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丨尋常一片紙 巧剪映人生

漳浦剪紙既是漳浦千百年來民間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廣大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早在1300多年前,剪紙技藝伴随開發漳州漳浦的步伐,被一批批中原移民帶到這裡,逐漸裝點了當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丨尋常一片紙 巧剪映人生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漳浦剪紙傳承人林桃在創作時,心無旁骛,全神貫注,物我兩忘。 吳軍 攝

漳浦剪紙之是以能夠在這個地方盛傳,是因為這裡有一群追求美、創造美的人們,尤其是那些被尊稱為“花姆”的女性。舊時,漳浦有“坐花姆”的習俗,姑娘們成親之前要到花姆家學習刺繡、剪紙、裁縫等女紅技藝。花姆會按照傳統剪紙樣本剪一套贈送學徒學習,在不懂如何拿筆的情況下,學徒們則利用燈火冒起的煙熏貼着紙樣的紙張,産生影印的效果。是以,花姆贈送的樣本也叫“熏樣”,也是代代承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丨尋常一片紙 巧剪映人生

四位神剪花姆之一林桃剪紙作品 《賽龍舟》。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白沙人也把這項民俗活動作為自己祈願風調雨順、海晏河清、漁民出海平安順利的重要節日。這件作品反映的就是劃龍舟的情景。畫面上沒有競渡的激烈,卻又一種儀式般的靜穆平和。

“坐花姆”期間,姑娘們就靠花姆的熏樣錘煉剪紙技藝,同時在花姆口口相傳下學到許多與剪紙相關的曆史文化知識。那些進步快、成績突出的姑娘也許會成為新一代的花姆。就這樣,在花姆們的藝術創造和無私傳授中,漳浦剪紙得以代代相傳,煥發出璀璨的光芒,也逐漸脫離刺繡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丨尋常一片紙 巧剪映人生

四位神剪花姆之一陳匏來剪紙作品《牧牛》。陳匏來阿婆長期生活在農村,好像特别喜愛牛這樣的題材。在這件作品中,小牛歡快地蹦跳着,嘴巴吻着牧童的手,老牛搖着尾巴,回過頭來含情脈脈看着他們玩耍,這種夢幻般的情景也許隻有像陳匏來老人這樣有愛的人才能創作出來。

漳浦剪紙以陽剪為主、陰剪為輔,具有構圖豐滿勻稱、線條連貫簡練、風格細膩雅緻的藝術特點。其“排剪”在羽毛、花瓣等細節的應用絲絲入扣、栩栩如生,在色彩上以單色為主,在對比色中尋求協調,具有強烈的工藝裝飾效果。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丨尋常一片紙 巧剪映人生

四位神剪花姆之一陳金剪紙作品《踩水車》。這件作品真實再現了五六十年代社會生産勞動的場景,農戶之間互相協作,在水田裡耕耘,難能可貴的是對水車的刻畫比較寫實,是那個時代生産工具的記錄。

2008年,漳浦剪紙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擴充項目;2009年,作為中國剪紙項目的組成部分,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2020年12月成功入選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最受歡迎的中華十大絕技”。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丨尋常一片紙 巧剪映人生

四位神剪花姆之一黃素剪紙作品《老鼠娶親》。作品反映了現實世界裡的娶親風俗。頗具空間感的“C”字形的構圖,和流動的行走路線,使得整個迎親隊伍很龐大。其中,有提燈籠的,有擡轎的,有吹唢呐、敲鼓敲鑼和敲钹的,媒婆搖着手帕一扭一扭跟在轎子後頭,諧趣橫生。

今天,我們能夠欣賞到的早期漳浦剪紙,多數是“花姆”們智慧創造的結晶。她們是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保護者與傳承者。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剪刀和紅紙是她們最忠實的伴侶。她們幾十年如一日,用手中的剪刀抒發着内心美好的理想與追求,傳遞着自己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也是在細小的“咔嚓、咔嚓”聲音裡,一個地方美好的文化記憶得以保留下來。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丨尋常一片紙 巧剪映人生

林桃剪紙作品《豬腳花》。漳浦人下聘禮時,男方要給女方送來一籮籮的糕、餅、豬腳、布匹等四色禮物。不管量多量少,在聘禮上面總得鋪着一層美麗的紙花,鋪在餅上的是大餅花,鋪在豬腳上的是豬腳花。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丨尋常一片紙 巧剪映人生

林桃剪紙作品《大餅花》。大餅是聘禮不可或缺的禮品。圓圓的大餅一向是團圓、圓滿的象征,在滿籮的大餅上鋪上一層紅彤彤的大餅花,給婚禮增添許多喜慶的氣氛,傳達出人們對美滿婚姻的祈願。

提到漳浦花姆,自然繞不開四位神剪花姆——陳金、林桃、黃素、陳匏來,特别是沿海地區民俗與藝術的集大成者——林桃(1905——2010)。她以高超的技藝水準和昂揚的創作熱情,用百年苦樂人生鍛造出簡潔古拙的剪紙藝術,白描般地記錄了閩南沿海地區的風土人情。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丨尋常一片紙 巧剪映人生

