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先被診斷抑郁症,後來又變成雙相障礙,為什麼會這樣?

本文字數約:4334 字

閱讀時間約:5 分鐘

本文章節:

01、診斷從抑郁症變成雙相很常見

02、典型的雙相障礙可以“預測”

03、如何避免孩子“發展”成雙相障礙?

昨天的文章分析了“抑郁症會不會發展為精神分裂症”這個問題,今天,我們繼續分析很多抑郁症患者家長關心的另一個問題:

抑郁症會不會發展成雙相障礙呢?

如果會的話,有多大的可能性?

現在關于抑郁症的知識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抑郁症患者、康複者勇敢地分享經曆,呼籲大家積極對待、不需害怕,哪怕是明星得了抑郁症,也不再遮遮掩掩。

社會上對于抑郁症的積極變化,令大衆對于這個疾病的恐懼和有色眼光在不斷降低。

是以,很多父母帶孩子找精神科大夫時,内心就做好了準備,“孩子可能是有點抑郁吧”。

當孩子真的被診斷抑郁症時,父母也不會太焦慮,吃藥、找心理治療、适當運動、父母放低要求和包容……家長們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應對方式。

可是,如果孩子的病情進一步惡化,情緒波動變得非常大,父母再帶孩子複診或換大夫時,有的大夫就認為孩子不是抑郁症,而是雙相障礙。

孩子先被診斷抑郁症,後來又變成雙相障礙,為什麼會這樣?

圖檔來源于網絡

很多父母懵了:這是啥?從沒聽說過這個病啊?

有的父母會問大夫,有的則自己查,一看,雙相障礙就是老百姓說的“躁郁症”,是6種“重性精神疾病”之一,而且很多專家說這個病要“終身服藥”、“容易複發”、“遺傳度高達80%”!

臨床中,孩子先被診斷為抑郁症、再改診斷為雙相障礙的情況非常常見,有的父母就有疑問:抑郁症是不是會發展成雙相障礙?如果發展了,是不是意味着孩子的病更嚴重了?

對于第一個問題,大部分精神科大夫難以給出确切的答案。

不過主流精神醫學更傾向于認為,抑郁症和雙相障礙是不同的兩種疾病,如果患者一開始診斷抑郁症,後來診斷雙相障礙,那往往不是因為“發展”了,而是患者本來就有“雙相特質”或者有過“輕躁狂/躁狂發作”,隻是要麼之前沒有顯現出來,要麼大夫問診時沒有識别出來,漏診了。

對于第二個問題,恐怕很多大夫會說“是”。雙相障礙比抑郁症更加複雜,治療難度更大,從精神醫學和心理學角度來說,雙相障礙确實比抑郁症更嚴重。

可能又有家長問了:我的孩子現在是抑郁症,沒有過輕躁狂/躁狂發作,那以後會不會有,然後被診斷雙相障礙?

對于絕大部分精神科大夫來說,這個問題更難回答了。輕躁狂/躁狂發作是回顧性判斷,需要大夫仔細問診,回顧患者過去有沒有出現過這種狀态,因為患者自己往往是沒有意識的,尤其是輕躁狂發作,許多患者和父母甚至認為這種狀态非常好,期待孩子保持這種狀态。

可患者未來會不會出現輕躁狂/躁狂發作?一般精神科醫生難以給出前瞻性的判斷。

這是因為一般大夫主要關注症狀,但不了解症狀背後的心理根源和心理活動,更不知道有過哪些經曆的孩子,可能出現輕躁狂/躁狂發作。

雖然精神科有“軟雙相”的說法,意味着有某些特征的人容易患雙相障礙,但這隻是從表面症狀總結出來的機率方面的結論,沒有深入到雙相障礙的根源。這是症狀學診斷的局限性。

其實,根據我們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經驗,尤其是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複技術(TPMIH)的臨床實踐經驗,在某個程度上,典型雙相障礙是可以預測的。

我們在臨床心理幹預中,對抑郁症及雙相障礙的病因有了突破性發現:

抑郁症的主要心理根源是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以及患者長期的自我否定所緻;

典型雙相障礙的主要心理根源則包括兩方面,一方面也是疊加性心理創傷,占了主要比例;另一部分是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通常是曾反複接受過度誇獎。

