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和幸福下去,是個美麗的錯誤?

約翰 戈特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是“情緒訓練”方面的著名專家。他認為家長大緻可分為兩種:情緒抹殺型、情緒管理訓練型。

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覺自身和孩子内心的情緒,并把負面情緒視為禁忌,一廂情願地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和幸福下去;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則會包容孩子的情緒,認為情緒不存在好壞之分,當孩子表達情緒時,能夠給予足夠的耐心。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充分地接納和了解,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長,并最終走向成功的人生。

美國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和幸福下去,是個美麗的錯誤?

(圖源 | pexels.)

01.

你是情緒抹殺型家長,

還是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帶孩子去看牙醫,接受齲齒治療,孩子卻吓得不肯配合,對家長牙醫拳打腳踢。

“我讨厭看醫生!我要回家!我怕疼!”

孩子在醫院裡大聲吵嚷,讓家長感到很難堪。再瞧瞧其他孩子,安安靜靜地排隊等候。一股無名火油然而生。情急之下,四種不同類型的家長會産生不同的反應:

縮小轉換型家長:想盡辦法哄孩子接受治療,用獎勵“誘惑”孩子

如果你不哭不鬧,像個男子漢一樣,讓大夫好好檢查一下,爸爸答應給你買個遊戲機,好不好?

面對哭鬧不止的孩子,家長急于讓他配合治療,于是用獎勵來“誘惑”孩子,這種類型的父母就屬于把“縮小轉換型父母”,縮小和忽視了孩子内心害怕的情緒,迫不及待将重點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對于縮小轉換型家長來說,孩子的情緒沒那麼重要,他們對于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例如,當孩子疼愛無比的小狗不幸死去,孩子忍不住傷心大哭時,這類家長往往會漠視孩子的情緒,冷漠地說:“這點小事都哭,至于嗎?”。

縮小轉換型家長認為喜悅、快樂等情緒是好情緒;相反,生氣、憤怒、悲傷等情緒就是不該有的壞情緒,于是極力逃避。

在這種類型父母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在感受和調節情緒方面會表現得比較遲鈍。

由于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情緒,孩子不但會産生不被他人重視的感覺,而且由于沒有正确引導,孩子對于自己正在經曆的情緒,也無法分辨對錯,于是陷入彷徨和困惑中,一點點失去自信。

一旦不能正視自己的情緒,自然也就無法知曉如何調節自我情緒了。身邊不乏因為失戀而用暴食或瘋狂購物等方式來發洩的人,這些人大多都是在縮小轉換型父母膝下成長的。由于無法正視自己的情緒,是以試圖用更快捷且簡單的方式來轉換心情,要麼幹脆逃避問題。

壓抑型家長:故意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嚴厲訓斥

哭什麼哭,趕緊給我把眼淚擦幹淨了!男子漢怕看牙醫,那怎麼行?趕緊給我安靜點。

壓抑型家長同樣是不重視孩子的情緒,把悲傷、生氣等情緒看作是壞情緒,甚至極力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看作是錯誤,每當孩子有情緒流露時,就會加以訓斥,甚至是懲罰。

壓抑型父母認為負面情緒是陰暗的,一旦允許孩子産生這樣的情緒,就可能會帶壞孩子的性格。出于這種擔憂,他們會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全方位的嚴厲管束。

當孩子哭或生氣時,壓抑型父母會偏執地認為,這都是因為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表現出的行為,而不是想着先弄清孩子哭的原因,常常是單刀直入地一句:“不許哭!”有時甚至會大打出手。

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孩子,自尊感非常低。女孩通常會表現出意志消沉,帶有憂郁傾向,且情緒調節能力不足;男孩則具有沖動或攻擊性行為傾向,生氣時會本能地用拳頭解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僅因為表露了情緒就受到斥責或打罵,是以也隻能用同樣暴力的行為來表露情緒。

據研究表明,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男孩,會更早學會吸煙、喝酒,也會比較早熟,較早地萌發性意識,參與青少年犯罪的機率也較高。

放任型家長: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憐的樣子,恨不得齲齒長在自己的嘴裡

要是你實在不想讓醫生檢查,那咱就回家吧!反正這是乳牙,到時候都會掉的,再長新牙。

不同于縮小轉換型家長和壓抑型家長,放任型家長倒是能認可孩子的情緒,也不會刻意将情緒劃分好壞,對于孩子身上的所有情緒都可以接受和包容。

乍一看,這種類型的父母應該是理想型的好父母。然而,放任型家長頂多止于認可和接受孩子情緒這一步而已。對于孩子的行為,放任型家長并不能給孩子較好的建議,不會為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确的界限。

