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治療頑固心衰有新路!醫生助患者增強心髒“收縮力”

老伯平均每2-3個月發作一次心力衰竭,先後15次入院治療,日常稍一動彈就氣喘籲籲,是否還有“生路”可走?

3月22日,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獲悉,該院心血管内科陳樣新教授、周淑娴教授團隊近日成功為這位患有頑固心力衰竭的老伯完成心髒收縮力調節器植入術,為老伯的心髒跳動助力。

這也是全國首批、廣州首例心髒收縮力調節器植入術,标志着該院在心血管介入診療技術新的突破。

心衰積重難返 植入ICD效果不佳

患者是一名78歲的老年男性,近3年因缺血性心肌病、反複心衰發作,輾轉求醫,心衰再入院次數達15次,日常一活動即出現明顯氣促。

近一年來,他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衰中心規範化管理,經過優化藥物、血運重建等治療後,症狀雖有所緩解,但仍2-3個月發作心衰一次。近期複查心髒彩超顯示,老伯的心髒EF(射血分數)仍低至32%,動态心電圖示頻發多型性室早、非持續性室速。這意味着心源性猝死分分鐘可能置他于死地。

為了拯救他,醫生為他置入單腔ICD(植入型心律轉複除顫器)。這是預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對于這位老伯來說,症狀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在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的指導下,陳樣新教授、周淑娴教授和麥憬霆副教授全面分析了老伯的病情,建議為他植入新型心髒收縮力調節器治療。

精準施治 心髒獲兩“器”助力

經過團隊的精心準備,手術過程非常順利,在局部麻醉下微創完成,大約耗時1個小時。

術中,醫生團隊分别将兩根主動電極固定于右心室中上間隔及下間隔,相距2厘米以上,并通過測試驗證電極準确植入發揮最佳效力的部位。為了確定心髒收縮力調節器信号發送時不會與ICD的除顫電極互相幹擾,連接配接心髒收縮力調節器後,醫生在術中進行了交叉感覺測試。經過參數調整後,心髒收縮力調節器與ICD均可正常工作,為老人心髒跳動助力。

術後患者恢複良好,次日就可下地,在病房裡慢慢行走。

治療頑固心衰有新路!醫生助患者增強心髒“收縮力”

造影下顯示心髒收縮力調節器成功植入

治療頑固心衰有新路!醫生助患者增強心髒“收縮力”

手術團隊合影

窄QRS波的心衰患者有了新“生路”

陳樣新教授指出,ICD是對EF(射血分數)下降的心衰患者采取的一線治療方案,可通過減少心源性猝死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然而,針對嚴重心衰的患者,尤其是經過規範化治療仍然反複心衰發作的患者,僅僅預防猝死是不夠的,還需要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心電圖寬QRS波的患者可以通過心髒再同步化治療改善症狀,而窄QRS波的患者在以往則缺乏有效器械治療的手段,如今,心髒收縮力調節器為他們帶來一條新的生路。

心髒收縮力調節器的作用原理是通過微創手術将刺激電極植入到患者右室間隔部,在心髒收縮的絕對不應期釋放強的電刺激。這種電刺激不會改變患者心律,但是可以通過一系列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的鈣調節狀态,在不增加耗能的基礎上增強心髒收縮能力,進而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

據了解,該治療方案目前主要适用于窄QRS波(

治療頑固心衰有新路!醫生助患者增強心髒“收縮力”

示意圖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黃睿

圖由醫院提供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李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