林桃作品《豐收》 。林桃善于用剪刀講故事,波濤之上,兩位漁民立于舟中,一人拉帆,一人抓着魚。水下,幾條不知名的大魚,體積比人物還要大,在翻滾躍動着。這件作品尺幅雖然不大,但畫面氣氛熱烈,情節張弛有度。尤其是,林桃先生打破慣常的三維空間概念,在二維空間裡以主觀臆想讓船艙裡的大魚展現出來,大膽卻又合理,玄奇而又生動。

一個世紀的百年風雨洗禮,林桃的剪紙藝術以高超的心智和功底,化繁為簡,進入化境。一方面她的剪紙仍然保留着民間傳統圖案紋樣造型,從她的作品不難發現傳統刺繡、剪紙、床花、桌花以及屋脊花等富于民間特色的藝術痕迹。她通過對傳統民間藝術圖式中的題材、紋樣、藝術構成以及各種表現形式的辯證揚棄,在否定與保留之間吸收了他人或先賢光芒的部分,融入的自己的創作思維結構中去并建立傳統意義上的審美觀念。這就形成了林桃剪紙藝術的“傳統性”特點。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丨尋常一片紙 巧剪映人生

林桃剪紙作品《養蝦》。改革開放後,林桃老人的故鄉白沙是有名的水産養殖基地,老人圖騰式地把對蝦養殖情景納入自己的創作題材,毫不吝啬畫面,把對蝦塑造得比人物還要大,這是她對豐收的祈禱。

另一方面,她的創作強調審美的“自意識”,在創作實踐中,形象性思維占據基礎地位,而她的獨創性又是她對世界觀察思考的具體反映,進而使她的剪紙藝術創作帶上濃厚的“原生态”的藝術特征。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丨尋常一片紙 巧剪映人生

林桃剪紙作品《筷子花》《碗花》《飯勺花》。這是一組典型的普度節祭祀紙花。祭拜“人客公”(音譯,即遊魂野鬼),做“祖事”,貼在米飯上的飯勺花、筷子花、紙碗花,隻是在這種祭祀孤魂野鬼的凄清的儀式上,大紅的紙花多少會給人們帶來一絲的暖意。

大型文獻《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剪紙卷》收錄了她的代表作,并在概論中稱她“代表着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福建省文聯、漳浦縣人民政府授予她“剪壇巅峰”“譽滿神州”等牌匾。2004年,她被中央美院等機關評為“大陸沿海地區民間剪紙天才傳承者代表”,參加了《走進母親河——中國民間剪紙天才傳承者的生活和藝術展覽》,為中國剪紙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作出重要貢獻。2009年,她被中國文聯授予“從事新中國文藝工作六十周年榮譽證書”。

林桃剪紙作品《捉蝦》。

如作品《捉蝦》就很具典型性,具有神秘色彩,如果以一般性的正常思維來看,顯然畫面是荒誕的,人蝦比例明顯失調。作品中的蝦體積遠大于人,占據畫面很大的空間,在欣賞者的視覺上産生了很大的沖擊力,令人震撼。為什麼她的創作能夠這樣大膽呢?林桃一句樸素的話便道破天機:“蝦大就值錢嘛?”原來這就是作者心靈祈禱的符号,林桃用她最樸素的語言解開她心靈的密碼——祈求來日的豐收。從林老的角度看,這是她美好願望的幻化。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丨尋常一片紙 巧剪映人生

林桃剪紙作品《捕魚》。生活在漁村的林桃老人,對漁家的勞作生活自然再熟悉不過了,是以,反映漁家生活的作品占據了她創作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件作品表現的是拉網捕魚的勞動情景。

林桃就是在自由創作中大膽根據剪紙藝術的一般規律和自身審美标準來塑造物象。正如她所說的“看啥想啥剪啥,剪紙全在于‘心竅’”,她可以不受任何架構的拘絆而随意地将自己的情感、想象表達出來,也許隻有像林桃這樣閱盡百年滄桑的智者才能創作出這樣的作品。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丨尋常一片紙 巧剪映人生

師徒傳承,筆者作為關門弟子在林桃阿婆身邊十七年,聽着她的笑聲,看着她的身影,感悟“剪紙全在于‘心竅’”的道理。攝影:林瑞紅

今天,漳浦剪紙藝人們在老一輩花姆們所開辟的藝術道路上,運用聰明才智,把本屬于閨閣私傳的傳統藝術形式繼續發揚光大,既堅持傳統,又适應着社會發展帶來的新需求,讓漳浦剪紙在民間藝術的百花園裡綻放出更加絢爛的芳華。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丨尋常一片紙 巧剪映人生

林桃剪紙作品《肩罩花》。女性穿戴的霞帔,俗稱肩罩,隻有在出嫁、“穿燈腳”和入殓等人生重要時段才穿戴。特别是出嫁“穿燈腳”時,肩上色彩斑斓的肩罩更能引得全村沸騰。可以想象,這件肩罩花繡出的作品将是何等的斑斓美麗。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丨尋常一片紙 巧剪映人生

林桃剪紙作品《肚兜花》。肚兜又稱“抹胸”,是中國傳統服飾中護胸腹的貼身内衣。這件成年女性的肚兜,花紋精美,有菊花、雙鳳戲牡丹等紋樣,象征吉祥、富貴。這樣的肚兜,不但掩藏着人體的隐私,也蘊蓄一個民族謙卑而又浪漫的性格和豐富而又古老的文明,如今已演化成夏日都市街頭女性追求時尚,展現驚豔體态的時裝。

(作者:陳建新)

來源:學習強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