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份收集資訊函,驚到A股醫療龍頭

文/信娜

編/王小

一份收集資訊函,驚到A股醫療龍頭

圖/pixabay

業内流出的一份便函使A股醫療闆塊雪上加霜。2022年3月15日收盤,民營醫療機構兩個龍頭企業愛爾眼科跌11.41%,通策醫療跌停。

上述便函是國家衛健委體改司發給中國醫學科學院資訊研究所、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分會“請協助提供有關研究資料”的函件,以收集有關“營利性醫療機構上市融資是否會産生不良示範效應”等相關内容。

《财經·大健康》從相關知情人士了解到,該檔案為真實檔案。不過,“發得很急,并不清楚大的背景是什麼”。

這一函件之是以引起業内格外關注,是因為“大家都怕醫療是否會變成教培行業那樣。”一位健康産業分析員表示,他們緊跟政策風向。

3月15日下午4點,通策醫療回複,目前,仍在核實檔案真實性,公司經營如常。截至記者發稿,愛爾眼科未回複;國家衛健委體改司電話一直未能接通。

對于此次國家衛健委體改司的便函,上述知情人士稱,主管部門經常發便函,收集一些資料和資訊,這與形成實際政策還有一定距離,“他們經常會做一些儲備性課題的研究”。

主管部門為何收集資訊?

這份檔案名為“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關于請協助提供有關研究資料的函”提及,為了促進社會辦醫持續規範健康發展,需要請相關部門,協會及專家提供三個方面的研究資料,并與3月15日前回報至國家衛健委體制改革司。

三方面的内容分别為:營利性醫療機構上市融資是否符合健康産業發展政策導向;營利性醫療機構上市融資是否會在醫療行業産生不良示範效應;營利性醫療機構上市融資是否會導緻社會資本在醫療領域無序擴張風險。

在上述知情人士看來,考慮上市融資是否會有不良效應,主要看目的是短期逐利還是保持長期主義,可以去衡量資本為當地專科建設,或者當地的老百姓帶來了哪些積極改變。

一位行業人士分析,資本本身确實有趨利性,但做任何事想要做強做大都需要資金,民營企業得靠融資。

民營醫療的角色是什麼?

2019年,國家十部委釋出的《關于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意見》中,将社會辦醫的定位從“重要補充”,變為“重要組成部分”和滿足不同醫療需求的“重要力量”。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得到的消息是,未來的檔案有可能将社會辦醫的定位再度改為“重要補充”。

一份收集資訊函,驚到A股醫療龍頭

對比2015年—2021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的資料,民營醫院數量雖從14000多家增長至25000家,六年增長72.19%,然而,診療人次占比仍然有限。2020年公立醫院診療人次27.9億人次,占醫院總數的84.0%,民營醫院5.3億人次,占醫院總數的16.0%。

一份收集資訊函,驚到A股醫療龍頭

上述知情人士認為,歸根到底是民營醫療的整體發展還處在初期,需要強化自身的醫療水準和品質。

據國家衛健委官網介紹,國家衛健委體改司的主要職責,承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具體工作,研究提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大方針、政策、措施的建議,承擔組織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工作。

雖然隻是搜集相應資料,不過,上述知情人士還是提醒,“要緊密關注未來政策走向”。

#愛爾眼科通策醫療股價暴跌背後# #愛爾眼科# #醫療闆塊跳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