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帶娃去樓下小廣場玩,碰到兩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一起學輪滑。
一個孩子是奶奶帶,一個孩子是爸爸帶,兩人呈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畫風。
奶奶帶的這個孩子,被照顧的那叫一個無微不至,奶奶幫着換鞋,奶奶扶着慢慢走。
不一會兒,孩子摔了一跤,奶奶的叫聲立馬沖破天際,“哎呦,哎呦,我看看,沒事吧!”
孩子原本沒怎樣,聽了奶奶這話,立馬一臉委屈。很快,就在奶奶的攙扶下坐回凳子,把輪滑鞋換了。
爸爸帶的這個孩子呢?爸爸把輪滑鞋在地上一扔就不管了,孩子自己費了好長時間才換上鞋,然後扶着凳子一點點的慢慢走,過了一會,撒手開始往遠處滑。
不一會兒,他也摔倒了,爸爸關心地問一句“自己能起吧?”說是關心,但那屁股半點沒有挪起來的意思,然後這孩子就手腳并用的爬了起來,繼續滑。
後來,他又摔了幾跤,不過,熟練程度肉眼可見的進步了很多。

我忍不住跟C爸感慨:看看,帶孩子就得會偷懶,越是偷懶,孩子越出息。
C爸很知趣:你不用鋪墊,今天我帶娃,你啥都不用管。
還真不是我想偷懶。
這幾年混迹育兒圈,聽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養孩子真是太累了。
剛出生的時候,我們得天天伺候吃喝拉撒,就想着,大點就好了。
終于熬到三四歲送幼稚園了,我們又得變着法的陪玩,就想着,上了國小就好了。
終于送進國小了,我們又得硬着頭皮陪學……
什麼時候能清閑一點呢?或許得等孩子上大學了。
可大學畢業後,很大可能又得帶孫子了。
其實,忙裡偷閑這事,等是等不來的,隻能抓住當下就享受。
并且,隻要偷懶偷的好,孩子還能事事優秀、學習沒煩惱。
父母會偷懶,孩子才有機會飛得比你高!
前幾天還有個朋友玩笑:“我家孩子特别不聽話,我怎麼管他都不聽,天天被氣死!能跟C爸打聽下心髒支架的問題嗎!”
其實我在視訊裡講過這個問題。
咱先換個角度看,你對你自己的人生滿意嗎?
我們的人生可能就能拿到六七十分,自己都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讓孩子全聽我們的,照我們的方式活一遍,那他最高也就六七十分了。
聽話的孩子永遠不會超越他的父母。哪怕你自己90分了,也不能耽誤孩子奔120啊?
如果把父母比作一棵巨樹,我們的意義不是把孩子攔在自己的樹蔭下成長,而是讓他站在我們的樹冠,去接受更多、更廣的陽光。
是以,你又何必跟他較勁,一定要讓他聽話呢!
孩子不想上興趣班,真的不感興趣,就給他一個放棄的權利。
孩子想買一個奧特曼玩具,你非要說“沒用”,可有用的标準是什麼呢?
孩子想養個蚯蚓當寵物,他自己照顧的話,我們又何必幹預呢!
孩子不肯穿外套,好說歹說都沒用,那就讓他去外面凍一圈!我知道接下來這句話會被罵,但大不了不就是人生多一次感冒體驗嗎?
美國心理學會有一個長達40年的調查發現,小時候那些不太遵守規則,總是違抗父母意願的孩子,往往成年後,收入和學曆都非常高。
西方有句諺語,如果你希望孩子走的比你遠,飛的比你高,就别總想着用你那雙園丁的手,去修改上帝的靈魂。
每個孩子都是上帝的傑作,他有自己的獨特特征,并總會找到最比對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們不要以自己的标準去改變他,更不要對他的人生處處幹涉指揮、操縱決定。
父母偷懶,孩子的成長空間更大
魚缸裡三寸長的熱帶魚,放到噴水泉池裡,兩個月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它能長到一尺長!
這就是魚缸法則。父母的體貼和照顧就像魚缸一樣,孩子在父母的魚缸中永遠難以長成大魚。
相反,父母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活動空間,他才會迅速成長。
最近不少孩子居家網課,爸爸媽媽們新一輪的奔潰之路又開始了。不少父母又開始身兼數職:廚師(一日三餐)、保姆(吃喝拉撒)、技術支援(資料下載下傳列印、網絡調試)、服務保障(端茶倒水、道具準備)……
閨蜜給我抱怨:
“孩子都上三年級,每天晚上還要幫他檢查作業,每次不是這個忘了寫,就是那個寫錯了。
耐心指出他的錯誤,他還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看他那個樣,自己都要氣死了。”
我給她提了個建議:你别管他呢?
