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健忘,父母别當小事,可能“感統失調”作祟

“你家孩子挺聰明的,就是上課的時候老是東張西望,注意力一直不集中,回家得管一管”

“孩子怎麼走路怎麼這麼慢?有些時候還是手腳并用,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呢?”

“你家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寫字的時候怎麼老是抄錯字,上次寫字,全班就她一個人這個字寫錯了!”

“你怎麼這麼笨?是七秒鐘的記憶嗎?怎麼這麼容易丢三落四,再這樣看我不收拾你?”

“你也太笨了吧,這麼大都不會騎自行車?”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健忘,父母别當小事,可能“感統失調”作祟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事情呢?自家孩子看起來非常正常,但是在和别人接觸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這些特點,比較好動像是個多動症,走路比較慢,甚至還有可能摔倒,寫字的時候不注意偏旁筆畫很有可能抄錯,還有就是有丢三落四的習慣,父母說的話孩子一會就全忘記,手腳使用能力差不會基本能力。

一些父母可能認為:“這些都是小事情,不用擔心長大之後就好了!”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一些兒科醫生經過研究表明,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因為他們異于常人。

而是本身對于自己身體的把控能力不強,不能像其他人那樣對于自己的身體有較好的控制力。從孩子身體狀況來看,這或許是“感統失調”。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健忘,父母别當小事,可能“感統失調”作祟

01什麼是“感統失調”?

在大家的想法之中,大腦對于身體的控制是必須存在的,可是有一部分孩子大腦意識,以及身體行為确實并不在一個頻道上。

心理學家以及行為學家通過相應的研究認為:大腦對于行為控制不利,喪失了大腦存在的功能就是感統失調,而我們所了解到的感統其實就是感覺的統合。

大腦在人成長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孩子三歲以後,大腦發育成熟就會逐漸的指揮自己的行為,而我們身體所做出的行為必然是通過大腦作出反應—身體接受指令—之後行為出現。

隻是對于某一部分孩子來說,因為感統失調的原因他們在面臨一些事物時,會比别人更加遲鈍,甚至慢半拍。如果從學習能力方面來考慮,或許孩子就是一種學習能力障礙。

孩子出現感統失調也不是偶然的,不管是生理原因還是後天的因素,都有可能對孩子的行為造成相應的影響。

1)先天性感統失調

對于大部分的準媽媽來說,她們希望可以利用順産将自己孩子生下來,主要原因在于孩子可以經過産道的擠壓使得觸感更為明顯。

但是對于剖腹産的孩子,他們并沒有機會接受這樣的方式,自然而然觸覺能力也會失調,是以對外界的感覺可能也會更不明顯一些。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孩子在孕期出現胎位不正,也就是說,孩子一直處于不平衡的狀态,那麼即使出生後也不能鍛煉平衡,因為先天性的條件抑制了孩子發育。

這種所謂先天性的感統失調,其實就是在孕期準媽媽,以及胎兒本身的狀況導緻的。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健忘,父母别當小事,可能“感統失調”作祟

2)後天教育引起感統失調

孩子在不斷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行為,有一部分孩子智商高,另外一部分孩子顯得比較遲鈍,主要原因就在于後天環境對于他們的刺激作用較小。

如果長時間如此,腦部發育以及肢體協調能力不能互相融合,感統失調的情況就越來越明顯。

孩子在嬰幼兒階段,不管是爬觸摸玩耍其實都對他們有相應的刺激。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喜歡包辦孩子所有事物,避免讓孩子受傷。

是以他們的聽覺、觸覺等各個感覺就逐漸的不再像正常孩子那樣靈敏,自然而然不能通過大腦指揮進行相應執行。

02“感統失調”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問題呢?

從上面的分析之中,我們就可以得知孩子感統失調并不簡單。因為在孕期出現的問題,大都是先天性,以及後天性聯合而成的。

是以,我們也應該明白,感統失調對于孩子會産生很大的傷害,特别是外界環境的影響,很有可能讓孩子内心受挫。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健忘,父母别當小事,可能“感統失調”作祟

孩子顯得較為遲鈍,學習能力也差

處于嬰兒階段的孩子學習能力其實是較強的,但是對于感統失調的孩子,他們會顯得比較遲鈍。

因為視覺系統傳達所看到的畫面,使大腦無法快速的接收,或者做出反應。長時間如此,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也會逐漸衰退,這樣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成為學習差的一類。

