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現在越遠的曆史,可信性越低。即使有相關考古文物佐證的情況下,某些文物上記載的内容未必是真實的“曆史”——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既然司馬遷不可能旁觀“鴻門宴”,在大名鼎鼎的《史記》中,人物間的秘密對話他是如何知曉的呢?
沒錯,縱使是史書中泰山級别的《史記》,也必然存在編造和誇大的問題。更不用說其他官方或民間史料中颠倒是非、因果互換、移花接木等情況。
但一味強調“僞”,今天的我們看待曆史又難免陷入一種“曆史虛無主義”。于是,我個人比較認同看待曆史的态度是:帶着批評、質疑的态度去讀曆史,“盡信書,不如無書”。
西方史學界,相當于《史記》的,必然是希羅多德的《曆史》。

希羅多德
這套多達9卷的巨著——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一套《曆史》達1100多頁,被公認為西方史學史上第1部叙事體曆史巨著。而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更是将其稱為“史學之祖”、“曆史之父”。
然而,《曆史》雖被奉為西方史學大廈的第1塊基石,後世對内容的質疑從未停止,希羅多德也被冠上了“謊言之父”的帽子。
如果你有興趣翻閱《曆史》,必然會注意到貫穿全書的,除了波希戰争的經過、“呂底亞、米底、巴比倫、埃及、波斯、印度、斯基泰亞、利比亞以及希臘愛琴海地區的地理環境、民族分布、經濟生活、政治制度、曆史往事、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名勝古迹等“,還有太多荒誕無稽的傳說或極盡誇張的描述。
《300》中的薛西斯
我印象極深的一段,是講薛西斯(Xerxes)出征時波斯帝國軍隊總數達500多萬人,OMG!我們假定5位後勤負責1位士兵,那麼,戰士總數會達到驚人的100萬!
這種完全不可能的誇大,讓我總會想到後來馬可波羅的《百萬行記》,也就是俗稱的《馬可波羅遊記》。這本書中對中國的描述使用最頻繁的修飾詞就是“百萬”。
這些時不時冒出的匪夷所思讓《曆史》呈現出一種極為閃耀的“虛僞”,文雅一點的說法是書像《天方夜譚》,世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地攤上賣的”故事會“。
同時,讓人不了解的是,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流傳下來的可靠資料是極少。如果說他本人在《曆史》中未叙述自己的經曆,還情有可原——就像今天的著作,作家也未必在【序】中絮絮叨叨自己的過往——那麼,與希羅多德同時代的作家們對他要麼鮮有提及,要麼語焉不詳,這就比較奇怪了。
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猜想《曆史》有可能是一本托名之作,它也許是一個人完成,但這個人未必叫【希羅多德】;它也許是好幾個人一同完成的。
《吉爾伽美什史詩》泥闆
我們還應該遐想一下希羅多德所處的時代,那是一個雄辯、戲劇、哲思等蓬勃發展的時期,偉大的人物更熱衷于傳播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像當代某些學者一樣在自己的小書齋裡“圈地自萌”。
那麼,倘若你是觀察者、聆聽者“公民”,你是希望接觸一些跌宕起伏、前所未聞、千奇百怪、真假參半的故事,還是一種自言自語、平淡無趣的念白呢?
我們仔細想想,流傳至今的古老的作品,好像是詩歌居多吧?中國有《詩經》、古希臘有《荷馬史詩》、古巴比倫有《吉爾伽美什史詩》。它們能流傳,一方面是内容,另一方面是形式——有韻律、有節奏,形式有時比内容更重要,極端的例子就是現代廣告封面上的“圖檔與實物不符”。
另外,今天我們将【希羅多德】的著作稱為《曆史》,其實是有不少問題的。
我們可以在網上找一個封面比較簡約的版本,會注意到書名叫【histories】,而不是“曆史”的【history】,這是為什麼?
我們再來看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4月出的《曆史》,書名上是【historiae】,這又是為什麼?
原因是【historiae】與【histories】(應該是historiês,好像國内沒幾本書會怎麼标)其實隻是一個詞的不同形式,但無論如何,都與現代意義的【history】(曆史著作)——額外插一句,如果國内有版本真的在封面用了【history】這個詞,足以彰顯出版社的“内力”了!
