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的父母,心都有點兒硬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隻要結局是喜劇,你要我怎麼哭都行,成功和幸福可以來得慢一些,隻要它是真實的。

總好過笑了一陣子,卻迎來一個無法挽回的悲劇結局,然後苦一輩子。”

很多父母都不舍得孩子吃苦,但孩子既已出生在這個世界,就應該直面他們将要迎接的人生,沒有修飾,沒有僞裝,一切都是自然而真實的。

是适應,還是改變,那是他們将要做出的抉擇。

溫室裡長不出蒼天大樹,胡同裡也練不出千軍萬馬,不讓孩子曆練一番,他們怎能獨當一面,将來步入社會,又如何抵擋那些風風雨雨。

不要讓他們在輸得起的年紀,選擇安逸,年輕多吃一點苦,老來才能享福。

1

别舍不得孩子吃苦 ,那是他成長必經的路

孩子的适應能力是很強大的,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吃不了苦,而是家長們舍不得讓孩子吃苦,聽見孩子們喊苦喊累,就趕緊将他們拉到舒适窩裡保護起來,隻希望他們能在溫床上“幸福”地成長。

可是,人生道路上,有些苦他注定要吃,父母們不可能保護孩子一輩子。

本該早早經曆的事情,卻在長大成人之後才經曆到,對比同齡人輕而易舉就能化解困難的本事,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來自内心的煎熬,還有對父母的責怪,又哪裡來的感恩。

我曾聽我的朋友講起過,她鄰居家有個兒子,家裡還有個姐姐,可是父母卻格外地寵這個小兒子,真是捧在手上怕摔着,含在嘴裡怕化了。

前幾年,他在父母的幫助下娶妻生子了,自己成了家,可是工作卻一直兜兜轉轉的,沒有着落,讓他種地,他不會,說:

“現在的年輕人誰還種地啊!”

讓他跟着村裡人出去打工,過了幾天自己獨自回來了,抱怨道:

“不是人幹的活,又苦又累,還沒時間休息,環境也不好。”

好不容易在加油站找了份清閑的工作,也因為得罪客戶而被開除了。

如此反複了多次,他自己也不樂意了,整天呆在家裡就知道上網打遊戲,每天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不受管,也不聽勸,還和妻子吵架,把日子過得烏煙瘴氣。

現在他已到而立之年,仍然一事無成,而且拒絕改變現狀。

父母漸漸老了,孩子也大了,可他卻撐不起這個家。

我不知道他的父母有沒有後悔曾經的慣養,但我知道現在兒子的境遇,一定與他們當初設想的不一樣。

嬌生慣養,并沒有讓他成為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而是成為了一個胸無大志、好吃懶做、貪圖享樂、無責任心、無擔當、聽不得批評、受不得委屈、無感恩心的“社會巨嬰”。

都說好的父母,心都有點硬,讓孩子早點吃生活的苦,他們才能早點長大,而不至于等到這個世界需要靠他來支撐時,他卻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好的父母,心都有點兒硬

2

最進階的炫富,就是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在人類心靈的花園,最樸質、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就是人的教養。”

教養是培養孩子成人的靈魂,是教育孩子成材的基礎,是給孩子留下的終身财富。

曾有一則新聞鬧得沸沸洋洋,說的是一個“熊孩子”在飛機上不斷騷擾鄰座一名男子,該男子建議孩子的父母管教一下孩子。

而一旁的父母并沒有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反而因“孩子還小”就掩蓋了孩子所有的過失,并辱罵了該男子。

最後演變成雙方肢體沖突,飛機落地後,“熊孩子”一家三口被海關執法人員帶走,并強制遣傳回國。

“孩子還小”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了父母庇護孩子的借口,父母毫無底線地庇護孩子,會給孩子樹立一個負面的形象,讓孩子們從此無視這個世界的規則。

