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憂内患、動蕩不安的清末民初,由于統治者的無能,列強攻進了紫禁城,1912年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正式退出曆史舞台。
溥儀這個從小生活在紫禁城裡,在位不到三年的大清最後一位皇帝,也變成了出入從小長大的家還要買門票的普通人。
他這一生可以說極具傳奇色彩,他曆經了不同的時代,做過最進階的統治者,也曾經淪為階下囚。還曾監守自盜。

溥儀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厚顔無恥地竊取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果實後,把當時的清帝溥儀與其家人圈禁與紫禁城城中。
民國初期皇帝的所有用度幾乎都來自國民的納稅,在溥儀退位的時候,北洋政府答應每年給溥儀發400萬兩的白銀供他們使用。
但是由于這些錢經常被克扣,溥儀根本拿不到,即便是拿到了對于溥儀這種生活就過慣了錦衣玉食的人來說也是杯水車薪。
迫于生計溥儀隻能把老祖宗留下的衆多稀世珍寶拿出來變賣。
袁世凱
1955年一場由國家出錢,天價迎國寶回家的拍賣會轟動了整個文物界。事情原因很簡單,來自東北地區的一位李姓老人,人生已至暮年,垂垂老矣。家庭不富裕不說,家中還有七位子女需要老人幫襯。
老人的晚年可以說是一貧如洗,迫不得已,老人家為了合理改善子女的生活狀況,想起他的父親生前是當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宮侍衛,家中還有一副從故宮出來不知道價值幾何的名畫。
可是,一幅畫,七個孩子怎麼分呢?總不能把畫分成七份吧,那就不值錢了。于是老人決定北上将這幅畫換成錢分給孩子們。
十詠圖的失蹤
辛亥革命後,清政府已經徹底失去民心,在時代的浪潮下,宣統皇帝被迫宣布退位,結束了長達200年的封建統治。
但是溥儀和清皇室成員依然住在紫禁城中,相當于被囚困于紫禁城的一方天地中,但依然享受着民國政府每年給皇室的400萬元生活費,但這遠遠不能滿足溥儀奢侈的生活需求。
根據《清室優待條件》中規定:
“故宮中的古物,清室隻有使用權,不得變賣、抵押。”
為了維持生活,廢帝溥儀從1922年的7月開始要求兩位弟弟進宮陪讀,借着賞賜的名義把宮中收藏的珍品悄悄地拿出宮中變賣。
一來二去,直到1924年11月,清皇室成員被趕出紫禁城為止,溥儀與溥傑兄弟幾人聯手,共盜竊了紫禁城皇宮中的收藏品1200件。
後來人民在清點故宮财産時,在失竊的收藏品清單中發現,失竊文物包括北宋畫家張先的畫作。
辛亥革命
1932年,溥儀成為了日本的傀儡,滿洲國的皇帝。日本投降後,溥儀匆忙地逃跑到了僞滿洲國的首都新京,就是現在的吉林長春市。
那些被他囤積帶出皇宮的文物古玩、大量名家字畫、金銀玉器,1000多件宮中收藏品就被帶到了滿洲國的小白樓之中,因為價值巨大,引來了無數人的觊觎。
是以在溥儀被送到西伯利亞,接受了勞動改造後,溥儀留下的大量稀世之寶被當時僞滿政權留守的士兵先是偷竊,後是明搶,最後哄搶而空。
就這樣在這個動蕩不堪的時期,有許許多多的文物流失到了民間,其中就有一幅絕世古畫,從此下落不明。
明珠蒙塵 絕世古畫隻值1萬元
上世紀90年代一位手拿畫軸的客人走進琉璃廠,找到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書面鑒定專家秦公先生,告訴他自己手上有一幅畫像想要讓秦公幫忙鑒定一下。
在秦公的辦公桌上,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畫作被緩緩展開,剛剛打開這幅畫發前半截這位總經理就大吃一驚,見到這件作品的全貌,秦公就辨認出這是一幅北宋著名詞人、畫家張先的《十詠圖》。
畫卷上的斑駁程度都是經曆曆史長河的印記,這樣的稀世珍寶秦公還是頭一次見,秦公認定了它是一件丢失了五十多年的國寶宋代古畫。激動不已,當即便決定留下,并請徐邦達、劉九庵、梁啟功、傅熹年、朱家溍等各位專家鑒定。
經過鑒定專家們一緻認定,這就是當年那件由溥儀從故宮帶到長春、後來遺失在東北的寶物。此畫一出,驚動四方。
張先的《十詠圖》
1995年,國家文物局找上門來。從業人員告訴老人,國家文物局願意以1萬元的價格收購這副《十詠圖》,然而,老人卻堅定地拒絕了國家文物局的收購。
