動。共同準備一頓晚餐、在家中一起做手工、玩家庭小遊戲等方式,可以讓父母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與孩子互動,更能增進彼此的溝通和感情,有助于父母從多角度了解孩子,拉近彼此内心的距離。

3.信守承諾,遵守約定。對于孩子提出來的要求,不要輕易許諾。一旦答應了就必須兌現,即使因為特殊原因兌現不了,也要好好地跟孩子做解釋,征求孩子的了解。否則如果孩子的期望一次次落空,會在無形中扼殺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疫情給家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檢驗親子關系的機會。家長可以好好利用這段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嘗試換一種愛的表達方式,給自己和孩子都留出足夠的愛的空間,為家庭增添儀式感和色彩,與孩子共同營造一個溫馨和諧而幸福的家。

撰稿:于苗苗

編輯:于苗苗

稽核:吳國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