在希羅多德的時代,【historiae】與【histories】的意思是“遊曆、考察、探索”等。同時,希羅多德在開篇就明确說了——
以下所展示的,乃是哈利卡納蘇斯人希羅多德調查研究的成果。其是以要發表這些研究成果,是為了儲存人類過去的所作所為,使之不至于随時光流逝而被人淡忘,為了使希臘人和異族人的那些值得贊歎的豐功偉績不緻失去其應有的榮光,特别是為了把他們互相争鬥的原因記載下來。
注意,這裡說的是“調查成果”、”調查報告“,而不是什麼後世所認為(預設)的關于曆史的皇皇巨著。
說的俗一點,”收藏家“希羅多德的确就是做了一部有真有假的”故事集“,甚至還有點不負責任的态度說,”我就把看過的、聽到的所有材料都放在這兒了,至于你相信還是不信,相信多少,這些我都管不了!“
今天的我們預設接受的事實是——希羅多德自己開創了“曆史”這門學問,但希羅多德本人的時代,根本沒有”(現代)曆史“的概念,希羅多德的”曆史“應該是個動詞,核心就是”了解陌生、未知,發現新知新識“,前文也提了,這其實與當時那些科學家、哲學家所做的事沒啥差別,哲學家關注的偏精神世界,科學家關注的偏物質世界,希羅多德關注的人類社會是精神與物質共存的世界。
直到古典時代後期,差不多是公元前4世紀,人們才開始把希羅多德所撰寫的大部頭稱為“曆史”——這時候的”曆史“,就相對接近後世曆史著作的意思了。
回到我們的題目”希羅多德的《曆史》到底有多少水分?“
事實上,這個”水分“是由我們後人閱讀、思考時才能擠出來的。至少在希羅多德看來,這是當時其他世界的第一手資料,可是100%純度的【幹貨】,童叟無欺。
接下來,我要與你聊聊原本該是主角的《古希臘思想通識課》。
本書全名雖然是《古希臘思想通識課·希羅多德篇》,讀者完全可以将其視為希羅多德《曆史》的脫水導讀版,這裡的”脫水“,指的是作者張新剛剝離了上文我們提及的《曆史》中的玄幻部分,盡可能着眼于曆史事件與哲學思考;而”導讀“,則指的是這本書是依照《曆史》中的篇章順序進行九大篇章的宏觀解析。
與《曆史》一樣,《古希臘思想通識課·希羅多德篇》的前半部分着眼于讨論各個區域(含帝國、城邦、民族等)的政治與文化,這其中就涉及政體(獨裁或民主)、習俗(這裡注重道德層面的思考)以及衍生出的哲學思考(”幸福“是什麼)。
而後半部分的重點,則是希波戰争發這一影響曆史的大事件,這部分的讨論從戰端初啟的原因和背景開始,經過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直至普拉提亞之戰和米卡列之戰結束。
總的來說,這本書《古希臘思想通識課·希羅多德篇》将希羅多德設定為一位探究秩序本原的思想家,這個概念似乎是脫胎于”秩序出于混亂“的古老格言——我記得是出自一段拉丁文,但原出處找不到了,弄不好是某個遊戲裡的?
與幸福有關的蘋果
值得一說的是,統治依賴的法律或習俗,本質上都是建立一種秩序;而幸福的人生,也可以了解為有秩序的人生,因為不幸、意外都可以歸為”無序引發的異常“;類似的,自由,也是在一種看得到或看不到的秩序中尋找一種平衡。
《古希臘思想通識課·希羅多德篇》中,涉及的如“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幸福的人?統治的基本原理是什麼?自由對于人和城邦意味着什麼?習俗究竟有何限制力量?波斯和希臘的沖突是利益的沖突還是自由與奴役之戰?”等【命題】,并非一種近乎枯燥的說教,而是借(也許是真也許是假的)曆史,去觀察人性、思考秩序,回歸一種【理性的探究】。
這種探究,我們可以稱為【哲學】。補充個前文未提的内容,在希羅多德的時代,“曆史”和“哲學”二詞并無明确區分,被伊奧尼亞人稱為 στορ η(曆史)的,正是雅典人所稱的φιλοσοφ α(哲學)。
于是,不管你懶得去讀希羅多德的長篇,還是僅僅是想一窺希羅多德時代的人本精神,《古希臘思想通識課·希羅多德篇》都算是一塊深入淺出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