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個人情緒得到了盡情地宣洩,是以生長在放任型家庭的孩子,理論上應該能很好地調節情緒。然而,情緒調節隻有在意識到行為的界限時,才會變為可能。

如果随心所欲地做出任何行為,家長都視為無所謂,放任孩子,孩子便會認識不到行為的界限,變得凡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以自我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為才是合理可行的。

由于這些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會被父母接受和包容,是以往往會陷入自我崇拜,凡事隻考慮自己的情緒,無法體諒他人,是以在朋友圈子裡也會顯得相當不和諧,甚至遭到排擠。

并且,因為和同齡人相比,其心理不夠成熟,感覺自己不如别人,是以會自卑許多。一直以來隻習慣于無節制地宣洩情緒,卻沒有表達和處理情緒的機會,是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相當欠缺。

很顯然,以上3種家長都屬于“情緒抹殺型”,均不可取。作為家長,不但要了解和包容孩子害怕看牙醫的情緒,更應該進一步開導孩子,好讓他在今後面臨相似沖突和痛苦時,能夠獨立摸索出解決的方法來,最終做出最佳選擇。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

爸爸小時候看牙醫也特别害怕,那時我就使勁抓住奶奶的手,心裡默數到十。而且從那以後,我每天都認真刷牙,不讓蛀蟲再侵害我的牙齒。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不僅能夠包容孩子的情緒、了解孩子,還會對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确的界限。

告訴孩子,爸爸小時候也同樣對看牙醫懷有恐懼心理,這就與孩子形成了紐帶,再進一步探讨當時是如何克服這種恐懼的,并詢問孩子的想法,最後對今後如何積極護齒給出建設性意見。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不會把情緒泾渭分明地歸類為好和壞。他們重視孩子的喜悅、愛和快樂;同時他們也認為,悲傷、恐懼和憤怒理所當然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情緒。

就好比,不可能每天都是陽光明媚的豔陽天一樣,有時刮起一陣風、下一場暴雨、霧霭彌漫或飄下鵝毛大雪,這樣才是真正的四季,哪樣都不能少。

關鍵是,在包容了孩子的所有情緒後,務必要給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确的行為界限:你可能很不喜歡看牙醫,但并不能因為這樣,就對牙醫拳打腳踢;而且,對待齲齒,是不能逃避和拒絕治療的,如果放任不理,隻會讓牙齒更惡化。

為孩子劃定行為界限,有兩個簡單的原則:首先,不做對他人有害的行為;其次,不做對自己有害的行為。

沖着牙醫拳打腳踢,這是對他人有害的行為;放任自己的齲齒惡化下去,就屬于對自己有害的行為。在不超出以上兩個界限的範圍内,給孩子最大限度的選擇性。

爸爸溫和卻堅決的态度在給孩子吃定心丸的同時,也能刺激孩子尋找更積極有效的方法:“我會在心裡數到十”、“以後我會少吃糖、一定要認真刷牙”等非常不錯的點子。

在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教育下成長的孩子,明白無論是何種情緒都是正常的,是自然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會因為家長肯傾聽自己的心聲,并且接納和了解自己而感到強有力的支援,于是信心倍增,進而,也會對家長産生信賴感和紐帶感。

當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充分地接納和了解時,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長,并最終走向成功的人生。

美國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和幸福下去,是個美麗的錯誤?

02.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會怎樣對待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

有時候,同樣的情形下家長說了同樣的話,有些孩子會顯得大受傷害,而有些孩子則無動于衷,眼睛都不眨一下。這是因為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

20世紀50年代,美國最早從事兒童氣質研究的切斯博士和托馬斯博士将所有孩子大緻分為3種氣質:容易型、困難型、遲緩型(即大器晚成型)。

有些孩子身上某一種氣質非常突出,但也有不少孩子兼具幾種氣質。氣質是不會輕易改變的,是以家長需要先認可孩子的氣質,再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

1.容易型孩子: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也就決定了他們将來有什麼樣的結果

容易型孩子從嬰兒時期就很乖,能吃,能睡,也愛笑,長大了也不會惹是生非,讓父母很省心。這類孩子約占40%。

由于容易型孩子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是以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也就決定了他們将來有什麼樣的結果。孩子的情緒基本上屬于穩定型,如果是在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的培養下,那麼他們的成長道路應該是一帆風順的。

容易型孩子通常不輕易心懷抱怨,而是習慣性地承受和忍耐着,是以對這種氣質的孩子,家長應給予更細緻的關懷。有時家長粗心大意,以為孩子挺正常的,但此時孩子的内心可能正經曆着莫大的痛苦。

是以,如果您的孩子剛好屬于容易型氣質,家長就應該特别留意,即使孩子沒有表露出特别的情緒,作為父母也應該經常主動問及孩子的情緒,通過這種方式積極疏導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打開心扉。

