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0歲生日的馮骥才,今天陪105歲的母親吃了一碗面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今年是農曆二月初九,作家、文化學者馮骥才先生八十大壽。一周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就說自己和母親約好了,陪母親一起吃一頓面。母親今年105歲。

80歲生日的馮骥才,今天陪105歲的母親吃了一碗面
80歲生日的馮骥才,今天陪105歲的母親吃了一碗面
80歲生日的馮骥才,今天陪105歲的母親吃了一碗面

“我覺得很難得,我80歲的人了,還能去看望自己的媽媽。等3月11日中午,我和媽媽兩個人吃一頓面,我覺得這是有特别意味的、深長的場景,我會有很多觸動,将來說不定我會把這次吃面的感受寫下來。”

今天很多人都知道馮骥才的名字,不光因為中國小課本上《珍珠鳥》《泥人張》《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課文,以及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還有他在文化遺産保護等領域的工作。

80歲生日的馮骥才,今天陪105歲的母親吃了一碗面

課本上《珍珠鳥》的插圖,你還記得嗎?

繪畫、文學、文化遺産保護與教育這四個領域,他自己稱為緻力一生的“四駕馬車”。

馮骥才作為作家廣為人知,但有近20年時間,他從文學界抽身,投入到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作,直到老得奔波不便,又重返文學。

但重返文學并非放棄文化遺産保護事宜,馮骥才說,“這将是我一輩子的工作。”他覺得還有很多事要做,常感慨:“我現在什麼都不缺,就缺時間。”

80歲生日的馮骥才,今天陪105歲的母親吃了一碗面

近年來,他的《藝術家們》《俗世奇人》《畫室一洞天》《多瑙河峽谷》等出版,可謂高産。去年4月,錢江晚報·浙江新華“春風悅讀榜”揭曉,馮骥才以小說《藝術家們》獲得年度白金圖書獎大獎。

這位全民熱愛的老作家80大壽,京東商城還推出了“馮骥才先生80周歲圖書專場”。

80歲生日的馮骥才,今天陪105歲的母親吃了一碗面

小時新聞記者去年第一次見這位久仰的老作家,與身高超1米9的他握手,第一印象是:“不虧是職業籃球隊打中鋒的啊!”(1961年,19歲的他加入天津市男子籃球隊,任中鋒。後因受傷退出體壇,轉入天津書畫社,專事繪畫。)

80歲生日的馮骥才,今天陪105歲的母親吃了一碗面

4月27日那天晚上,馮骥才先生在春風悅讀盛典上發表獲獎感言:

從敬澤和虞總手裡邊接過獎杯的時候,我感覺到一種力量,我把這個力量當作是一種支援,這是我切身的感受。今年,我虛歲應該是80歲了。我比馬識途馬老年輕得多,我母親跟馬老是同代人,她今年是105歲。但我的自我感覺還是60歲,比實際的年齡小了一代人。

我現在還做三件事兒,一個是寫作,一個是文化遺産保護,還有一個是教育。

寫作就不用說了。今天的頒獎盛典之後,我馬上就要趕到西塘,我們邀請了國内外的傳統村落保護的專家,要在那裡開一個關于科學保護的研讨會。我在大學裡還為一件事情而奮鬥,就是要把文化遺産學作為一級學科樹立起來,大家都知道學科的建立是多困難的事情,要費很大的力量。

寫作對于我來講,說不好是業餘還是專業,反正我在寫作的時候感覺我是專業的,但是我做文化遺産保護的時候,我的寫作絕對是業餘的。是以近些年來,有些媒體說我重返寫作了。但我覺得很難講,隻能苦笑,因為文學是我的精神的事業,是我敬畏的一個社會的事業,而文化遺産保護是我們這代人不能繞開的,也不能回避的,是一個時代性的,當然也是一個曆史性的使命,我們必須要做。

因為在時代轉型期間,我們這一代人如果不捍衛我們的遺産,下一代就不會擁有,必須要有一批人出來做這件事情,我不能謝絕。

寫作對于我怎麼說呢,有人說人老了之後,他創作的資源會越來越少,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我現在有一個感受,一個作家最好還是多活一些不同的時代。

我想起我年輕的時候,40多歲,住在人文社,當時社長是嚴文井先生。那時候我寫得太拼命了,得了心髒官能症,人都不行了,嚴文井給我寫了一封信,這封信我還保留着,他在信裡面說,“馮骥才,無論如何你要多活着,隻有你多活着,你才能把生活看完整了,你才真正能夠看透生活。”

我覺得,一個作家要是能從不同的時代穿過來的話,這是一種福氣。

比如說我寫過80年代精神至上的時代,那時我們是一個樣子,到了現在庸俗社會觀彌漫的消費的時代,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如果一個人從這些不同的時代穿過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命運感,絕對會發生變。但是如果一個人還能堅守如初,他的人生一定是另外一種景象,另外一種境界。

是以面對的我想寫的和我想做的事情,我當然需要選擇,因為我的時間不多了。80歲,你不知道老天還能給你多少時光。我在75歲做文化遺産搶救的時候,做過一次講話,講到最後,我說,大家放心,文化遺産保護的事情我還要做,如果老天想讓我多做事的話,就多給我一點時間。

我現在不知道自己手裡還有多少時光可以使用,但是我一定要找那些必要的、重要的事情來做。是以今天,我把創作過程中各方面的關懷,包括讀者的支援,都視為對我的愛護,對我的鼓勵。

我隻有好好地多做一點事兒,為我們的民族,為我們的文化;好好地多寫幾本書,為了讀者,來回報大家。

謝謝!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