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匡達
近些年,國貨品牌在各大消費領域影響力與日俱增,國潮文創行業成為了文化産業發展大潮中異軍突起的黑馬。
清華大學創意發展研究院釋出的《國潮研究報告》中提到,“國潮”,是“國”與“潮”的相加。意指中國文化的複興,将中華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都納入視野。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教授胡钰則指出:“‘國潮’不僅是國貨之潮,也是國力之潮,更是國運之潮。‘國潮’裡邊有很重要的三個元素支撐着它,一個是民族文化,一個是國貨品牌,再一個最重要的是青年力量。”
跟随攝影師的鏡頭,去看看新一代的年輕人如何用他們的方式傳承中國文化。

2022年4月21日,重慶,“90後”小夥辜國強在工作室運用“花絲鑲嵌”技藝制作精美的飾品。
2022年1月18日晚,廣州市,車陂龍獅體育會的舞獅隊員在晴川蘇公祠練習基本功時,觀看師傅表演舞獅。
2020年4月2日,浙江杭州,王一帆出生于遼甯朝陽,是一個90後女孩,更是“還原”中國古法妝品第一人。從2015年至今,她複原了從先秦到清末的33種妝品,跟合夥人共同經營一家叫“清平調”的淘寶古品妝容,大學畢業後正式走上了還原古代妝品的道路。
2020年6月13日,四川阿壩,唐卡畫師班羅在繪制唐卡。
2013年9月10日,湖北十堰,道教名山武當山,武僧,傳承中國武當國術文化。
2018年7月19日,杭州。陳瑤與同伴将白娘子、雷峰塔等杭州文化符号雕刻在翻糖蛋糕上。
2021年3月29日,廣東省潮州市,潮州木雕手藝人陳嘉在制作木雕。
2022年4月17日,安徽省淮北市濉溪老城石闆街,90後的牛寶琦,身着親手染制靛藍古裝的小姑娘,正在自己的染缬工作室裡,晾曬制作顧客訂購的傳統“染缬”商品。
2020年5月26日,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永安鎮龍山村,安旭調試木質台燈作品。
2020年8月8日,演員在街頭表演平劇。當日,一群由青年演員表演的“國潮”平劇在長沙方特大街小巷上演,青年演員們将傳統平劇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用全新的方式傳承和推廣傳統文化。
2018年5月26日。90年出生,19歲皈依佛門,21歲修複佛像,23歲建立“為佛造像”蔣家班及淘寶店鋪……蔣晟創作原點的期望,是給佛一個人間的身體。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這種曾經禁锢在廟宇中的藝術,不管是否是信徒。大部分客戶都并非佛教徒,隻是因為“喜歡”。他是蔣晟,國内少有專門從事佛像雕塑的藝術家。
2021年3月16日,甯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口弦”的傳承人李旭正在制作口弦。作為中國傳統樂器中體積最小的樂器之一,口弦被譽為“人類的初音”。近年,李旭在口弦制作中融入現代元素,以年輕人喜歡的形式展現傳統非遺内容。
2018年5月6日,廣州,魚燈,是傳統民俗舞蹈的常用道具,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85後女孩溫秋雯改造了一隻傳統的獅子燈,做成了“少女南獅”。沒想到這件作品在廣州奇點藝術節上,意外成為了焦點,後來還登上了《時尚COSMO》等時尚雜志,如今,她的作品成為時尚界寵兒,衆多展覽争相邀約。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