2.困難型孩子:唱反調,但有望改寫家族未來的命運

困難型嬰兒和容易型嬰兒截然相反,典型特點是聽不進父母的話,經常唱反調,你讓他向東,他就會像頭倔強的馬駒一樣非得向西。

困難型孩子不喜歡被條條框框所束縛,他們拒絕自己被馴服,更樂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來挑戰新鮮事物。

盡管這種局面看起來非常令人頭疼,但人類學家認為:全世界至少約有10%的孩子屬于困難型氣質,可不要小觑這10%,世界之是以不斷變化到今天的嶄新面貌,正是因為困難型孩子在發揮力量。

比如,如果父母自身存在嚴重缺陷,而他們的孩子屬于困難型氣質,是以不會對父母言聽計從,更願意靠自己去挑戰新事物,因而避免了承襲上一輩的弊端,進而有望改寫家族未來的命運。

想要養育好困難型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困難型孩子身上特有的氣質,放在當今這個風雲多變的時代,将會浮現為難得的優點。是以,家長千萬不要刻意壓抑孩子的天性,而要用肯定和欣賞的态度,積極地開發他們的特性。

由于這種類型的孩子吃軟不吃硬,你越想壓制,孩子就會更走向偏激。是以,家長要對這類孩子給予适度地安撫和了解,凡事多讓他們自己判斷孰是孰非。

3.遲緩型孩子:能夠在喜歡的領域堅持不懈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

約占15%的孩子天生屬于慢半拍型,無論說話或做事,都傾向于遲緩型。在凡事都講究快捷的現代社會,這種性子恐怕很難适應。

南韓體壇名将樸泰桓,小時候剛開始遊泳訓練時,表現的并不突出。别的孩子聰明伶俐,一學就會,而樸泰桓卻膽小退縮,讓媽媽既着急又難過。

但是,當樸泰桓适應了遊泳訓練後,就表現出難得的穩定,他不像别人那樣喜新厭舊,半途而廢,而是始終如一地表現出對遊泳的熱忱,并堅持不懈,直至成為聞名世界遊泳名将。

正如樸泰桓的例子,遲緩型的孩子并不是打一開始就會喜歡新鮮事物,他們适應新事物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但一旦完全适應後,就會一直踏踏實實地持續下去,表現出非同一般的努力與執着。

縱觀很多成功人士,大多不是頭腦多聰明或才能多麼出衆的人。能夠在喜歡的領域堅持不懈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作為家長,應該了解遲緩型孩子的特性,努力做到取長補短,幫助孩子走向成功。

家長經常忍不住抱怨:“我真是受不了,就你這樣得什麼時候才能寫完作業啊?趕緊麻利點!”。孩子不笨不傻,聽到父母的數落當然會黯然神傷。其實這種慢性子,孩子自己也無法控制,父母是以而責備孩子,孩子隻能更委屈,并深深地受到傷害。

其實,遲緩型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能夠用坦然的心态來對待他們這種無法改變的特性。

即使了解并接納了孩子的情緒,效果也不會立竿見影,尤其是長期在壓抑型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由于家長對孩子的情緒長期以來的不重視,以至于家長改變過去“冷漠”的态度,搖身一變為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時,孩子會沒法立刻接受并适應,覺得家長的這種改變很陌生的,很别扭。

而家長由于沒有得到孩子立竿見影的回應,容易一下子失去信心,很失望,這時很可能如同洩洪一樣,一下子崩潰,于是不再對孩子抱有任何奢望,完全放手,淪為放任型父母。

與此同時,一向對父母的幹涉表示強烈反感的孩子,一旦父母真正放手不管,又會表現得不太情願。當他們成年後,大部分人會對父母心生抱怨,責怪家長未對自己管教到底:“那時我年紀小,是非觀念模糊,父母哪怕打罵,也應該及時糾正,阻止我誤入歧途啊!”

是的,無論任何情況,家長都不應該松開牽住孩子的手。當嘗試與孩子進行情緒共享時,應該不懈地堅持和努力,科學研究表明,一種習慣的形成,平均需要21天時間。而讓某種行為成為一種潛意識行為,就需要63~100天。

也就是說,隻要努力堅持兩三個月,便會習慣成自然。是以,即使你第一次嘗試情緒管理訓練時生硬、别扭或不習慣,也大可不必灰心喪氣,應該不懈地堅持下去。不知不覺中,你就會發現自己成了相當不錯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而孩子也有了可喜的變化。

注:作者 | John Gottman;本文節選自沈陽出版社2011年版《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資訊僅供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美國心理學家:為什麼渴望孩子能永遠開朗和幸福下去,是個美麗的錯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