我們發現,典型的雙相障礙患者在輕躁狂/躁狂發作時,他們的情緒是愉悅、甚至是興奮的。他們自我感覺是良好的,認為自己能力很強,有自負的心理,甚至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他們精力旺盛,會設立很多計劃和目标,且輕視了現實困難,認為前途一片光明。

說得通俗一些,他們當時的心态是“飄”的,盲目自負、自大、自我膨脹。

絕大部分患者處于這種狀态時是很開心、很享受的,絲毫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如果别人好言相勸,他們可能會覺得“你才有問題”,甚至覺得對方是“羨慕嫉妒恨”。

可因為他們自視過高、想得過于簡單,在現實中很快就會遇到挫折,接着他們又進入另一個極端——情緒低落,精力減退,對什麼都提不起勁兒,并且自我否定,也就是重度抑郁發作狀态。這時,他們才意識到自己之前是不切實際的。

可當他們的情緒好轉,生活又變得比較順利後,他們很容易再次出現輕躁狂/躁狂發作,隻想好的不想壞的,作出一些魯莽的決定。然後下一次重度抑郁發作時就更加嚴重,更加自我否定。

孩子先被診斷抑郁症,後來又變成雙相障礙,為什麼會這樣?

患者自己也想不明白,為啥總會頭腦發熱,盲目自大?

當我們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複技術(TPTIH)去尋找背後的心理根源時,發現這些患者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有一些方面表現得比較優秀,比如成績好,繼而接受過來自父母、家中老人、老師的過度誇獎。

他們被“誇獎”的時候内心很興奮、很享受,而且反複多次後,形成了過高的自我評價,總認為自己的能力就是很強,輕而易舉就能獲得一些成就。尤其是情緒較好時,特别容易出現這種扭曲認知,心态走飄。

是以,我們在臨床問診時,會花費較多時間詢問患者、家屬:

患者小時候是不是聰明伶俐,表現比較好?

如果是的話,是不是經常被大人誇獎?

患者回憶一下,有沒有曾經覺得自己能力很強,甚至無所不能?

如果有的話,那說明患者很可能存在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那麼即使他們現在隻有重度抑郁發作,被診斷為抑郁症,但後續出現輕躁狂/躁狂發作的幾率很高,确實有一定的“雙相障礙”特質。

對于這部分患者,我們會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複技術(TPMIH)修複其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引導其建立更加積極、理性的自我評價,遇到挫折時不自怨自艾,取得一定成績時也不要自大。

而如果患者無法接受我們的系統化深度心理幹預,那我們會提醒患者及其家屬,要覺察到這一點隐患,提高警惕。尤其是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點“飄”了,一定要注意積極引導和提醒。

可能有些家長看完上面的内容,又疑惑了:

我的孩子從小沒有接受過度誇獎,沒有過盲目自大的心态;

自從患病以來,也沒有過精力旺盛、非常開心興奮的狀态;

為什麼大夫會突然改診斷為雙相障礙?

這就涉及到雙相障礙的另一個話題——診斷的争議。

一般而言,雙相障礙患者可分為以下3種情況:

第一種就是我們上面描述的那種,患者出現過精力旺盛、思維奔逸、情緒高漲、盲目自大的表現,這是典型的輕躁狂發作/躁狂發作。這類患者屬于典型的雙相障礙。

第二種情況是患者出現了暴躁易怒、大發脾氣、甚至在家砸物打人的表現。很多精神科醫生認為這是“易激惹”,是輕躁狂/躁狂發作的表現之一,是以也會下雙相障礙的診斷。

這一點在臨床中是有争議的。我們認為這不是“易激惹”,而是“激越狀态”,正是因為患者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内心極度痛苦、壓抑、憤怒,才忍不住爆發了出來。

孩子先被診斷抑郁症,後來又變成雙相障礙,為什麼會這樣?

