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
這幾天天氣變暖,好幾位寶媽都在問,寶寶脖子、背後和胸前都長了好多疹子,開始隻有幾顆,後來都連成片了,是怎麼回事?
有些寶媽很擔心寶寶是不是濕疹,後來咨詢過我院兒科醫生以後,才放下心來,原來,竟然是穿太多捂出來的痱子。
“春捂”要有度,捂錯了後果很嚴重。自古以來,就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說法。 其中,“春捂”就是說春天天氣剛轉暖,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很大,不要急于脫掉棉衣,還是得“捂着”。否則一旦氣溫下降,就會難以适應,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如果病菌趁虛而入,還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和冬春季傳染病。

可是,“春捂”也要有度,絕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捂錯了,反而會對寶寶不利:
容易着涼感冒
寶爸寶媽首先要明白,“着涼感冒”,通常不是因為天氣冷造成的,而是在全身有汗、有水的情況下,吹了涼風,引起體溫突然降低導緻的。
容易起痱子
小孩的皮膚屏障功能還比較差,角質層薄,汗腺管道發育不夠成熟,在遇到高溫、潮濕、通風不好、出汗過多堵塞汗腺毛孔情況時,很容易長痱子。
是以,雖然還是春天,也有很多寶寶因為穿太多而捂出一身痱子,就不足為奇了。
最嚴重的還是捂熱綜合征
中國家長對孩子穿衣服似乎都有點強迫症,尤其是老人家,總擔心孩子會冷到,認為小孩穿多點比較好。
可是,小孩的新陳代謝本來就很旺盛,如果穿得太多,孩子的身體限制在厚厚的衣服裡,産生的熱量無法散發,衣服裡的溫度越來越高。
孩子小,熱的不行了也不會訴說和掙紮,長久的高溫會導緻孩子高熱、脫水、缺氧、昏迷,甚至呼吸循環衰竭,這也就是“捂熱綜合征”。
醫 生 提 醒 :
“捂熱綜合征”
多見于1歲以内的嬰兒,特别是新生兒,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是發病高峰期,如果處理不及時,寶寶可能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永久性損害,甚至導緻寶寶短時間内死亡,病死率高達18-19%!
是以,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嬰兒穿得太多,包蓋得太緊、太嚴、太厚。
春季孩子感冒發燒也比較多,遇到發燒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況,體溫高低不代表病情輕重。
如果孩子精神狀态不好,除了發燒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嚴重的表現,比如說呼吸變得急促費勁,不願意吃東西,嘔吐或者拉肚子等狀況,一定要及時就醫。
聽聽以下幾個建議,這才是春捂的正确打開方式:
01把握好“捂”的時機
春天的氣溫變化得比較快,寶媽們可以根據溫度,考慮是否給寶寶穿厚衣服。一般而言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當白天最高氣溫超過15℃時,不妨脫掉寶寶的厚衣服,隻在早晚給寶寶穿上厚衣服即可預防着涼。
02判斷冷暖摸頸背
很多家長都是根據孩子的手腳冷暖來決定孩子的穿着,實際上,手腳是神經末梢,血液循環比較差,如果寶寶的手腳冰涼,不一定表示不夠暖和。
确定寶寶是冷是暖,可以摸寶寶的後頸和背心。
頸後和背部溫暖幹燥,說明他穿得剛剛好;
頸後和背部已經出汗,說明他需要脫掉一些衣物;
頸後和背部有些發冷,說明他需要穿得更多些。
03給娃穿衣得三暖二涼
嬰幼兒代謝快,加上清醒的時候不斷運動,類似于成人幹活狀态,是以說,其實孩子比成人耐冷,平時穿衣服可以參考成人幹活時的穿衣。
老人代謝慢,容易冷,千萬不要根據老人的感覺盲目給孩子多穿衣服。
而所說的三暖二涼,則是指:
●頭涼
寶寶身上散發的熱量,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頭部散發,如果捂得過熱,容易頭暈心煩。
不太冷的時候,寶寶并不需要戴帽子,這樣更有利于寶寶保持神清氣爽。如果天氣比較冷,給寶寶戴上一頂帽子就可以了,不用把頭捂得嚴嚴實實的。
●心胸涼
寶寶穿衣要上薄下厚,如果上身穿得過于厚重臃腫,會壓迫胸部,影響正常的呼吸和心髒功能,還容易造成心煩和内熱。
●腳暖
俗話說“寒從腳入”,腳底的神經末梢非常豐富,也是對外界最敏感的地方。
在溫暖的春夏,不少寶寶都是光着腳走路,天氣冷了,就要注意足部保暖,穿上小襪子了。
●肚暖
如果寶寶腹部受寒,容易肚子痛、腹瀉。
是以,要注意給寶寶的肚子保暖,晚上睡覺時,可以穿長一點的上衣,把上衣束進褲子裡,以免小肚臍受涼。
●背暖
保持寶寶的背部溫暖,可以預防疾病,減少感冒的發生。
俗話說“要想小兒安,常受三分饑和寒”,這是照顧寶寶的一個度,凡事過度了,就會造成危害。是以,不要過度捂着寶寶!在過度保暖的情況下,寶寶鍛煉受阻礙,不利于自身抵抗力的提高,還容易誘發“捂熱綜合征”。
春捂隻是被動防禦,大家還是應該多帶寶寶到戶外鍛煉身體,曬曬太陽,這樣更有利于提高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