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這麼做,比你吼一千句有用

上個周末在等地鐵的時候,看到一幕:

一個媽媽咆哮說:“我不罵你,我管不了你,你看看老師怎麼罰你!”

在她身後,是個背着書包的可愛小男孩。當然,小男孩低着頭,滿臉沮喪不敢吭聲。

媽媽看都沒看兒子一眼,繼續旁若無人地發洩:

“7點叫你,結果磨蹭到8點才起床。8點半才洗漱好,早餐都來不及吃。現在好了,要遲到半個鐘。

我不管你了,你自己去給老師解釋為什麼遲到!是不是媽媽沒叫醒你,還是你自己要拖拖拉拉?!最好老師罰你抄十遍試卷!”

從站台一直罵到地鐵車廂裡,從上車一直罵到下車。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這麼做,比你吼一千句有用

01.不管多大年紀的孩子都會磨蹭,這是人的天性

很心疼這位小朋友,但對這位媽媽的煩惱我更有同感。

孩子小的時候,每次我陪他吃飯都是一場“硬仗”:

含着飯在嘴裡用舌頭磨來磨去,硬是不吞進去,還做鬼臉;有時候還要跑,逼着我追着去喂,完全把吃飯當做另外一種遊戲。

一小碗飯,他能吃上一個鐘頭。我這麼好脾氣的人,都被他氣得想揍人。

心理咨詢師們做過一個調查:“你最不滿意自己孩子的是什麼?”

結果,很多家長的第一個答案就是:磨蹭。

如果你為人父母,你家裡一定經常發生這樣的場景:

01.起床問題

就像我在地鐵上碰到的媽媽:7點叫醒他,結果這孩子8點才起床。氣得你想在他睡懶覺的時候當頭一盆冷水潑下去。

02.吃飯問題

看過一位32歲母親的抱怨:

“每次看到兩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我就在一邊按捺不住。

盡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奏,于是幹脆拿勺舀飯往女兒嘴裡塞,而且成了常态。

雖然我也知道這不對,但隻有看到飯菜被女兒吃進肚子裡,我才能安心。”

03.做作業問題

前段時間有篇文章很火,專門讨論父母陪孩子做作業的各種心酸:

有家長吐槽自己孩子一晚上隻做5道選擇題,馬上得到一大波回複:

“淡定,你沒碰到兩小時一題沒做的!”

“哎,三個小時,寫作文,20個字。真的很想砍人。”

“一寫作業尿尿、拉屎、喝水,肚子不舒服、腿讓蚊子咬了,各種事情分分鐘想揍他。”

“老師讓十分鐘做完五十道十以内的加減法,包括寫名字。三分鐘過去了,這貨還在把名字寫了擦,擦了寫,想吼硬是憋住,快内傷了。”

類似問題,層出不窮。

什麼時候能夠不磨蹭?

很抱歉,不存在這樣的時候。因為不管多大年紀的孩子都會磨蹭,這是人的天性。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這麼做,比你吼一千句有用

02.磨蹭其實是孩子的必經階段

每個人都有過小時候,想想自己小時候,你肯定也會因為磨蹭,受過父母的催促甚至謾罵。

你改了沒有?

相信你也改不了。

我後來仔細思考了一下,其實父母催促孩子,實際上是要求孩子與自己在同一時區同一節律:

你催促孩子快點起床,是因為你也趕着要上班;

你催促孩子趕快吃飯,是因為你要收拾碗筷;

你催促孩子做作業要迅速,是因為你自己的工作都還沒完成。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沒有:當我們不斷提醒孩子要“快快快”的時候,你是以成年人的節奏帶了他的節奏。

兒科醫生和科學家已經發現,孩子是有自己的生理節律的,具體如下:

2歲半以前的孩子,完全沒有“時間”這個概念。他們完全活在當下,沒有過去的回憶,也沒有未來的焦慮;

到了2歲半,孩子對“時間”“先後”這些詞才有了初步認識;

2歲半到3歲,孩子的時間觀念飛速發展,“過去”“現在”和“未來”能分得清了;

4歲的孩子,能夠描述出在幼稚園裡幹了些什麼,但還不能具體說出在什麼時間幹了什麼事,這一點孩子要到5歲才能做到;

6歲的孩子更進一步,開始喜歡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但對于類似于半小時、20分鐘之内的時間到底有多長,他們沒什麼感覺;

