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孩子體驗到“有錢真好、花錢真爽”,是财商啟蒙的第一步

我們這一代人,是基本沒有什麼财商啟蒙的。我們的父母,大部分出生在饑荒的年代,小時候經曆貧窮,工作後趕上改革開放,由此過上了溫飽無憂的生活。

很多人對待錢,就是省省省,更别提什麼财商啟蒙了。是以,我們這代人對待“财商”,多多少少是有些狹隘的。

财商啟蒙,不能片面的關注教孩子賺錢、攢錢,也不隻是教孩子認識什麼是錢,錢能用來幹什麼。财商啟蒙的核心,是讓孩子正确看待“錢”這種資源,并能合理利用,把它作為實作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

讓孩子體驗到“有錢真好、花錢真爽”,是财商啟蒙的第一步

那麼,怎麼進行财商啟蒙呢?

第一步當然是去體驗呀——體驗到花錢的快樂,體驗到有錢真好,體驗到我好想有錢。

而這種體驗,根本不用等到孩子5歲、6歲,甚至從1歲就能開始。

0-2歲

體驗購物的過程

了解買賣過程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是不會見錢眼開的,鈔票這種東西,對他們來說沒有半點吸引力。

我清楚的記得,我家弟弟兩歲那年的春節,從我手裡接過壓歲錢時表現出來的憤怒和委屈:寶寶要的是錢嗎?寶寶要的是餅餅啊!——他不了解錢有什麼用,也不知道去超市買他喜歡的餅餅要花錢。

也數不清有多少次,他沖進超市拿起一個東西,當場就要拆了吃,我一說付完錢,他就立馬原地上演一出無法融入人類社會的撕心裂肺的哭戲……

讓孩子體驗到“有錢真好、花錢真爽”,是财商啟蒙的第一步

媽媽說要付了錢才能吃果泥,

于是就開始賴地撒潑的弟弟

這讓我猛然意識到,我對弟弟的陪伴真的太少了,少到就連帶他逛超市買東西這件事都做得遠遠不夠,以至于他到21個月高齡,還不知道買東西是要付錢的!

相比之下,哥哥小時候的購物體驗就豐富的多,每天幼稚園放學回家的路上都順路去超市轉一圈,采購第二天的食材。

小小的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推着超市門口的兒童購物,車輕車熟路的去熟悉的貨架上搬運自己喜歡食物。

然後推着小車去收銀台,踮着腳把購物車裡的東西,艱難的舉過頭頂,放在傳送帶上,再把小車推到收銀台外側。一邊等媽媽付款,一邊把收銀員掃過的商品放進自帶購物袋。這一套動作完成以後,才會吵着要把剛買的面包拿出來吃。

讓孩子體驗到“有錢真好、花錢真爽”,是财商啟蒙的第一步

17個月大的哥哥推着兒童購物車去結賬的路上

購物付錢,天經地義,我從來沒有像教導弟弟那樣,辛苦地給哥哥灌輸“買東西是要付錢的”這條金科玉律,但他已經在一次次的購物體驗中自然而然的get了這個道理,也體驗到了結賬、收銀、買、賣的所有過程。

錢能換成自己需要的東西,能換成面包、棒棒糖、玩具,讓孩子體會到這個,是财商啟蒙的第一步。

玩具/繪本推薦

除了帶孩子體驗真實的購物,有一些過家家的玩具,挺适合在家跟孩子一起體驗“購物過程”。

像這種冰淇淋攤,挺有意思,過家家的過程中,基本就能體驗用錢換零食的整個過程。年齡小的娃,不用在意金錢的面額——

讓孩子體驗到“有錢真好、花錢真爽”,是财商啟蒙的第一步

還有一種收銀台玩具,章魚媽買過一個,幾十塊錢,孩子玩起來很喜歡,有一些還帶導購聲音,會提醒你刷卡、找零,全真模拟超市購物場景——

讓孩子體驗到“有錢真好、花錢真爽”,是财商啟蒙的第一步

最後,推薦一套财商繪本《大腳怪和金蛋蛋》,這是一套低齡寶寶也能讀懂的财商啟蒙繪本,章魚媽推薦的,孩子特别喜歡。

讓孩子體驗到“有錢真好、花錢真爽”,是财商啟蒙的第一步

來自沒有“錢”的地方的大腳怪,和年齡很小的金蛋蛋,因為不了解等價交換、商品流通的常識,鬧出了很多笑話,也看到了别人在消費中的各種問題。比如在超市購物的時候,猴子亂抛商品,袋鼠把沒付錢的商品放進自己的育兒袋裡......

每個故事都很輕松幽默,讓孩子輕松get一些财商的觀念。

3-5歲

區分想要和需要

體驗欲望的取舍

了解賺錢、攢錢

1、厘清想要和需要

有一說一,讓小朋友自主購物,絕不是一件輕松的事——要不是購物車放不下,他們可能會把整個超市搬空。在娃三歲以前,我們在超市最常出現的對話常常是這樣的:

娃:“媽媽我要買這個小車車!”

我:“這種車車家裡有了,不用再買了”

娃:“可是我想要!”

我:“你看,這個跟家裡那個沒什麼差別,而且還貴……”

娃:“可我還是想要……”

我:“那你給我一個買它的理由”

娃:“因為我想要!”

媽媽卒。

你要跟他講道理,他跟你扯他想要。娃也很困惑——想要難道還不夠嗎?想要的都不買,難道要買不想要的嗎?大人的世界真奇怪!

