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讓孩子吃手父母費盡心思,但錯過口欲期的孩子,将會報複性補償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父母可能永遠都不能了解,孩子的手指上究竟有什麼,為什麼他們總是對吃手指這件事這麼癡迷。

盡管父母小時候也吃手,甚至有的成年人還有吃手的習慣,但卻極少有人真正去解釋吃手,或者說為“吃手”正名。

不讓孩子吃手父母費盡心思,但錯過口欲期的孩子,将會報複性補償

不讓孩子吃手,父母費盡心思

育兒論壇看到一位網友拍下侄女戒吃手指的裝備,嘴上貼着封口貼,手上還套着防咬手套,“另類”的搭配确實讓小女孩看起來有些搞笑。

可面對面前嘻嘻哈哈的姑姑,小女孩卻因為不能吃手而嚎啕大哭,小臉哭得通紅,可手還是忍不住要放進嘴裡。

不讓孩子吃手父母費盡心思,但錯過口欲期的孩子,将會報複性補償

身邊的大人或許隻是想幫孩子戒掉吃手的壞習慣,但我認為也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采取正确的應對方法,看着孩子哭紅的眼睛,那一刻她該有多無助啊!

為什麼嬰兒都喜歡吃手,父母應該強烈制止嗎?

如果父母要問孩子的手指上有什麼,那麼我的回答是“有整個世界”。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寶寶在1歲前會進入口欲期,這是嬰兒成長敏感期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

比較常見的表現有含着乳頭玩卻不吃奶、喜歡把拿在手裡的東西放進嘴裡、吃手吃腳丫吃衣服……

不讓孩子吃手父母費盡心思,但錯過口欲期的孩子,将會報複性補償

寶寶們可不是随便吃的,這時候的他們正進入口欲期,開始瘋狂探索世界,探索的方式就是通過吸吮、品嘗以及其他口部動作。

當寶寶能從吃手到吃腳丫再到吃“萬物”,說明他的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已經可以完成很好的配合了,這也标志着寶寶的手指功能和身體協調有了很大進步。

我們看到寶寶吃手,并不是簡單地啃食,而是他們在了解這個世界,促進自己的發育發展。是以“吃手的寶寶聰明”并不是空穴來風。

不讓孩子吃手父母費盡心思,但錯過口欲期的孩子,将會報複性補償

除了發育上的需要,吃手對于寶寶來說也是一種自我了解和安慰,不僅可以感受自身的存在,還可以緩解嬰兒的緊張焦慮和恐懼。

直到現在很多成年人忘我的吃手,很可能就是在實作自我安撫,緩解緊張。

雖然寶寶對自己的發展和規劃很清晰,但在父母眼中,吃手就是壞習慣,父母并沒有完全站在寶寶發育的角度看待問題,忽視了自己錯誤的幹預反而會打亂寶寶的節奏。

不讓孩子吃手父母費盡心思,但錯過口欲期的孩子,将會報複性補償

錯過口欲期的孩子,将會報複性補償

根據弗洛伊德研究,嬰兒的口欲期會在1歲左右結束,但為什麼身邊有很多三五歲的寶寶依然喜歡吃手,甚至中國小生、成年人也有吃手的行為呢?

這就要從父母錯誤的幹預說起,很多家長看到娃吃手,立刻就去制止,導緻寶寶計劃好的口欲期被父母這麼一攪和亂了套了。

不讓孩子吃手父母費盡心思,但錯過口欲期的孩子,将會報複性補償

為了滿足自己發展的需要,原本在1歲就能結束的口欲期由于父母不當制止延遲到了2歲、3歲甚至更大,也有可能成為一種報複性補償。

吃手要不要制止,要看具體情況

育兒過程中,父母最錯誤的做法就是不了解真實情況就貿然行動,吃手這件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是1歲以内的寶寶有吃手的行為,父母真的不要太緊張,隻要經常給寶寶洗手、給玩具消毒就可以。

不讓孩子吃手父母費盡心思,但錯過口欲期的孩子,将會報複性補償

不要因為寶寶吃手而批評,反之,寶寶如果沒有吃手就要及時地表揚,從心理上給寶寶“不吃手”的暗示。

隻要口欲期順利度過,孩子們就會減少吃手的次數,因為能走會爬的他們不再需要用嘴巴探索世界了。

如果2歲以上的寶寶仍然有吃手的行為,那麼父母就要考慮可能是口欲期沒有順利度過,這時候想幫寶寶戒掉還不晚。

不讓孩子吃手父母費盡心思,但錯過口欲期的孩子,将會報複性補償

不過也要循序漸進,尤其是在寶寶情緒激動的時候盡量滿足他吃手,可以給寶寶看些繪本、卡通片,或者塗檸檬水、苦瓜水在手指上,關鍵要多些時間在孩子身邊,轉移他的注意力。

1歲之前,吃手是正常,父母别焦慮。超過2歲還吃手不僅會影響寶寶長大後的性格還有可能因為長時間吃手,影響寶寶面部和顔值,父母要做的就是正确、及時、有效的幹預。

【今日互動】

你身邊有沒有習慣性吃手的人,他們的性格有哪些特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