7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分得清時間了,卻是他們最磨蹭的時候: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面,其實還沒有接受在特定時間做特定事情的節奏。

是以,磨蹭其實是孩子的必經階段。

隻有當他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感受“時間”、感受按時做事情的規律,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但如果你越俎代庖,強行阻斷他自己對“時間”的感受,後果不堪設想。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這麼做,比你吼一千句有用

03.經常被人催促,後果很嚴重

知道了孩子的生長節律以後,我再也不敢催我家小朋友了。因為經常被人催促的孩子,有可能長成兩種極端性人格:

第一,過分依賴型

比如催做作業這件事。如果孩子在一邊做,家長在一邊指手畫腳,其實孩子會非常緊張,作業越做越慢。

最終你不得不親自上陣,直接幫他做,或者手把手教他怎麼做出來。

結果是什麼?

孩子該不會的還是不會,而且還會變成非常依賴你。

就像心理學家Erica Reischer所說:“你的孩子沒有機會去學習怎麼為自己負責,也沒有機會練習一些諸如時間管理、自我限制這樣的重要生活技能。”

你想讓他趕快學會你會的東西,結果最後他連你的水準都超不過。

第二,極度反叛型

想想如果你每天耳邊聽到的都是這樣的“咒語”:

“起床,快起床!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這是鞋子、這是衣服,你有沒有在聽!你就穿成這樣出門嗎?……”

每天都是唐僧念經一樣在你耳邊叨叨,天生反骨的人會極度反感。

已經有研究證明,如果你的孩子本來性格就強,容易在催促中變得易怒易煩躁、耐性差,根本聽不進别人勸。

法國兒童精神專家克裡斯汀·弗拉薇尼說:

依賴性人格的孩子,因為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覺自己是‘壞孩子’,失去自信;

而反叛性人格的孩子,卻隻會越來越無視父母,變得自私冷漠。這兩種孩子,都毫無例外地喪失了自我。

不管是哪一種類型,我都不想我家的小孩子變成那樣。

04.磨蹭,其實能夠很有效率

其實我讀高中的時候,就認識幾個公認很磨蹭的同學。

其中一個男孩子,每次交作文都要被老師吐槽:“××,你能不能寫快一點?每一次都是蹭到第二節課上課鈴響才交作文。”

他不僅平時寫作文慢,考試的時候也慢。

不管考什麼,他總要等到老師過來收卷了才肯交。好幾次監考老師都威脅他:“再不交就取消成績了!”

但是每次考試,他都在全班前三之列。聯考的時候他沒磨蹭,準時交卷,最後去了複旦大學。

我這位同學從小做事就很磨蹭:吃飯也慢,起床也慢,做作業也慢。跟現在的孩子沒什麼差別。

每次問他考試的秘訣,他都是這麼說的:“慢慢想嘛,急着做題沒用的。想想老師為什麼這麼出題,再做同樣的題不就快了嘛。”

很多家長都會催促孩子做事,是因為他們普遍認為:孩子拖拖拉拉,總是趕不上别人腳步,孩子學東西慢,還怎麼跟人家競争?

其實我們真錯了。

比如做題目,有時候也許孩子真的做得很慢。但正因為慢慢思考,才能讓他對題目了解得更加深一點。

孩子磨不磨蹭,跟他是否聰明、是否學習好沒有必然聯系。

慢,其實才是最快的方法。磨蹭,其實能夠很有效率。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這麼做,比你吼一千句有用

05.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

像我的同學一樣,那些會思考的孩子,真的挺磨蹭的。

有位爸爸去接兒子放學,在學校門口等了半個小時還沒見人。心裡已經火冒三丈了:“這孩子,怎麼連放個學都這麼磨叽!”

他圍着校園兜了一圈,終于在學校一個小工地上發現了兒子:

他正在全神貫注觀察勞工打樁。

見到爸爸來了,這孩子興奮地說:“爸,我發現了打樁機工作的原理!”

結果他爸爸啞口無言:哦,這孩子磨蹭原來也是有原因的。

心理學家Erica Reischer經常會收到很多父母投訴:自己的孩子好像根本沒有時間觀念,經常丢三落四,不能按時完成任務。

但是當他單獨問了孩子以後,發現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安排其實是非常合理、有序的,而且還會養成習慣。

家長知道了這一點以後非常驚訝:“為什麼他從來不跟我說?”