除此之外,因為孩子本身的能力不足,在學習過程之中可能也會表現出來丢三落四、不仔細,不認真,不嚴謹的情況。

孩子内心比較自卑

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可以變得越來越優秀,是以會通過相應的方式去促使孩子不斷的進步,但是我們會發現這種感統失調的孩子确實會和他人差距較大。

如果長時間如此,父母的壓制教育讓孩子内心痛苦不堪,甚至也無法快速的改變自己的現狀。

試想一下,處于一直被壓制的狀态又無力改變現狀,孩子怎麼能不自卑呢?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健忘,父母别當小事,可能“感統失調”作祟

孩子較為敏感

有一部分孩子在較為緊張的情況之下,他們會咬手指或者打哆嗦,這其實就是因為自己心理上無法接受,同時大腦無法快速的接受這種資訊讓身體适應。

因為和常人差距大,孩子很有可能表現的較為緊張孤僻,是以,他們也會不願意去和陌生人接觸,進入陌生的環境也會更加的恐懼,也就是說,孩子不願意嘗試,那麼就容易缺乏創造力,以及探索欲望。

03父母如何避免自家孩子因為“感統失調”影響一生發展?

我們應該了解到孩子本身所表現出來的感統失調,并不是他們希望的,有一部分父母總是利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沒有思考孩子這種行為背後真實的原因,甚至咒罵孩子不努力。

如果孩子感統失調可能是身體方面本身的原因,父母應該想辦法進行相應的引導。

▼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避免孩子因為感統失調,而出現過多的差錯呢?

減少對于孩子的安排,讓孩子自我嘗試

就像我們上面說的,在孩子嬰幼兒階段他們對于未知的世界會有自我的安排,這時候爸爸媽媽的引導較為關鍵。

父母全權負責隻會讓孩子更加痛苦,同時也減少了孩子接觸的機會。我們要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就要讓他們在爬行的過程中進行觸感的訓練。

此外,爬行時候表達出來的身體協調能力,也是其他動作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在孩子8個月左右,爸爸媽媽一定不要一直将他們抱在身上,而是要讓孩子自由地選擇目的地進行爬行。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健忘,父母别當小事,可能“感統失調”作祟

系統脫敏幫助孩子重塑感覺

有一部分孩子有可能因為内心對于别人的畏懼,而表現出來不願意他人接觸的狀況,甚至和最為親密的爸爸媽媽也會減少身體的觸碰。

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母子之間的觸碰會讓孩子更加心安,而孩子有這種感統失調自然而然也會拒絕。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系統脫敏或許可以幫孩子重塑感覺。爸爸媽媽可以利用相同的方式讓孩子慢慢的接受。

比如想要和孩子多多接觸擁抱他們,我們可以先和孩子從拉手再到擁抱,或者尋找相應的擁抱感覺,比如利用吹風機緩緩地讓孩子接受到這種溫熱感,之後通過擁抱來讓孩子脫敏。

促進大腦發育

感統失調大部分的作用在于大腦本身的能力,是以,我們也要清楚促進大腦發育是較為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除了所謂的閱讀,爸爸媽媽也可以和孩子多多交流,讓他們在交談中通過相應的思考,以及思維邏輯鍛煉促使大腦發育。

經過麻省理工研究表示交談,或許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最為重要的方式,我們也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夠記住這樣的行為。

在和孩子交談的過程中,父母也應該逐漸的增加難度,讓他們有思考的空間,我們也相信當孩子大腦能力逐漸優化,自然而然也可以喚醒其他感覺進行配合。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健忘,父母别當小事,可能“感統失調”作祟

孩子本身所表現出來的狀态無異,為什麼後天的差距如此之大?其實就跟父母的教育問題有一定關系。

如果我們避免了上面所說的情況外,其實就應該考慮自己後天教育是否存在問題?

因為在嬰幼兒階段給孩子更多的空間,慢慢的讓他們養成具有觸感聽覺,等肢體協調等能力,相信長時間的培養,自然而然也會使得孩子的大腦發育更加快速。

人本身就是一個各個系統互相融會貫通的整體,如果某一種感覺失調,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相信這也是爸爸媽媽不願意看到的情況,是以在孩子的成長發育過程中,父母就應該對他們身上的各種能力進行培養。

而感統失調如果在十二歲之前,沒有糾正過來就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父母也要記在心上。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健忘,父母别當小事,可能“感統失調”作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更正、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