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宋說
電視劇《心居》近日開播,該劇改編自作家滕肖瀾的同名小說,在滕肖瀾的筆下,顧家一家人有關于“房”的小小盤算,還有關于“心”的深情執念,一幅普通人的生活圖鑒,在濃濃的滬上風情中展開。近日,齊魯晚報專訪了滕肖瀾,她分享了“作家觸電”的感悟,也聊了聊親自操刀《心居》影視化的背後故事。

勾勒平凡的上海
《心居》的故事發生在上海,這個在許多人心中的“繁華大都市”,在滕肖瀾的筆下,是一副褪去了精緻外殼、平凡煙火的模樣,“上海決非五彩斑斓,而是再單調不過的顔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柴米油鹽,雞雞狗狗。”她覺得,寫上海應該用新的眼光去重新審視,“我想寫的上海,是金字塔中間的那一群人。其實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其他地方,城市百姓都是在不斷努力地生活,我想寫出那個過程。他們的悲喜境遇,是我所感興趣的。”
滕肖瀾常年紮根在上海,以上海為根創作有《美麗的日子》《城裡的月光》《四人行》《十朵玫瑰》等作品,曾憑借《美麗的日子》獲魯迅文學獎,她希望自己筆下的上海“是真實的、感性的。她不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個信念、一份希望、一種精神”。采訪中她提到,“我寫《心居》,正是想以上海的房子為切入點,寫大時代背景下的人們為了美好生活,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夢想而不斷努力追尋的故事,盡可能真實全面地反映當下。”
電視劇《心居》以顧家三兄妹的房子買賣為引,講述上海人圍繞房子的悲欣交集和人生經曆,同時描摹“房子”對于人物精神、心理層面的改變和影響。在小說《心居》中,生活的暗潮被滕肖瀾刻畫得真實而飽滿,一層層地剝開“房”這個話題,時代的複雜與人性的幽微變化浮現眼前。滕肖瀾說,“‘心’一定是在‘居’前面的,這部作品可能前幾集會以房子作為切入點,但《心居》更多的是寫房子背後的人,寫人跟人之間的關系,寫人在遇到大的境遇突變以後人性的一些變化,他怎麼樣堅守住内心,進而不斷地去追尋。”
原著中,女主馮曉琴和顧清俞最終“化幹戈為玉帛”,攜手開啟新生活。滕肖瀾說,從這點上看,《心居》雖然是立足上海的創作,但其實并不局限于上海,“兩位女主之間的沖突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地域,不是出于對不同出身、學曆的固有偏見,更多的是出于兩個女人在價值觀上的某些不同,這個出發點是和觀衆的心共通的。我覺得不管是哪裡的觀衆,都能夠從過程中看到善意,看到人跟人之間的了解。人世間有些東西是共通的,與地域階層無關。”
為文字做“加法”
滕肖瀾擅于書寫日常生活,挖掘人性美好的閃光,從她的多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她是以寫實的筆觸,把上海霓虹燈下曲折弄堂裡的小人物、小日子刻畫得玲珑有緻。《心居》中的兩位女性,外來媳婦馮曉琴谙于算計,竭力實作買房的目标,大姑顧清俞不甘示弱見招拆招,在“博弈”的過程中,雙方的價值觀也逐漸發生改變,散發着令觀衆共情的柔韌。
以日常的細節入手,寫人,寫背景,徐徐道來。對于女性成長題材的創作,滕肖瀾并不給自己先定目标,“不要一定去凸顯什麼,不要把‘女性意識覺醒’像标簽一樣貼在人物的頭上,特别是在電視劇裡邊。電視劇是大衆藝術,需要通過大量的細節,潤物細無聲地講述流露。我不太喜歡比較突兀的台詞,就是為了去展現女性覺醒,莫名地就貼上去,我覺得生活中肯定不會這麼說話。如果真的想要讓觀衆有所共鳴,需要通過人物的走向、台詞、細節,慢慢地呈現出來。”
滕肖瀾的小說作品有過改編登上熒屏的經曆,這次《心居》則是她親自操刀改編自己的小說,“寫劇本和寫小說畢竟是不一樣的,這是我第一次寫劇本,劇本裡需要注意一些技巧性的東西,也是在主創的幫助下,一點點地進入狀态。總的來說這個過程還比較順利,确實也是修改了幾稿。”
對于《心居》看似“折磨”的改編過程,滕肖瀾很開心,“我是一個願意去嘗試新的不同題材、風格的作者,我自己之前寫小說還寫過武俠,當然就寫過一個。我不介意換一下形式,對于編劇這個身份我覺得很開心,因為是我之前沒有嘗試過的寫作方式。”
滕肖瀾說,小說相對比較寫意,劇本是偏向于理性,有了編劇的經曆後,如果現在去寫小說,會為寫小說去做加法。“筆是掌握在自己手裡,文學性還是要保留,但是可以加入一些劇本帶來的有益的地方,其實我覺得如果結合得好,反而是互相成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