對此,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顔文偉教授和四川華西醫院的孫學禮教授也發表過相似的意見。

是以,我們認為這種情況不是典型的雙相障礙,而往往是抑郁症伴激越狀态。

第三種情況是抑郁症患者服用抗抑郁藥後,出現了“轉躁”,接着被診斷為雙相障礙。

這究竟算不算真正的雙相障礙?國内外精神科臨床中也是有争議的。

有的大夫認為算,因為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吃了藥之後都會轉躁,那麼會轉躁的那些,說明他們本來就屬于“雙相體質”。

有的認為不算,因為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本來就不同,應該把抗抑郁藥減停或換藥後,繼續觀察。

我更加認同後面這種觀點,應該排除抗抑郁藥的因素後,再謹慎地下診斷。

而且,患者在服藥後之是以“轉躁”,往往還有心理社會因素。

比如我們曾接診的患者劉可,她一開始被診斷為抑郁症,服用了抑郁藥。後續父母發現她出現了易怒、語速快、話語多、突然感到開心等表現,并告訴了大夫,大夫一聽馬上說抗抑郁藥不能吃了,要換成心境穩定劑,并改診斷為雙相障礙。

我們與劉可深入溝通時,她說當時之是以情緒突然好轉,是因為結交了一位新網友,兩人聊得非常投契,她很開心。

而易怒,主要是因為劉可不滿父母總是抱怨國内社會不好、誇國外社會好,她忍不住生氣、回怼。但她也說,以前即使對父母不滿,也會有所克制,可吃了抗抑郁藥之後,情緒更容易表露出來。

是以,對于上述第二種、第三種情況,我認為都不是真正典型的“雙相障礙”,下診斷時應更加謹慎。一方面因為不完全達到診斷标準,另一方面也避免給患者、家屬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此外,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了《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這是全球最權威的診斷标準之一。

DSM-5中有一項“未特定的雙相及相關障礙”,認為那些具備了部分雙相障礙症狀、但又未達到診斷标準的,可以下這個診斷。

這就導緻雙相障礙的診斷範圍很寬泛了,隻要患者的症狀有一點像,大夫就可以套用這個診斷,臨床中很多的“非典型雙相”“軟雙相”,往往就是這麼來的。這是越來越多青少年被診斷雙相障礙的原因之一。

有患者家屬就曾抱怨:“非典型雙相是個筐,什麼都往裡裝”。

現在,部分精神醫學研究人員、臨床大夫也意識到這有所不妥,相信這個現象會逐漸得到改善,大夫下診斷時會更加謹慎。

是以,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抑郁症會不會發展為雙相障礙?

從現實情況來看的話,是有可能的,主要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是患者曾反複接受過度誇獎,有過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在情緒好時容易盲目自大,那他們後續出現輕躁狂/躁狂發現的幾率很高;甚至可能已經出現過了,隻是大夫沒有識别出來。

第二種是患者的疊加性心理創傷越積越多,即使得病了,也得不到家人很好的包容和了解,父母也沒有意識去修複他們的創傷。

他們的負性情緒越積越多,尤其是憤怒;到了一定程度,就容易情緒大爆發,表現為大發脾氣、大吼大叫、歇斯底裡,甚至在家砸東西、大人。

很多大夫會認為這是輕躁狂/躁狂發作,繼而診斷為雙相障礙。雖然我們對此不認同,但目前臨床中确實有争議,不宜用我們的觀點去質疑别的精神科大夫。

當然,以上兩種可能性還可以同時存在。

那麼,當我們深入了解了以上分析後,抑郁症患者的家長就不需過度擔心、焦慮了。

父母可以仔細回顧孩子的成長經曆,反思孩子有沒有反複接受過度誇獎,有沒有盲目自大的表現。

如果沒有,那孩子後續發展為典型雙相障礙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因為暴躁易怒、大發脾氣而被診斷“雙相障礙”,這也不是真正典型的。

這反而提示家長要更加重視孩子遭受過的疊加性心理創傷,盡快深刻地自我檢討、改變和提升,努力改善家庭氛圍和親子關系,修複孩子的心理創傷,孩子的劇烈情緒波動會明顯減少。

那如果有,父母也可以提前學習應對方式。先努力改善與孩子的親子關系,讓孩子更信任、認可父母。後續一旦發現孩子有心态走飄的迹象,父母馬上給予積極引導,孩子更容易聽進去,這能有效降低輕躁狂/躁狂發作的機會,并避免孩子受挫後再次陷入重度抑郁發作。

希望這兩天的文章能對抑郁症患者、家屬有所啟發,免于恐懼,加快康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