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鼓樓外》:古都文化肌理的京味表達

李紅豔

《鼓樓外》:古都文化肌理的京味表達
《鼓樓外》:古都文化肌理的京味表達

“逝去的從容逝去,重來的依舊重來,在滄桑的枝葉間,擇取一朵明媚,簪進歲月肌裡,許它疼痛又甜蜜。”作家汪曾祺經典散文集《人間草木》中的這段話,道出了人們面對昨天的最好姿态。

而眼下正在北京衛視熱播的現實題材劇《鼓樓外》,亦以一出北京胡同裡的百姓生活大戲,鋪陳出從小怨、小家、小人物到大愛、大義、大情懷的心靈救贖與情感升華。歲月不語,時光無言,卻總在消散一些東西。作别流年,我們終究會抖落一身風雨,重新出發。

中軸線上,鐘鼓樓下,百态人生,煙火人間……《鼓樓外》講述的是老木匠易大船的大徒弟于鐘聲、二徒弟尹東義之間的恩怨糾葛,同時伴随于鐘聲與易大船孫女易小船之間的愛情故事。劇情開端于一場意外:三個徒弟趁夜想要潛入葫蘆家,一窺其家中所藏的珍貴家具。孰料于鐘聲在葫蘆家平房瓦片上行走時,不小心踩漏屋頂,舊木掉下,砸向熟睡中的葫蘆,并緻其死亡。事後,于鐘聲自首并入獄。出獄後,他開始了複仇計劃。從開家具廠到攤煎餅、養鴕鳥……于鐘聲與尹東義始終針鋒相對,互相死磕,并兩敗俱傷。大量的沖突、對立、誤會、隔閡、嫌隙、糾紛、反轉,使劇情跌宕起伏,人物命運多艱。

劇中人物形象設定鮮活,充滿生活質感。參透世事、善良豁達的易大船,心腸耿直、敢于擔當的于鐘聲,陰招疊出、損人損己的尹東義,癡情單純、仗義俠氣的易小船,外加一系列性格色彩鮮明的配角,構成一個個社會橫斷面,也構築起一個強大的故事場域,映射出大千世界的陰晴圓缺、悲歡離合。全劇塑造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但也由此牽出些許不足——比如,為了突出人物個性特征,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劇情的邏輯性與合理性。

劇中充滿煙火氣的故事,浸透着木工手藝、工匠精神傳承的内在要義。拜師學藝學做人,師父易大船不僅以“匠人精神”傳道授業,更是堅守着中華傳統文化中世代延續的規訓:做家具的真谛是“手藝加心意”,“做家具先做人,師兄弟擰成一股繩兒”,“手藝人講究什麼?道地。活兒道地,人道地,思想道地”;做人做事要有禮有度、要講究、要局氣,“就像這把椅子,榫卯适度,大了,木質承受不了,裂了;小了,人坐着坐着就壞了”……言淺意豐,靜水流深,恰是一位老手藝人的醇厚匠心。

易大船這個角色也是推動劇情從“結仇”到“解仇”的關鍵力量。他充滿人生哲理、生活智慧的台詞,像珍珠一般穿插閃耀于劇集之中:“人有善願,天必佑之”“若争小可,便失大道”“知止常止,終生不恥”“朽木不能見水,好木不怕水浸”“人生難免遇難,難生于心,心中有難,易走極端”“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最終,在内因、外因的雙重“洗禮”下,于鐘聲開始自省,從舊仇難消、心結難解,逐漸成長為放下仇恨、選擇原諒;尹東義也開始自醒,從損人利己、見利忘義,逐漸進化到知錯知恥、迷途知返。而在于鐘聲的努力下,師門大家庭也原諒了尹東義的過去,同門師兄弟始終是一家。

笑泯恩仇,說易行難,逐光之路,并非坦途。劇中,人物内心經常處于沖突、糾結之中。人心的糾結,是一種現實;人性的複雜,更是一種真實。然而,過往恩怨,經過時間和心靈的發酵後,終将迸發出巨大的情感和道德力量,那就是了解和寬容。樸素親情、真誠愛情、患難友情,每一個次元都充分展現并折射出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劇中人物也由此完成人性和道德的艱難救贖。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境遇如何變遷,人們内心真善美的道德倫理标準是永遠不變的軸心。

不記昨日仇,不念舊時怨,寬恕别人,亦為寬宥自己。《鼓樓外》表面是揭示人物的深層次沖突,實則是咂摸人心,叩問人性,透過一個個人物故事、一幅幅生活畫卷,寫人性的尊嚴,寫人性的光輝,寫良知,寫悲憫……悲憫,許是文藝創作最高層次的表達了。

“鼓樓外”這個劇名,既充滿生活氣息,更具文化意象。鐘鼓樓是北京古都風貌“脊梁”——中軸線之北端頂點,是全城報時的機關,也是全城建築的制高點,展現着應天順時、生息有序的秩序感和崇高性。中軸線,支撐起北京城獨有的壯美秩序,展現着北京這座城市文化曆史的傳承與變遷,眼下中軸線申遺工作正在不斷推進。《鼓樓外》以鼓樓為載體、為牽引,用平民視角描摹北京這座城市的精神氣質,書寫古都文化的博大、包容、開放。

當下,北京各領域文藝創作積極踐行打造“大戲看北京”名片号召,力争推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展現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的精品力作。《鼓樓外》編劇王之理先生,曾作《傻春》《正陽門下小女人》《情滿四合院》等,均為熒屏佳作。如将時間軸拉長,京味電視劇更是一脈相承、不斷創新。《渴望》《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大宅門》《小井胡同》《四世同堂》《風車》《情滿四合院》《芝麻胡同》《正陽門下小女人》……無論年代劇,還是現實題材劇,這批在地域文化追求下孕育誕生的作品,内涵豐富,風格鮮明,将北京城市的精神辨別、文化肌理、文明基因,以電視劇這種大衆藝術形式呈現出來,彰顯出文藝創作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如今,《鼓樓外》應運而生,它隻是一部劇,但也是一方小小觀測台,循着它,亦可定位出當下北京這座城市的精神坐标與氣度格局。

來源:北京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