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专访|作家、编剧滕肖澜:深潜烟火生活,小日子有大味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宋说

电视剧《心居》近日开播,该剧改编自作家滕肖澜的同名小说,在滕肖澜的笔下,顾家一家人有关于“房”的小小盘算,还有关于“心”的深情执念,一幅普通人的生活图鉴,在浓浓的沪上风情中展开。近日,齐鲁晚报专访了滕肖澜,她分享了“作家触电”的感悟,也聊了聊亲自操刀《心居》影视化的背后故事。

专访|作家、编剧滕肖澜:深潜烟火生活,小日子有大味道

勾勒平凡的上海

《心居》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这个在许多人心中的“繁华大都市”,在滕肖澜的笔下,是一副褪去了精致外壳、平凡烟火的模样,“上海决非五彩斑斓,而是再单调不过的颜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柴米油盐,鸡鸡狗狗。”她觉得,写上海应该用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我想写的上海,是金字塔中间的那一群人。其实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其他地方,城市百姓都是在不断努力地生活,我想写出那个过程。他们的悲喜境遇,是我所感兴趣的。”

专访|作家、编剧滕肖澜:深潜烟火生活,小日子有大味道

滕肖澜常年扎根在上海,以上海为根创作有《美丽的日子》《城里的月光》《四人行》《十朵玫瑰》等作品,曾凭借《美丽的日子》获鲁迅文学奖,她希望自己笔下的上海“是真实的、感性的。她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信念、一份希望、一种精神”。采访中她提到,“我写《心居》,正是想以上海的房子为切入点,写大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为了美好生活,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梦想而不断努力追寻的故事,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当下。”

电视剧《心居》以顾家三兄妹的房子买卖为引,讲述上海人围绕房子的悲欣交集和人生经历,同时描摹“房子”对于人物精神、心理层面的改变和影响。在小说《心居》中,生活的暗潮被滕肖澜刻画得真实而饱满,一层层地剥开“房”这个话题,时代的复杂与人性的幽微变化浮现眼前。滕肖澜说,“‘心’一定是在‘居’前面的,这部作品可能前几集会以房子作为切入点,但《心居》更多的是写房子背后的人,写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写人在遇到大的境遇突变以后人性的一些变化,他怎么样坚守住内心,从而不断地去追寻。”

专访|作家、编剧滕肖澜:深潜烟火生活,小日子有大味道

原著中,女主冯晓琴和顾清俞最终“化干戈为玉帛”,携手开启新生活。滕肖澜说,从这点上看,《心居》虽然是立足上海的创作,但其实并不局限于上海,“两位女主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地域,不是出于对不同出身、学历的固有偏见,更多的是出于两个女人在价值观上的某些不同,这个出发点是和观众的心共通的。我觉得不管是哪里的观众,都能够从过程中看到善意,看到人跟人之间的理解。人世间有些东西是共通的,与地域阶层无关。”

为文字做“加法”

滕肖澜擅于书写日常生活,挖掘人性美好的闪光,从她的多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她是以写实的笔触,把上海霓虹灯下曲折弄堂里的小人物、小日子刻画得玲珑有致。《心居》中的两位女性,外来媳妇冯晓琴谙于算计,竭力实现买房的目标,大姑顾清俞不甘示弱见招拆招,在“博弈”的过程中,双方的价值观也逐渐发生改变,散发着令观众共情的柔韧。

专访|作家、编剧滕肖澜:深潜烟火生活,小日子有大味道

以日常的细节入手,写人,写背景,徐徐道来。对于女性成长题材的创作,滕肖澜并不给自己先定目标,“不要一定去凸显什么,不要把‘女性意识觉醒’像标签一样贴在人物的头上,特别是在电视剧里边。电视剧是大众艺术,需要通过大量的细节,润物细无声地讲述流露。我不太喜欢比较突兀的台词,就是为了去展现女性觉醒,莫名地就贴上去,我觉得生活中肯定不会这么说话。如果真的想要让观众有所共鸣,需要通过人物的走向、台词、细节,慢慢地呈现出来。”

专访|作家、编剧滕肖澜:深潜烟火生活,小日子有大味道

滕肖澜的小说作品有过改编登上荧屏的经历,这次《心居》则是她亲自操刀改编自己的小说,“写剧本和写小说毕竟是不一样的,这是我第一次写剧本,剧本里需要注意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也是在主创的帮助下,一点点地进入状态。总的来说这个过程还比较顺利,确实也是修改了几稿。”

对于《心居》看似“折磨”的改编过程,滕肖澜很开心,“我是一个愿意去尝试新的不同题材、风格的作者,我自己之前写小说还写过武侠,当然就写过一个。我不介意换一下形式,对于编剧这个身份我觉得很开心,因为是我之前没有尝试过的写作方式。”

滕肖澜说,小说相对比较写意,剧本是偏向于理性,有了编剧的经历后,如果现在去写小说,会为写小说去做加法。“笔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文学性还是要保留,但是可以加入一些剧本带来的有益的地方,其实我觉得如果结合得好,反而是相互成就的模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