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料來看,中國品牌确實乘着新能源這個東風越飛越高。
根據乘聯會的最新資料,2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41.9%,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17.4%,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3.5%。
新能源市場在中國也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甚至新能源市場的火熱,已經改變了自主品牌的格局。

新能源汽車批發量突破萬輛的企業有5家,分别為比亞迪87473輛、特斯拉中國56515輛、上汽通用五菱26046輛、吉利汽車14285輛、奇瑞汽車10271輛。
比亞迪以非常大的優勢強勢登頂。如果從總銷量來看,比亞迪甚至在2月份所有車企總銷量排名中,能夠以8.9萬輛排到第二名,低于一汽-大衆高于上汽大衆,成為中國車企銷量排名中的領頭羊。
這對于中國汽車市場來說,确實是一個非常有示範意義的信号。比亞迪ALL IN新能源的姿态,随着消費者觀點被新能源馴化,逐漸展現出其恐怖的力量來。
根據之前公布的資料,造車新勢力蔚小理三家2月份的傳遞量都在8000台以上。這些創立品牌僅僅四五年的造車新勢力,已經能夠嶄露頭角,在車市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相比之下,已經叱咤中國車市幾十年的合資品牌确實在新能源這個命題上集體熄火了。
目前在新能源領域合資品牌,隻有南北大衆能夠稍微有一些抵抗之力。南北大衆的新能源車批發量為11916輛,占據主流合資58%的份額。其他合資品牌的新能源銷量資料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對于現在的新能源市場來說,合資品牌的反應速度相對比較慢。大部分合資品牌車企的新能源主力産品還都是油改電平台,或者插電混動産品。從意識形态上來看,合資品牌還是沒有走出燃油車的影子。尤其是在純電市場上,合資品牌缺乏好的,優秀的産品。
反觀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可以說是百花齊放。高端化的理想和蔚來,主打的是進階感和順滑的車機智能互動。
是以其實自主品牌的崛起是有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對國人智能互動喜好的了解。在智能互動這個環節上,合資品牌着實落後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