作為大人,我很抱歉,可情況也的确就是這麼個情況:很多東西不是你想要,想要就能要,我們需要處理自己的欲望。

讓孩子體驗到“有錢真好、花錢真爽”,是财商啟蒙的第一步

那麼,怎麼跟三歲小孩解釋“需要”和“想要”的差別呢?

當然從日常生活中,就要引發孩子去思考——人活着離不開哪些東西?我們每天必須要有哪些東西?

比如我們每天要吃飯,不然就會餓死,是以每當家裡沒米了我們就要去買米,這是“需要”;但是除了吃飯,你也會饞零食,零食好吃但不健康、不能用來替代主食,這是“想要”。

“需要”的是為了活下去必備的東西,“想要”的是得到了,可以讓人很開心,但是沒有它也不會影響生存的東西。童學館之前專門推文詳細解釋過這個概念,還提供了一些電子版的課件美國教孩子從小區分Needs&Wants,給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課!

讓孩子體驗到“有錢真好、花錢真爽”,是财商啟蒙的第一步

可話說到這兒,孩子還是不能了解為什麼買了面包,就不能買玩具?我想全要,為啥不行呢?

當然全要,最爽!這個時候,要考慮的是,你有沒有足夠的錢?以及,你确定是真的想要嗎?當預算有限的時候,隻能先買最需要的東西,而其他想要東西,等有足夠錢了再慢慢考慮。

什麼時候能有足夠的錢呢?這時候,就可以嘗試讓孩子去了解“攢錢”和“掙錢“了。

讓孩子體驗到“有錢真好、花錢真爽”,是财商啟蒙的第一步

2、體驗自己賺錢和攢錢

預算有限的情緒下,想要的欲望沒辦法滿足。這個預算,如何确定呢?

聰明的爸媽都說把預算的壓力轉移到他們自己身上。爸媽隻負責提供你的生活必需品,除此之外的一切“想要”,你都得想辦法自己賺。

在孩子六歲之前,我們家還沒有正式給孩子零花錢,但他們可以通過出售自己不要的玩具,獲得商業收入,以及好好學習攢積分換購商品。

後者是個典型的“外部激勵”,雖然有人诟病這種激勵方式可能會碾壓“内驅力”,讓孩子覺得學習隻是為了獎勵,但其實很多時候,面對一項枯燥的任務,比如反複練習同一首曲子時,完全可以通過适當的外部激勵,來幫助入門以及促進習慣的養成。

我們家大哥四歲半開始學認字時,曾經有過一段非常痛苦的過程,覺得認字太難了,寶寶怎麼都記不住。

幾番較量下來,我還是沒能激發他對認字這件事的熱情,最後我決定引入積分激勵體系:每天完成認字目标可以得一顆小星星,當且僅當攢夠十顆星星就可以換一個冰淇淋(或等價物)。這樣一來,相當于給他開了一扇能吃上冰淇淋的小門,但同時又保持了節制。

最重要的是,這種外部激勵的确幫助他跨越了最難的入門階段,當他掌握了一定的識字量,開始在閱讀中找到成就感以後,我們取消了這種換購機制,也完全沒有影響他對認字這件事的興趣,甚至比以前更加主動。

讓孩子體驗到“有錢真好、花錢真爽”,是财商啟蒙的第一步

四歲半的哥哥和他第一次獲得的小星星合影留念

再大一些開始學習鋼琴時,也有過好長一段時間的痛苦磨合期,我們又再次引入了攢積分換禮物的激勵機制。

這時候的大哥就已經成熟多了,在用每周積分換購了幾次價值5歐以内的小禮物後,他主動提出:“這周積分我不換禮物了,把積分都攢起來,過幾個禮拜,我不就能換個大一點的禮物了嗎?”

攢錢的技能算是妥妥拿捏了!

3~5歲的孩子,還可以通過繪本、桌遊等,來了解錢是什麼,購物、交易的過程,如何賺錢等等。這裡我推薦幾個:

1、繪本《小兔子學花錢》,适合3歲+小朋友

讓孩子體驗到“有錢真好、花錢真爽”,是财商啟蒙的第一步

這是一套暢銷海外的财商啟蒙教育繪本,以小兔子為主人公,通過4個貼近生活的故事,教孩子認識金錢,了解金錢的價值,探索收入、支出、儲蓄、投資等理念,畫風也很簡單可愛。

2、桌遊《Frank的魚鋪》

讓孩子體驗到“有錢真好、花錢真爽”,是财商啟蒙的第一步

一款設計很巧妙的益智桌遊,更是非常創意地将釣魚遊戲和買魚、賣魚的财商啟蒙假裝遊戲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讓1—10歲的孩子都能從中找到樂趣,并得到不同的能力鍛煉。

3、桌遊《超級農場主》,适合5歲+

讓孩子體驗到“有錢真好、花錢真爽”,是财商啟蒙的第一步

這是一款一款農業社會的财富桌遊,主題和插畫設計有趣,規則也相對簡單,很适合小朋友玩。

小朋友要思考,怎樣擴大自己的農場來賺更多的錢——要想辦法繁殖動物,并在适當的時候把它們賣了換回更多種類的動物。同時,還要投資購買牧羊犬來防範風險。

對于投資思路(規模、效益等),以及風險意識,都是一種啟蒙。

好了,篇幅所限,學齡前關于花錢體驗的分享,就先告一段落。後續,我也會更詳細地分享一些财商啟蒙的經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