不管他會怎樣?作業忘了寫,被老師罵。下次,他還會忘嗎?
寫錯了,被老師打一個大大的叉。他自己訂正過來,下次會不會自己做完檢查一下呢?
前幾天寫文講了親子間的界限問題,我們不要跨界,該孩子做的事兒就讓孩子自己做、自己負責,這會讓孩子學會自覺。
家長該站在界限外的時候,不要上趕着找氣受,要學會偷懶。這一原則還适用于:
● 早上叫孩子起床,他不起,就讓他遲到一兩次。
● 該寫作業了,孩子卻一直拖拖拉拉,那就取消他樓下玩耍的時間。
● 晚上該吃飯了不吃飯,就讓他嘗試一下餓的感覺,後果讓他自己去感受。
我們沖入孩子的世界,給他設一個保護框,孩子就永遠長不大。
倒不如讓他自己去接受水流的沖擊。
父母躺平,孩子自理能力高
老輩子有一句話:“懶媽媽養出勤快兒”,我對這句話深有感觸。
但現在很多人都願意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
我至今記得CC之前的幼稚園長跟我分享,最容易适應幼稚園的孩子,都具備一個能力,就是自理能力!
在幼稚園需要孩子完成的事兒,他都能完成,上完廁所自己提褲子、洗手,午休起來可以自己穿衣;用完畫具自己放回原處……
TA感覺什麼自己都能勝任,幹啥都不碰壁、沒壓力,她自然就不抵觸幼稚園,而且老師也會喜歡這種孩子。
到了國小,這事兒其實更重要,那天我去接CC,還看見好幾個小朋友吐槽一個同學不會系鞋帶,“鞋帶開了,他就一直這樣甩甩甩,就是不把鞋帶系上,他們班因為他站隊不标準,還被扣了分。”
孩子的世界說大也大說小也小,有時候自理能力差,一些小事就會導緻無法在小夥伴中間赢得尊重,無法建立自信呢。
在家裡可以飯來張嘴衣來伸手,出去呢?
是以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讓孩子自己去做。你也不希望孩子三五十歲後,還事事喊媽吧。
合适的距離,讓親子更和諧
西方教育理念中有一個“二十碼原則”,一方面,家長不必處處圍着孩子轉,要站在二十碼之外,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空間,大人樂得清閑,孩子能自由成長。
另一方面,家長要注視着孩子并随時準備切入,不能跑到二百碼之外撒手不管。
我們偷懶,并不是什麼事都不做,這會給孩子一種“沒人愛”的錯覺。
我們偷懶,是懶得盯梢、懶得唠叨,絕不是對孩子不管不問,然後就幻想他能自動自發自覺自主。
比如在學習這件事上,孩子學習沒動力,學習方法有問題,我們該出手就得出手。
作業拖拉是不是時間意識沒建立起來,我們可以幫孩子分析作業完成時間,給他做一個計時提醒。
把操作技巧、注意事項給孩子講解示範一下,提高孩子的成功率。
孩子嘗試了、成功了,我們及時來一輪彩虹屁鼓勵一下。他做着做着,咱不就徹底解放了嗎?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他力所能及的事,偷懶的初衷是把孩子自己的事兒的管理權交還孩子。
家長還是要把監督、提醒、幫助的職責履行起來的。
把握好尺度,我們不是包攬者,也不是奴役主,我們是協助者,既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又要在孩子需要幫助時,随時出現。
你真的不用太擔心,因為自己管的不夠周到,孩子就會是以如何如何遭遇困難。
他真的不會!你真的多慮了。
閨蜜前幾天跟我掏心窩,她從小就是一個性子特别軟的人,特别周到的顧慮他人的感受,結果她女兒從小就特别刺頭,脾氣大、也不知道體諒人,更别說什麼察言觀色了。
她就總覺得這樣不會被小朋友喜歡的,結果,孩子從幼稚園到國小,就沒少過朋友。
她頓悟的點在于,她半輩子所追求的人際和諧,避免沖突,力求合群,努力表現出的好脾氣,都是在扯淡。其實根本用不着做這些,也一樣會被人喜歡。
養寵物的的都知道,喜歡貓的人,正是因為它的傲嬌才心甘情願做貓奴;喜歡狗的人,正是因為它的忠誠,才能成為狗主子。
孩子是什麼樣的氣場,自然能吸引到與之比對的人。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自我疑問、自我确認、然後自我感覺的過程,他需要在“我能做到什麼”、“我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我應該怎麼做”的過程中,獨自求索。
越能自我感覺、越能自我驅動。
越是自由探索,越是活出自己的個性。
沒有這樣的經曆,孩子也就無法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