孩子雖小,也應該從小培養最基本的規則意識,這就是所謂的教養。

有教養的人懂得自尊,也懂得尊重他人,衣着舉止得體、知書達理,也能輕易赢得他人的賞識和尊重。

如果家長們一味地覺得“孩子還小”,等長大了就懂事了,很可能就會埋下不少隐患。

比如去年鬧得不可開交的上海迪士尼摸臀事件,一名年輕女子被一個八歲小男孩摸臀,女子不過教育了他幾句,沒想到男孩的媽媽立刻就“炸了”,對着姑娘破口大罵,話語及其難聽,還将女子推倒在地打了起來,場面一度失控。

再比如,前一陣子發生的12歲男童弑母事件,男孩因不滿母親管教太嚴,竟持刀将母親在卧室内殘忍殺害。

還有曾經發生過的一樁樁流血事件,2013年,廣西一名12歲的女孩子,因為不滿同學長得比自己美,就把她約到家中,然後将其虐殺。

2004年,黑龍江通河縣,年僅13歲的男孩将同村14歲的女孩強奸後,女孩的家人憤怒地向法院起訴了男孩,男孩懷恨在心,為了報複,深夜闖入女孩家中,竟又将女孩母親活活捅死。

如果一個孩子無視社會的規則,貪婪自私任性,或許就會成為魔鬼,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不僅傷害他人,也會毀了自己。

而所謂的教養,就是讓孩子知道在生活中,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幫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意識和判斷,并且讓他們體會到隻有遵守共同的規則,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受。

3

世界上最厲害的不是錢袋,而是腦袋。

知識就如同高鐵,有了這樣的工具,你實作成功就會更快捷而且更舒心,因為知識可以創造源源不斷的财富。

有人說,騰不出時間學習的人,遲早會騰出時間來傷悲,騰不出時間思考的人,遲早會騰出時間來後悔。

吃讀書的苦,總好過吃生活的苦。

我之前還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俞敏洪與李彥宏是北大校友。

一個是新東方學校的創始人,一個是百度公司的創始人。

有一次,俞敏洪問李彥宏:“你是不是上學的時候特别聰明?”

李彥宏回答:“我在北大的時候,甚至在聯考的時候,一直都沒有進過前五名。”

于是,他倆仔細研究分析了一下,得出結論:

北大很多相對比較笨的人,後來做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更大。這些笨人隻能拼命地學,學到最後他們的韌勁就出來了,吃苦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所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其實說的就是這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

有句老話說得好“學習上吃苦,一輩子受補”,知識是學不完的,比獲得有限的知識,更寶貴的是一種“學習能力”,這種能力一旦學會了,将終身受益。

讀書到苦方覺甜,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便也不會覺得苦了,就像吃飯、喝水、呼吸空氣一樣普通,并沒有什麼特别的。

錢穆先生在《新亞精神》一文中講到,沒有理想的吃苦,那是自讨苦吃,有理想的吃苦,才是一種精神。在未能品到讀書的樂趣之前,讀書或許是一件苦差事,當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之後,便是人生一大樂事。

吃讀書的苦,才能享精神的樂。

4

其實無論孩子長到多大,他們永遠都是父母眼中的孩子。

但是他們終将組成自己的家庭,出去幹一番事業,總有一天,父母再也不能為孩子遮風避雨。

他們得學會獨自面對生命賦予的責任,為家為國,為妻為子,不辜負父母養育之恩,不辜負自己夢想。

吃生活的苦,會讓他擁有獨立的精神,往後餘生,他一個人也可以扛過很多苦難,邁過許多坎坷。

吃教養的苦,會讓他擁有獨立的人格,懂人間疾苦,也懂人間極樂,能與這個世界共情,他們的内心将會是強大且充滿彈性的。

吃學習的苦,會讓他擁有獨立的思想,他會從知識的接受者,變成知識的産出者,最終成就自我。

好的父母,心都有點硬。因為他們知道,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很苦。

經曆一些苦難,孩子們才能發揮出他們的力量,做到心中有花,手裡有劍。

畢竟人生就像品茗,懂得吃苦,才能回甘啊。

文章來源網絡 | 不代表本号觀點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