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臍帶拴住的一生:6分鐘動畫短片,戳到了千萬父母的軟肋

來源 | 女兒派

大家好,這裡是阿呆爸育兒。

最近看了一部來自俄羅斯的諷刺動畫短片《臍帶》,短短6分鐘,道理卻十分深刻。

孩子出生,醫生正打算剪掉臍帶,卻被媽媽阻止。

後來,孩子一直被母親用臍帶與自己連接配接在一起。

這小小臍帶對媽媽的用處可大了。

孩子在亂塗亂畫?用臍帶拉回來!

孩子在踩髒水?拉回來!

和小狗玩?拉回來!

但凡不在母親的視線之中,孩子便會被母親用臍帶拉回到母親認為的安全範圍内。

轉眼到了入學的年紀,母親依依不舍地送孩子進入校園。

卻沒想到,等待孩子的是同學們的嘲笑,和對臍帶的玩弄,沒有人願意和他這個“異類”玩耍。

媽媽怒氣沖沖地指着老師罵,然後帶着孩子摔門而去。

當别的孩子都在操場上嬉戲玩耍,孩子隻能坐在媽媽身旁,亂塗亂畫。

孩子漸漸長大,為了不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媽媽教會了孩子織毛衣。

就這樣,孩子白天織毛衣養家糊口,晚上和媽媽坐在一起看電視直至深夜。

終于,青春期的孩子按耐不住内心的躁動,同鄰家女孩深夜幽會,發現這一切的母親用“臍帶”把孩子拽了回來。

孩子是以惱羞成怒,發誓要剪斷“臍帶”。

可是,母親卻因孩子的“背叛”而暈倒。

最終,孩子選擇了妥協,繼續用“臍帶”維持着與母親的聯系。

母親漸漸老了,孩子步入中年,必須自己賺錢養家。

但孩子依然與母親形影不離,以賣毛線衣為生。

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從中年到老年,從青絲到白發,不變的唯有那個小小的攤位和始終聯系着母子的臍帶,兩人一生貧苦。

年邁的母親,早已跟不上他的步伐,他隻能走一步停一步,母親就像一個“包袱”,拖着他,卻甩不掉。

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孤身一人的“孩子”投去羨慕的目光,然後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故事的最後,是最具諷刺意味的。

來自另一世界的使者帶走了他的母親,剪斷了母子間的臍帶,兒子從睡夢中驚醒,情緒崩潰,茫然無措......

01.

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默默回想,類似這樣的話,在孩子成長的過程,我們說了太多次:

“這些不用你操心,你管好自己學習就行!”

“跟着我的步驟,别自己瞎弄!”

“我給你換了個輔導班,之前的不行!”

突然發現,為人父母的我們說的這些話,都是以感歎号結尾的。

在我們表達對孩子的關愛與照顧的同時,我們向孩子流露出的情緒中也包含了“指令與管制”。

兩年前的春節前,一個化名“王猛”的人,以一萬五千字的長文控訴着父母對他的種種控制。

“王猛”從小成績名列前茅,四川某市聯考理科狀元、北京大學生物工程專業畢業、美國排名前五十大學研究所學生,完全是“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你可曾知道,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

6年前,他拉黑父母全部聯系方式;

近期,他準備讀個北大心理學博士,以求解決父母的控制帶給他的心理問題。

在王猛的印象裡,母親長期把他關在家中,為他包辦一切。

衣服是按照父母的審美購買,國小到高中的朋友需要經過父母稽核。

考入北大後,父母托北京的親戚照顧他,仍要繼續了解他的交友情況。

種種幹涉與管制,讓王猛選擇與家庭、父母決裂。

這是由“我愛你”演變為“我控制你”的生動例子。

為人父母,将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财産,對孩子的生活過度幹涉。

這不是愛,而是害。

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媽媽離婚後,小偉是她唯一的寄托。

媽媽對小偉最大的要求便是認真學習,聽媽媽的話,考上一個好大學。

當小偉沒能拿到媽媽想要的分數時,媽媽會氣急敗壞的斥責:

“媽媽是為你好,你怎麼不明白呢?”

