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民間生活是民間藝術生活之美的源泉。民間藝術對生活的濃縮與提煉,造就了它的樸素性與直覺性,既反映了人們最直白的願望,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勞動人民的精神需求。

很多人在談論民間藝術的時候,總會想到固化的記憶,将其視為某些穩定不變的形态。但其實,民間藝術的實質是人的藝術,是人們長期在生活中沉澱的感受,它的形與意亦會因生活而生,随生活而變。承接前文,本期将繼續為大家分享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的第三部分。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追光逐影

記憶往往定格于無意間,我們追光逐影,在時間的浪潮中看見了生活的浪花。回顧民間藝術的發展曆程不難發現,其變遷過程涵蓋了“有用”“有意義”和“好看”三個階段。若從橫向次元來看,這三個方面在同一曆史階段皆可共存,而細細考量之下,卻都指向了民間藝術的起點,即實用性。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當代社會,物質生産高度發展,民間藝術也從最開始的重技不重藝,轉變為以“美感”考量的工藝品。這也昭示了傳統的民間藝術需要超越原有的實用主義目的,進入審美的時代。持續發展的民間藝術不存在永恒不變的“民間風格”,民間藝術最大的特點即是自我調節性,它總會在最恰切的時刻随着曆史的變遷和民族審美意識的更疊而不斷演進。

對光影與色彩的捕捉,是民間工藝記錄與展示中最值得關注的焦點。其反映出的是不僅是不同區域、不同民族受到各種現實條件影響所形成的鮮明個性,更有着每一件民間工藝品所滿載的、關于這片土地的記憶與情感。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福虎鎮宅,纖維手繡,2006

此次展覽的第三部分“追光逐影”以展品《福虎鎮宅》為切入,分别由“光影之趣”(民間剪紙藝術與潘魯生“影子”系列作品)與“斑斓彩意”(中國傳統彩印花布與潘魯生彩墨作品)兩個部分組成,既展現了傳統民間工藝對光的運用與珍惜,也诠釋了光影與色彩交織互動的藝術永恒動力。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民族脊梁,纖維手繡,2013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民族脊梁(局部)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中流砥柱,纖維手繡,2013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中流砥柱(局部)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光影之趣

一張紙,一把剪刀構成了大陸曆史悠久、涵蓋不同風俗習慣且各具特色的剪紙藝術。剪紙藝術從生活中汲取養分,那蜿蜒曲折的軌迹真實地記錄着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與理想願望。

人們在創作剪紙時,不為炫技也不會凸顯其珍貴,隻是用裝飾的眼光将它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剪紙的制作手法和紋樣在持續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形象符号,如鋸齒紋、月牙紋、漩渦紋、折線、曲線圓孔等,天然質樸的藝術品格,在悠長的歲月中也便構成了其創新與綿延的根基。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民藝收藏-剪紙藝術

剪紙是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貼在窗上的剪紙因光影的參與更具故事性,它随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為欣賞者帶來不同的情緒體驗。那些簡單含蓄又直擊人心的符号化表達,源于我們意識中的叙事習慣,隻是随着時代的變遷,它的載體變得更為豐富了——可以如民藝剪紙般炙熱濃烈,或許也可以像黑白剪影般冷峻深沉。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影子,漆畫,2014-2015

斑斓彩意

斑斓的色彩如絢麗的煙花,為日複一日的勞作增添着趣味與活力。有人說,中國農民畫宛若梵高進入了田間之後的創作,是東方世界版塊裡失落的浪漫。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形成的畫種,農民畫這一人民大衆的藝術,在融合農耕文化與民間傳統的同時,也相容了鮮明的時代特色。農民畫是通俗畫的一種,多為農民自己繪制或印刻的作品,其風格奇特,手法誇張,有東方畢加索之美譽。這種出自農民之手的作品保留了人類天真的奇想,淳樸的民間風情,俨然一座巨大的文化寶藏。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元氣淋漓·之八,絲綢彩墨,2014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丹朱呈祥·之三,絲綢彩墨,2014

我們的審美已經被變遷的潮流打上了時代的印記。當斑斓的色彩遇上柔軟的絲綢,點點彩意互相碰撞出奇妙的反應,在自由中有序,在變幻中暢享律動之美。不論是《元氣淋漓·之八》還是《丹朱呈祥·之三》,抑或是《五彩妙語》,民間藝術的獨特性不僅展現在色彩的使用上,更展現在斟酌再三的文字表達上。潘魯生将他體會到的對生活的樸素熱情用一幅幅色彩缤紛的畫卷傳達出來,不為簡單的花團錦簇,隻為在筆墨之間吟唱平凡生活的智慧與美。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五彩妙語瓷闆彩繪,2015

匠心傳承

傳統的積澱、理論的建造、文化的創新,構成了潘魯生渾然一體的民藝世界。這個世界裡有他的藝術表達,也有億萬百姓的立場,更有中華文明的态度。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潘魯生、着着-大匠絲路(左半部分)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潘魯生、着着-大匠絲路(右半部分)

在展覽的最後,懸挂着巨幅纖維手繡作品《大匠絲路》。潘魯生試圖将創作的觸角伸向大漠,以徒步考察、臨摹等方式探尋漫漫絲路中的民間工匠與工藝變遷。

“絲綢之路”是古代世界文明的中軸之路,也是古代中國與西域商貿往來的連通之路。《大匠絲路》長960厘米,高240厘米,以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為創作藍本,圍繞“百工匠作”的主題,共收錄了絲綢之路上250餘個傳統工藝場景,其中不僅囊括了造船、采珠、曬茶等工藝,還細緻刻畫了漕船、海舟等運輸工具,在向千年絲路上無數民間工匠緻敬的同時,其豐富的承載内容上更可謂是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之作。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大匠絲路(局部)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如今,潘魯生“到民間去”的腳步邁向了更廣袤的中華大地。民藝傳承,傳承的既是技藝,也是曆史,更是信念。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足迹地圖

在潘魯生看來,隻有人在民間、心在民間,他的學術才能充滿活力,才稱得上真正的學者。本次展覽展出的傳統民藝藏品涉及山東、陝西、陝西、河南、四川、新疆等全國多個地區,包括了傳統的刺繡、紡織、木刻、年畫、剪紙等工藝門類,一件件、一幅幅皆是潘魯生走過的累累足迹。樣式常新,而意蘊永恒——傳統的民間藝術必将在時代生活的不同領域中延續着它新的生命。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民藝收藏-哈薩克織毯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至此,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已全部分享完畢。下期我們将為大家帶來全新的觀展内容,敬請期待。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下

眼緣藝志 第896篇獻給生活的藝術禮物。如需轉載請先獲得授權,轉載後請标明出處

文字撰寫:眼緣藝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