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EV智驅|當漲價成為“常态”,誰是第一個“裸泳者”?

繼特斯拉、比亞迪和理想之後,“五菱神車”也宣布漲價了。

3月23日夜間,上汽通用五菱将對旗下五菱宏光MINIEV系列車型價進行調整,上調幅度為4000-8000元不等。

在五菱之外,3月以來,市場内已經有20多家新能源車企官宣漲價,涉及車型近40款。

EV智驅|當漲價成為“常态”,誰是第一個“裸泳者”?

比亞迪、小鵬、零跑和哪吒等品牌甚至已經完成了第二輪漲價,幅度從3千元至3萬元不等。

而從3月10日至17日,特斯拉在不到8天的時間裡漲價3次,Model Y後驅版的累積漲幅已經達到3.6萬元。

“二季度電池成本上漲的幅度非常離譜。”理想汽車CEO李想直言道,随後更表示:“當下還沒有漲價的,大部分是漲價幅度還沒有談妥,等待談妥後也普遍會立刻漲價。”

EV智驅|當漲價成為“常态”,誰是第一個“裸泳者”?

換言之,這波漲價隻是開始,新能源車還會有迎來第三輪、乃至第四輪的上漲。

當漲價開始成為“常态化”後,增加的成本到底由誰來買單?哪些扛不住壓力的品牌,又會率先“繳械投降”?

畢竟,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式奏響漲價主旋律的同時,行業内部競争的遊戲規則正在悄然發生轉變。

如何持續吸引廣大“剛需”消費者,或許将成為決定未來新能源市場格局的關鍵問題。

EV智驅|當漲價成為“常态”,誰是第一個“裸泳者”?

這波“漲潮”

為什麼要消費者接盤?

電池是本輪新能源汽車集中漲價的最直接原因。

事實上,甯德時代自2021年下半年起已經漲價2輪,每輪漲價1萬元。

對此,甯德時代表示因上遊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公司相應動态調整了部分電池産品的價格。

除甯德時代外,國内其他動力電池生産商也在漲價。2021年第四季度,比亞迪、國軒高科等多家電池生産商就已經釋出了漲價通知。

EV智驅|當漲價成為“常态”,誰是第一個“裸泳者”?

本次锂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主要是因為锂、鎳價格的瘋漲,進而導緻新能源車的成本飙漲。

在此之後,總要有人為成本上升買單,要麼産業吃進去,要麼向下轉移給消費者。

首先是作為産業源頭的電池商,去年就已經“放血”了。

衆所周知,原材料從去年就開始漲價,但大部分成本都被電池廠商默默承接了下來,沒有進一步向下遊傳遞。

這帶來的後果是動力電池廠商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甚至出現虧損。

譬如欣旺達的毛利率也從上半年的6%下降到1.3%,同期降幅高達88.81%;孚能科技單季度淨利潤虧損1.94億元;國軒高科Q3的毛利也下降59.98%。

換言之,原材料前期的漲幅“大頭”,已經讓動力電池企業“啃下來”了。如今,面對原材料成本的持續上漲,它們恐怕也是已經“有心無力”。

EV智驅|當漲價成為“常态”,誰是第一個“裸泳者”?

既然電池商無能為力,作為長産業鍊下遊的車企呢?

或許更不濟。

衆所周知,蔚來、理想、小鵬等國内大多造車勢力目前都還處于虧損狀态,每年虧損都是論億計。

如果今年再度承擔原材料和補貼退坡的成本,可能還得多虧幾個億,即使管理層肯,估計投資者也不肯。

再者,補貼退坡和積分降價,也讓新能源車企們的收入極大銳減。

因而,面對上遊漲價和政策的兩面夾擊,即使是車企也無力讓利,那結果隻能是把成本傳遞到消費終端。

EV智驅|當漲價成為“常态”,誰是第一個“裸泳者”?

漲價之後,也引申出另一個問題——新能源汽車是否有成本效益可言,消費者是否會買賬?

在功夫汽車的了解中,漲價肯定不是“好方案”,畢竟漲得少還是會虧,漲得多消費者也不會被動接盤。

其次,不僅是價格飙漲,部分新能源車新能源交車時間普遍拉長。

多個品牌的産品提車周期已經超過10周,部分熱門車型甚至需要等待4~5個月的時間才能夠提車。比亞迪、廣汽埃安、長城歐拉、吉利幾何等品牌的熱門車型提車周期均超過3個月。

在服務不見長的情況下,還得漲價,不就是變向抑制消費需求?

多方因疊加不難看出,未來新能源市場的發展挑戰頗多。

而這次新能源汽車的集體漲價,某種程度上也算是車企對于消費者接受程度底線的一次“試探”。

EV智驅|當漲價成為“常态”,誰是第一個“裸泳者”?

“漲聲”不斷

誰是“裸泳者”

當然,無論“試探”的結果如何,價格上漲對于新能源市場的沖擊是必然的。

車輛終端售價上漲,特别是對于本就以成本效益為主的新能源車而言,幾萬元的差價将直接影響到使用者的選擇。

而這次“大漲潮”中,相對于傳統車企,尚未盈利的新造車勢力,無疑受到的沖擊會更大。

在造車新勢力本身銷量有限的情況,如果“試探”結果不佳,可能就直接陷入了“漲價賣不出和不漲價虧本”的窘境。

EV智驅|當漲價成為“常态”,誰是第一個“裸泳者”?

在此之後,必然會有寫些扛不住壓力的品牌,開始走下坡路。

因而,如何“漲價”兼具“成本效益”,同時“走量”,這可能是造車新勢力未來一段時間需要解決的核心命題。

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逐漸由啞鈴型向橄榄球型轉變的未來,對于造車新勢力來說,提高差異化産品競争力,才能在高速發展的新能源市場中獲得穩定的份額。

EV智驅|當漲價成為“常态”,誰是第一個“裸泳者”?

畢竟,新能源車這門生意,資金投入大、生産周期長、技術挑戰多,供應鍊、政策上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擊垮一家新勢力。

歸根結底,隻有多賣車,形成一定的規模,才能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此外,如何利用好資本熱潮輸送的“糧草和彈藥”,提升企業的研發實力、持續融資能力、産品疊代速度以及産業鍊整合力,也是造車新勢力需要思考的問題。

因而,能否拿到通往新能源汽車成熟市場的入場券,不成為“裸泳者”,就需要看它們能否跑得比市場更快一些。

EV智驅|當漲價成為“常态”,誰是第一個“裸泳者”?

智驅公論

在經過了新能源車兩輪上漲之後,無論是市場情緒亦或政策層面都已出現了變化。

功夫汽車從各大汽車社群了解到,對于焦慮是否第一時間購買電動汽車的使用者而言,等一等似乎也開始成為一個“優選項”。

這也意味着,在價格飙漲當下,“等等黨”的群體将越來越大。

但是,消費者等得起,造車新勢力可等不起。

在新能源市場快速發展的當下,造車新勢力可還要跟時間賽跑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