直到有一天,媽媽得到了可以逆轉時間的遙控器。

每當小偉沒有考好時、不聽話時、反抗媽媽的指令時,媽媽便會按下遙控器。

直到小偉做出令媽媽滿意的選擇,她才會停止讓時光逆轉。

因為媽媽認為,那樣的選擇才是對的,才是對小偉成長有利的。

不寒而栗。

就像開頭短片中的母親,用“臍帶”将孩子束縛,當孩子掙脫“臍帶”的時候,親子關系也跟着決裂了。

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控制欲是萬惡之源。”

02.

父母的理想型,不是孩子的成長模闆

83版《包青天》中飾演柴郡主的狄莺,在一次直播中“酒後吐真言”,大聲向觀衆述說着“你休想搶走我老公”、“誰都不要搶走我兒子”。

38歲高齡生下兒子孫安佐後,狄莺是這樣對待孩子的:

一日三餐必須親自安排,因為小孩子吃飯時候很調皮,她會花很多個小時“耗”着,直到看見孩子把飯吃完為止。

一次,兒子去朋友家中玩耍,得知對方家裡竟然吃粥後,狄莺覺得孩子朋友家太寒酸,從此不再讓兒子和那個朋友交往。

從孩子的衣食住行到朋友交際,她全都要嚴格管理。

18歲的孫安佐離家去美國留學,一次他對朋友說,自己準備襲擊學校,讓朋友别去上學,以免誤傷,朋友聽到後立刻報警。

2018年3月29日,孫安佐因涉嫌恐吓,遭到美國警方逮捕,之後在其寄宿住處查獲了槍支及1600發子彈。

狄莺從小出生在單親家庭,年齡很小時便打工掙錢貼補家用。

是以,她不想讓孩子再過她這樣的生活,她希望孩子能夠有人疼、有人愛,還希望孩子有學問、有地位。

于是,她一直想讓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模樣。

然而,背負着父母理想的孩子,與被“臍帶”束縛的孩子無異,他們迫切地渴望展示自我,一旦掙脫束縛,很容易走入歧途。

《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也是一個被媽媽“安排一切”的女孩。

讀書的時候,媽媽隻準她跟成績好的同學交朋友,不準和成績差的一起玩。

關于未來,媽媽也為她計劃好了:考政法大學,選律師專業。

就連穿衣打扮、吃飯點菜,媽媽也都要強加幹涉。

媽媽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都是過來人,都是為你好”。

但最後,“乖乖女”徹底爆發,在聯考故意少填一張答題卡。

為了擺脫媽媽的控制,她不惜自毀前程。

“你想要一個乖女兒,你不讓我幹的事,我在你背後全都偷偷幹了!”

現實中,有多少父母以愛之名控制着孩子,有多少父母用“為你好”支配着孩子的生活。

心理學家李雪說過:

“一個身體隻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孩子,不應成為我們按照自身理想所塑造的雕塑。

03.

為人父母,都忍不住會有這樣的擔憂:

如果我放松對孩子的管教,那不就成了野孩子了嗎?萬一孩子學壞了怎麼辦?萬一孩子以後過不好怎麼辦?

我曾經也有着同樣的想法,直至看到龍應台與安德烈的故事。

一家人在海邊玩耍,龍應台要去上廁所時随口問兒子:“你要不要去?”

安德烈說:“媽,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難道不知道嗎?”

看到媽媽回來後,兒子問:“請問,你會不會問你朋友要不要上廁所?”

龍應台搖頭。

兒子追問:“那你為什麼要問我上不上廁所呢?怕我尿在褲子裡嗎?”

因為這件小事,兒子還給龍應台寫了一封信:

“媽媽,你一邊給我自由,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别人’!”

這封小信震撼了龍應台,她将其稱之為“安德烈的《獨立宣言》”。

以前看過一個段子,說什麼是最好的愛:

“如果前方有一條我曾經跌得面目全非的路,而你執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愛的方式,不是拼命拉住你,說不要去不能去。

而是給你準備最耐穿的鞋子,備好雨傘,告訴你第二個路口地很滑,第五條街道上有小偷。

告訴你,去吧,回來家裡有飯。”

父母之愛,就是一場适時得體的退出。

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了解。

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尊重。

就像北大才女趙婕說過的:

“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本文系女兒派原創。我家有女兒,有女萬事足。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台。

· 今日互動 ·

對于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聊一聊!

- END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