Erica Reischer會跟他們說:“因為在催促和抱怨的氛圍之下,孩子根本就不想說。”

孩子和家長,看似并肩同行,但其實是在不同的軌道運作,各有各的去路,家長出面幹涉,其實會跟孩子“撞車”,這就容易出事。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

06.孩子磨蹭的4大原因

還有家長說,自家孩子做事情不是在思考,而是在故意拖延時間,這該如何解決?

如果孩子的磨蹭真的是非常嚴重,不妨看看孩子是屬于哪種原因的磨蹭:

1、 缺乏時間觀念

晚飯後,明明和家長說好休息半小時就去寫作業,可過了好久孩子還是沒動靜......

缺乏時間觀念、守時意識不強,是孩子磨蹭拖拉的原因之一。

2、注意力不集中

寫着國文作業卻想着數學題,寫沒幾分鐘就喝水上廁所,一有聲響就東張西望......

注意力不集中導緻做事效率低下,是孩子磨蹭拖拉的一大原因。

3、做事欠缺技巧

想要趕緊寫卻怎麼也摸不清解題邏輯,想要趕緊穿卻總是扣錯紐扣......

在這些情況下,孩子并非故意磨蹭或漫不經心,隻是沒有掌握做事的技巧方法。

4、對催促的反抗

有時,孩子本來做某件事不感興趣,再加上家長的催促吼叫,便故意磨蹭來表達不滿。

由此可見,家長的吼叫非但不能讓孩子加快速度,還可能引起他們的抵觸情緒。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這麼做,比你吼一千句有用

07.解決孩子磨蹭的5大辦法

正确的引導,比催促責罵更有效果。以下5大方法,建議家長們認真看一看:

1、加強時間觀念

給孩子準備一個手表或小台鐘,以便更好地認識并感受時間的概念。

家長要讓孩子把“休息一會兒再學”等的想法轉換成“休息*分鐘再學”,增強孩子的時間觀念。

此外,家長在下指令時要做到時間具體,借此鍛煉孩子限時完成的能力。

2、提前準備

提前準備是抗擊磨蹭的好方法,心中有數才更容易找到做事的節奏。

具體的做法包括,睡前讓孩子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準備好,能有效縮短起床後的翻找時間;

放學回家後先把作業分類擺放在書桌上,把準備工作先做好,飯後寫作業時就能較快地進入狀态。

3、給行為增加競技趣味性

反複催促指令隻會讓孩子生厭,不如設定一些競速小比賽,增加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例如,早上起床後,大人和孩子比一比誰先做好洗漱更衣吃早餐。

當孩子不再将之視為不得不完成的任務,當孩子的勝負欲被激起,他們會更樂意、更主動地做某件事。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這麼做,比你吼一千句有用

4、适當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後果

告知孩子磨蹭可能導緻的後果,或引導孩子自己預想可能的結果。

如果孩子還是改不了磨蹭的壞毛病,家長不妨放手讓他們嘗嘗由此帶來的不良後果,例如上學遲到被批評、作業拖拉寫到深夜等。

隻有深刻認識到磨蹭的壞處,孩子才能改掉“等會兒再做”“不急慢慢來”的想法。

5、引導孩子得出解決的方法

家長不僅要指出孩子磨蹭的做法,更要和孩子一起找出解決磨蹭的具體方法。

先不要急着給孩子安排着安排那,建議先問問孩子有沒有什麼想法,然後再給予引導和幫助。

如此一來,不僅能解決孩子的磨蹭問題,還有助于提高孩子積極思考、獨立解決的意識和能力。

此外,如果家長帶着狂躁、焦慮的負面情緒,也會影響孩子的做事态度和效率。

我們不妨給孩子多一些耐心,就像等待種子發芽長花,關注并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

這樣做,孩子将更容易接受家長的糾正和指點,也将更快改正磨蹭拖拉的壞毛病。

如果孩子越來越磨蹭,家長們不妨試試這5大方法,比你吼一千句有用!

資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孩子的成長過程,

就像一棵樹的成長過程,

最誠實,最外顯,

澆灌什麼,就長出什麼。

匠心名師宣言

“教孩子的時候我全身心投入,因為我知道,

在這短暫的歲月裡,我會對孩子産生終身的影響。

我不浪費一分一秒,我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

并視自己為教師和家長兼具的角色,而非僅僅是教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