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世界自閉症關注日
主題口号是什麼
你知道嗎?
聚焦孤獨症(自閉症)服務:
建構社會保障機制
促進服務機構高品質發展
在中國精神殘障人士及親友協會的官網上,對口号做出了解讀,其中提到:
“目前,孤獨症(自閉症)服務領域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是服務機構布局不合理,服務機構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偏遠、農村、西部地區的服務機構數量少,服務供給不足。”
今天,小池媽的故事隻是無數家長們帶着孩子異地幹預的一個片段,我們展現這些不簡單的日與夜,期望全社會關注和改善這些家庭的境況。
小池和媽媽的家,距離深圳1000公裡。
三歲時,小池被醫生确診為典型自閉症。
小池爸媽經曆了所有心路曆程:崩潰、不能接受—絕望、焦慮、掙紮—搜集資料、互相鼓勵—下定決心開始幹預。
最終,他們選擇讓媽媽和奶奶帶着小池離開三線老家,去往深圳找機構幹預,爸爸留在家裡工作賺錢。
01
原本隻想待半年
結果一眨眼4年就過去了
交學費、租房子,一切塵埃落定後小池媽和爸爸遠端盤算了費用,決定以半年為期限,等孩子有進步,家裡也懂怎麼幹預後就回去。
“深圳真的太貴了,這樣的房子在我們老家一個月隻要幾百塊,深圳要三倍價格。”
小池媽在機構附近的城中村找了個兩室一廳,廚房的窗戶推開,對面鄰居炒菜的油煙就會清晰地飄過來。
深圳有很多這樣的城中村 圖源/網絡
和她一起住在城中村裡的,還有其他跟她一樣“同命相連”的家長。
甯夏、青海、西北、江西、湖北、湖南……最遠的來自内蒙,占了機構快一半的人數,且大多都是小池媽這樣,媽媽加上外婆或者奶奶一起帶孩子的組合,爸爸在外賺錢保障她們的生活。
第一個月,一切隻能用雞飛狗跳來形容,小池媽每天晚上都打電話給小池爸哭,有時候索性跟着孩子一起哭。
她覺得特别委屈,從小到大衣食無憂,還算順利地完成了上學、找工作、找老公、買房、買車的規劃,老家的房一百三十平,推開窗就是茂密的樹,周末做完衛生,陽光灑進客廳的時候,她看到日子正在光影搖曳中徐徐展開,然而這一切全都在孩子被确診後戛然而止,現實把她拉回了狹小逼仄的深圳城中村。
有一些家長已經在這裡待了3年甚至5年,每當小池媽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她們總是會用過來人的口吻安慰她,孩子的幹預時間就這麼幾年,熬住,隻要有進步,一切都值得。
隻不過小池媽從沒想過,自己這一熬,便是4年。
02
換了一個地方
換了一個圈子
和另外一群人生活
半年合約到期,正是小池狀态越來越好的時候,她決定趁勝追擊,又續了半年,就這樣半年又半年,小池媽便從新家長混成了“老油條”。
期間,随着機構的搬遷,她也跟着其他家長一起搬過家,媽媽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默契——家具能不買就不買,裝修能不搞就不搞,不僅省錢,将來離開的時候,随時打包就可以走。
另一個默契是,她們都沒有跟老家的親友鄰居們提帶着孩子離開的具體原因,都用一些含糊的說法混過去,而她們過去的交友圈,也逐漸不再聯系。
“我不想跟他們談孩子,他們永遠不會了解我的感受,何必呢,”
小池媽說自己現在的人際交往都是自閉圈的老師和家長。
“其實地球一樣在轉,日子總要過,我們隻是換了一個地方,換了一個圈子,和另外一群人生活。”
圖源/網絡
孩子在機構裡幹預的時候,他們就在一旁聊天,分享淘寶購物車、吐槽家庭瑣事。周末偶爾會約着帶上孩子去歡樂谷、華僑城、大梅沙,去楊梅坑騎單車,互相看孩子。
全媽來自東莞,住在小池媽隔壁。
在全媽眼裡,他們這群家長長期不工作、不外出社交、除了幹預不關心其他事項,已經跟普通社會脫節。
03
異地幹預
這個選擇是對的嗎?
每逢節假日,全媽就會帶着孩子馬上回家。她說,因為不能陪在孩子身邊,全爸越來越不知道如何跟兒子相處。
而灰媽的父親,沒能見到挂念的外孫便過世了……
這些身邊人鮮活的案例,都越來越讓小池媽動搖——原本是為了孩子出發,但最後家庭離散,又真的對孩子好嗎?
小池7歲了,能力比四年前進步不少。前幾天,機構給小池留了作業,讓記錄放假期間最開心的事。
他寫道:在放假期間,爸爸來看我了,還帶了好多好吃的東西給我吃,我很開心,很高興,爸爸快來以前,我很期待,都睡不着覺……
小池媽把作文拍下來,發給了小池爸。他們彼此都覺得,這樣分居的日子,應該要結束了。
樹葉黃了又綠,一批批的外地家長來了又去,時間不等。孩子們的進步有快、有慢,還有一部分家長覺得孩子根本就進步甚微,對機構也是褒貶不一。但對這種奔波,沒有多少人說後悔。
小池媽說,時間倒流,她還是會帶着小池踏上異地幹預的路。
“因為生活,沒有給我更好的選擇。”
帶着孩子背井離鄉異地幹預,這樣的模式是否可取?
中國第一家自閉症服務機構星星雨創始人田惠萍,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都提出了他們的觀點,去二條看看他們說了什麼,投票留下你的觀點。
作者|大八 主編|秦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