老人堅稱,這幅畫至少價值500萬。出價必須800萬。文物局的專家一聽,覺得這名老人有些異想天開,1995年的百萬元,簡直是天價,文物局的人覺得老人是想錢想瘋了,殊不知是明珠蒙塵,不識真面目。于是他們不歡而散。
原來這幅畫是老人的傳家之寶,老爺爺的父親在清末是廢帝溥儀的貼身侍衛,見過很多奇珍異寶。老爺爺自小便聽家裡長輩說起過這幅畫,老人家非常清楚,這是一幅來自皇宮的禦用寶物,有着極大的價值。絕不止這個價。
要不是老人苦于家中貧寒,有七個兒女要拉扯長大,條件不允許,不到萬不得已自己也不會将這幅畫賣掉。
國家文物局
國家博物館通過拍賣市場購藏文物的先河。
1955年10月,瀚海秋季拍賣會開始了,拍賣當天,許多人都慕名而來,現場人滿為患。
時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的馬自樹和書畫鑒定家徐邦達親自到場坐鎮并參與競買。
這家拍賣行能坐滿五百多人的大廳裡那一天是座無虛席,連走道上都站滿了人,拍賣會現場更是熱鬧非凡,拍賣價格也一路飙升。
原來此次瀚海秋季拍賣會上要拍賣的作品,就是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從故宮丢失之後,此後50年間一直下落不明。
在2年前由秦公牽頭,國家文物局出面願意以1萬元的價格收購的宋代張先的作品《十詠圖》。
拍賣會現場,在這幅畫的起拍價定為600萬元後,立刻引起了在座的各位收藏家的争相競拍。
秦公
現場競價聲不斷,直到1800萬元的天價牌子出現後,人群中傳出了這樣讓人激動的聲音:别競價了,給故宮吧!
原來這幅畫不光是故宮記錄在冊的舊藏,更是一幅絕無僅有的傳世名畫,畫裡生動地描繪了北宋時期的人文風俗,是現在珍貴的曆史資料。
最終經國家文物局準許,《十詠圖》在1955年10月由一位身份很特殊的人——被稱為故宮博物院“大内總管”,故宮博物院博物館專家、副研究員、文物處處長梁金生老師以1800萬元的價格競拍下來。
再加上10%的傭金,這幅畫一共花了1980萬元,故宮博物院圓滿地完成了此次國家文物局下達的文物追回任務。
梁金生
在上世紀90年代1980萬元對于中國可謂是天價,這一價格更是打破了當時中國曆史上字畫拍賣行成交的最高記錄,同時也開啟了國家博物館通過拍賣市場購藏文物的先河。
天價的落槌也轟動了整個古字畫鑒定和收藏界。直至多年後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出世才打破了這個拍賣紀錄。
拍賣結束,争議也随之而來,有人說如果當時文物院的專家慧眼識寶,我們就能以800萬的價格,順利拿到寶物,不至于額外多花1000萬元。
事後梁啟功先生獲悉後,說道“故宮花1800萬元買十詠圖帶回娘家值!”
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
十詠圖 北宋名畫
《十詠圖》卷,北宋,絹本,淡設色,畫心縱52cm,橫125.4cm。是一幅山水人物畫,為清朝慈禧老佛爺當年最喜歡的畫之一,作者是北宋著名詞人張先。
于宋熙甯五年(1072年)已經82歲的張先,出于對于父親的懷念,在翻閱父親生前詩作時,讀到一首七律古詩《吳興太守馬大卿會六老于南園人各賦詩》的最末兩句“它日定知傳好事,丹青甯羨洛中圖”時,張先感慨萬千、不禁為之觸動。
并以父親創作的十首詩為靈感,是以稱為《十詠圖》。
對于當今社會來說《十詠圖》的珍貴不僅因其是北宋時期畫家張先唯一存世的畫作,更因《十詠圖》是一幅生動的曆史畫卷。
《十詠圖》
畫中所描繪着的北宋時期人物活動、文化活動風情,為我們研究宋代曆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中有着重大的積極作用,它所記載的北宋時期文化活動及有關人物的活動,都是惟一現存的第一手資料。
如此珍貴的國家寶藏,為了其不再流失,國家即使付出再多金錢,其重大價值也遠遠不是金錢能比拟的。
幾經輾轉,經曆了滿身風雨的《十詠圖》從紫禁城裡出來終于又回到了紫禁城裡。這幅絕世名畫與故宮博物院如伯牙與子期一般,高山流水的相遇。
現如今,《十詠圖》被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接受着中外遊客和文物愛好者的參觀。
參考文獻
故宮博物院買回《十詠圖》 上新了故宮3 2020年10月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