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眼界,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眼界,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圖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

1

眼界

眼界就是一個人把握世界的寬度或廣度。

不同的眼界,不同的人生。視野所及,心之所止。

有一個古代笑話:

冬天,三個老漢一起蹲在牆角,一邊曬太陽,一邊大談理想。

拾糞的老漢說:“如果我當了皇帝,我就下令這條街東面的糞全部歸我,誰去拾就派公差去抓他。”

砍柴的老漢瞪了拾糞老漢一眼說:“如果我當了皇帝,我就打一把金斧頭,天天用金斧頭去砍柴。”

讨飯的老漢聽完後哈哈大笑,他說:“都當皇帝了,還用得着幹活嗎?要是我當了皇帝,我就什麼也不幹,天天坐在火爐邊吃烤蕃薯。”

起點不一樣,眼界自然不在同一高度。有一些你自以為是追求的極限,不過隻是别人的墊腳石罷了。

古人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意思就是說,如果一開始的期望是一流,最後達到的效果可能隻是中流;如果一開始期望的隻是中流,最後達到的效果隻能是末流;如果期望隻是末流,最後可能什麼都得不到。

人首先要有不甘平庸的志氣,才能不斷擴大自己的眼界。

王陽明在十二歲的時候,就對自己的老師說,人生第一等事是讀書做聖賢,而不是什麼“中狀元榮耀家族”,正是自小就有遠大志向,才有後來的“心學宗師”王陽明。

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未來的,正是他的眼界。

眼界,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2

自律

《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個關于馬和騎師的故事。

騎師馴了一匹好馬,他認為給這樣的馬加上缰繩是多餘的。

有一天,他騎馬出去時,就把馬缰繩解除掉了。

馬在原野上飛跑,當它知道什麼束縛也沒有的時候,就越來越大膽了,它一路狂奔,把騎師摔下馬來。

它往前直沖,什麼也看不見,什麼方向也辨不出來,最後沖下深谷,粉身碎骨了。

自律和自由之間的關系,就好比風筝和線,看似線在束縛着風筝,實際上正是因為有了這根線,風筝才能飛翔,離了線的風筝隻能墜落。

這種自律帶來的自由,正是掌控生活的能力。

一個人的自律中,藏着無限的可能性,你自律的程度,決定着你人生的高度。

眼界,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3

自知

著名的數學家笛卡爾,常感歎自己無知,他說知識越是淵博越是深感自己知識的不足。

有人曾對此疑惑不已,問他:“您具有如此淵博的知識,為什麼總是感歎自己無知呢?”

笛卡爾說:“哲學家芝諾用圓圈來表示知識的範圍,圓圈裡是已知的知識,圓圈外是未知的知識,知識範圍越多,圓圈越大,圓周也越長,圓圈的邊沿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面也就越大,因而未知部分當然也就更多了。”

人最重要的就是認識你自己,通過自我檢討更直白的了解自己的不足,并且加快改正。

反之,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确認識自己,他永遠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當能力和現實嚴重不比對時,就是毀滅的開端。

戰國時期,趙國大将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自認為天下無敵。

長平之戰中,趙括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導緻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比你優秀比你努力的人還有很多,千萬不能目中無人,自斷生路。

人生的路很長,要做一個理智的趕路人,既不要活在個人自負的想象中,也不要困在自卑的情緒裡,隻有這樣才能克服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