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你為什麼總是偏心弟弟:多孩家庭,如何平衡孩子的關系?

先看一個案例:

兩個孩子,一個有三塊錢,一個有一塊錢,父母手裡有四塊錢。

父母想着要公平,于是給了第一個孩子一塊,第二個孩子三塊。

雖然最後兩個孩子一樣多了。

但是在孩子看來,公平應該是每個孩子得到兩塊。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有的說,她贊成每個孩子給兩塊的做法。因為她作為在多子女家庭出生的孩子,曾經父母就是覺得她手裡已經有三塊了,于是隻給她一塊,她自感長期以來受到了不公平對待。

有的說,如果家長總是在形式上做到絕對公平,那麼對最弱勢的那個孩子不公平。她更贊成“劫富濟貧”:第一個孩子給一塊,第二個孩子給三塊,最後兩個孩子一樣多,都是四塊。

有的說,沒必要在形式上做到絕對公平,如果家長給的東西,某個孩子不需要呢,還非得給嗎,還是得看孩子是否需要啊。

有的說,如果從每個孩子出生起,父母就給予了每個孩子充足的愛,那麼這些孩子,真的會介意形式上的公平嗎?

媽媽你為什麼總是偏心弟弟:多孩家庭,如何平衡孩子的關系?

父母應該先擺出公平的姿态

在我看來,如果涉及到父母對于孩子的資源配置設定,父母至少要先擺出一個“我願意給所有孩子平均配置設定”的姿态出來。

我覺得這個姿态很重要,先擺明這個姿态,後面的按需配置設定才能被人接受。

姿态做出來之後,如果有的孩子說:其實我不介意這個事情,我不需要那麼多。

“那麼ok,要不要是你的事,給不給是我的事。你可以不要,這是你的慷慨你的大度你的風骨。但是我可以保證,隻要你想要,我就會給,而且給你留的額度,不會比給别人留的額度少。”

“你如果确定不要呢,那你是不是想要别的東西呢?我可以給你換成同等價值的别的東西啊。”

“你如果還是不要呢,那你介不介意給其他姐妹兄弟呢?也許有人需要你的這一份。當然這事取決于你,你是願意贈送、出借、置換,還是不願意,都行。你倆可以先自己商量,假如你倆需要我的建議,我也樂意給你們建議。”

“你如果長期不介意這事,ok那我知道了,你的那份我就都分給其他孩子了,謝謝你的美德。同時你有随時中止的權利,假設未來某一天,我要進行配置設定的某個資源,你突然感興趣了,那你一定要跟我說啊。你如果不說,我就還是按照慣例直接分給其他孩子了。你如果跟我說,我一定會給你留一份的。”

媽媽你為什麼總是偏心弟弟:多孩家庭,如何平衡孩子的關系?

公平的姿态能讓每個孩子内心相信父母的愛

在我的觀念裡,我覺得上面這樣的處理是很好的。不管孩子是否需要,我都覺得,家長需要提前擺明一個“我願意給所有孩子平均配置設定”的姿态來,這個姿态很重要。

這個姿态能讓每個孩子确信,父母愛我們每個人一樣多,父母并沒有少愛我們一些。

這個姿态擺明之後,後面再根據情況進行按需配置設定,就好說了。

的确,我也相信,當一個孩子确信自己被父母充分地愛着之後,ta是可以不那麼計較形式公平的,不那麼計較父母是否每次都做到了平均配置設定的。如此,父母也得以按需配置設定,資源也得以最優配置,不同孩子的需求都得到了最優解的滿足。

媽媽你為什麼總是偏心弟弟:多孩家庭,如何平衡孩子的關系?

但是如果父母從一開始,就從未擺出過那個姿态;如果父母從一開始,就覺得“我一定要按需配置設定,某個孩子就是需要更多,我要給ta更多,某個孩子就是不需要那麼多,我不用給ta那麼多”。那麼經常得到更少的那個孩子,如何确信父母沒有偏心,如何确信父母給自己的愛不比給别人的少呢?

“就算我物質上不需要,我心理上也需要啊(受到公平對待也是一種需要)。否則我會懷疑父母偏心,懷疑他們更愛别的孩子。畢竟父母從未讓我相信,他們愛我和愛别的孩子一樣多。”

“隻有當我确信自己被父母充分愛着,我才會從物質到心理都不需要這種形式上的公平了,我說不定真的會主動放棄,讓父母把有限的資源留給更需要的孩子。”

“但,除非我自願,不然不可以。因為拿到公平的資源配置設定,是我的權利。如果我從未告訴父母,我自願放棄這種權利,父母又憑什麼在不詢問我的情況下,自作主張剝奪了我的這個權利?”

媽媽你為什麼總是偏心弟弟:多孩家庭,如何平衡孩子的關系?

寫到最後:

有的讀者說,也不用每次配置設定都做到公平吧,這次給A多,下次給B多,下次給C多,幾個孩子輪着來,不也挺好的嗎?

我覺得也沒錯,這種處理方式,其實也是形式公平的一個變形,這是在一個周期内的形式公平。

周期内的形式公平存在一個風險。如果孩子年齡小,目光短淺,ta其實是看不到、也算不出來,在這個周期内,ta得到的并不比别人少。小孩子隻能看到即時的、當下的、單次的、得到的比别人少,ta會立刻感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對待。

如果是大孩子,ta已經能夠了解了,則問題不大。

周期内的形式公平是可以的。太長時間的形式不公平我覺得是不可以的。除非得到最少的那個孩子确信自己被父母充分愛着,确信父母給自己的愛不比給别人的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