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放學你先别催孩子寫作業,抽25分鐘做這件事,專治拖拉磨蹭,立竿見影!

文 | 二旭媽媽

每次跟身邊的父母聊天,大家最常吐槽的事情就是孩子太磨蹭。

作業總是搞到睡覺之前最後一分鐘才完成,練琴時間經常是得大吵一架才能收尾。

我家 2 個孩子之前也經常遇到這種問題,嘗試了不少方法,現在摸索出了一個不錯的方法。

不用花錢,而且家裡有鬧鐘或計時器就能操作。

不管是節假日的作業、放學後的作業、晚上的練琴還是咱們父母日常工作,都能用上。

這個方法可能有些媽媽也聽過,叫做番茄工作法。

我能有足夠的不被打擾時間,孩子們也獲得了不錯的自理自律自我管理能力,感覺真的很不錯。

放學你先别催孩子寫作業,抽25分鐘做這件事,專治拖拉磨蹭,立竿見影!

神奇的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意大利學者弗朗西斯科·西裡洛發明的。

弗朗西斯科·西裡洛讀大一時,陷入了渾渾噩噩,效率低下又迷茫的狀态。

一次考試逼進時,他特别想提起精神和鬥志複習,可腦子裡總有各種亂七八糟的想法:

我要通過考試、我還有三本書要讀、考試前的時間所剩無幾了、我集中不了精神、我該怎麼辦……這些幹擾,讓時間都白白地流逝了。

後來,弗朗西斯科·西裡洛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你能不能真的學習一下?就 10 分鐘?

他随即拿起廚房一個番茄形的計時器做見證,埋下頭去學習。

當計時器響起時,弗朗西斯科·西裡洛發現:這 10 分鐘,讓他找回了鎮靜和控制器,并且他真的學進去了。

意識到這種方法很有效,弗朗西斯科·西裡洛開始用計時器輔助學習,那次,他順利通過了考試。

放學你先别催孩子寫作業,抽25分鐘做這件事,專治拖拉磨蹭,立竿見影!

後來,弗朗西斯科·西裡洛又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為什麼這種方法有效?一個番茄時間多長合适?兩個番茄時間之間休息多長時間最好?

他把這種計時學習的方法,命名為「番茄工作法」。最終,他研究的結果也成了後來人們廣泛使用的番茄工作法。

很多人通過番茄工作法,打敗了幹擾,工作學習都變得高效起來。

番茄工作法為什麼有效?

傳統的番茄工作法使用起來很簡單,孩子們也可以立即上手使用。

我和孩子的具體使用方法是:每天早晨,把學習(工作)任務羅列出來,按内容分成一個小任務。

有練琴、背英語、背課文、做數學練習等内容,就按練、背、寫分成三大項任務。

接下來,以 25 分鐘為一個番茄機關開始學習。一個番茄時間,隻去完成一項任務。

比如,先練琴的話,就用鬧鐘撥出 25 分鐘。這 25 分鐘内,孩子盡量不去想别的事,排除幹擾,專心練習,等待鬧鐘響起。

練琴完畢,休息 5 分鐘,孩子就可以進入下一個番茄時間了。

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再進行一個番茄時間的練琴,也可以完成背誦的内容,或做數學題。

一般一上午,孩子最多安排 4 個番茄時間,他們就能自由遊戲了。

看上去簡簡單單的計時工作法,真正用了會發現它很高效。這是因為,裡面有很多迎合大腦、讓孩子專注的心理學秘密:

1,因為知道了結束時間,是以更容易專注

孩子日常的很多學習,比如:聽讀英語、背誦、做習題、練鋼琴,都是需要累積練習,多多益善的。但這類練習,往往會讓孩子感覺無聊。

如果不規定時間,孩子就很容易開小差。

比如之前,我家孩子的鋼琴,到點就練,看時間差不多了就結束。

孩子最常見的狀态是:彈一會兒喝口水,再彈一會兒又上廁所……

我常開玩笑說:我家孩子不用催喝水,隻要讓她練琴,她會自己把水喝足。

腦科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天生就喜歡新奇,喜歡不斷轉移注意力。

番茄鐘 25 分鐘的時間設定,其實給了孩子大腦一個明确的信号——隻要堅持 25 分鐘,之後就自由了。

可以說,番茄鐘迎合了大腦轉移注意力的天性,因為知道很快就會結束,大腦就不會總想逃脫,孩子反而容易專注下來。

之前孩子漫無目的地練琴半個小時都很難,使用了番茄工作法後,她能輕松堅持 2 個番茄時間(50分鐘)的練習。

2,因為有壓力,是以效率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體驗:

如果還有 7 天才考試,那麼最後一晚熬夜背書的效率最高;

如果 3 天後才交報告,一定是最後一晚才熬夜寫 PPT——截止日期,效率才越高。

孩子們也一樣,一段學習,如果不做規劃,他們一定會前半段磨蹭,後半段臨死抱佛腳,垂頭喪氣地掙紮,效率和狀态都讓人看着難受。

這是因為,孩子們很難感覺到時間的流逝。

番茄鐘就好像是一個時間放大器,把很難感覺的時間流逝,分成了一個個的小塊。

放學你先别催孩子寫作業,抽25分鐘做這件事,專治拖拉磨蹭,立竿見影!

每個小塊,對應的是一部分任務,這些小段、小塊能有效提起孩子的重視。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訴我們:當孩子提起重視時,他想完成的動機水準就高,效率也是最高的。

這種對應的在小塊時間裡完成任務,能提醒孩子,讓他們意識清楚,注意力集中。

比如同樣背英語單詞,漫無目的地背,和給孩子定番茄鐘,隻背 25 分鐘,效率是不一樣的。

3,累積的勝任感,讓孩子持續有自驅力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自驅力、勇于嘗試、對自我把控的能力都來自勝任感。

而勝任感最重要的來源,就是孩子實實在在的做到了。

還拿練琴來舉例,老師每周會給我家孩子留 2 個曲目,每天 30~40 分鐘的彈琴時間,我女兒免不了磨洋工。

但加入番茄鐘後,她的任務感一下子就明确了。

開小差、随意走動、吃東西、喝水的念頭,都被女兒暫時按下去了。

真正堅持 25 分鐘後,女兒特别自豪,她開心地說:我堅持下來了,我做到了。

這種實實在在的「做到」,就像一個很穩定的台階,它能一級一級,撐起孩子的自信心,自驅力。

枯燥的練琴帶給孩子的沒意義感,被勝任感打敗了,孩子對練琴的興趣,也就不會被長久的練習消磨掉。

運用番茄工作法

要注意什麼?

番茄工作法,看似是一種定時學習法,它實際上是一套思維和注意力管理辦法。

隻有順應大腦的節奏、節律和天性,番茄鐘才能發揮它最大的效應。

在使用它的過程中,要特别注意這幾點:

1,連續使用番茄鐘時,一定要按時休息

有句話叫「留有餘力,更加長久」,孩子如果連續使用 2 個或兩個以上的番茄鐘,就要特别重視休息環節。

孩子們的注意力,本身就非常有限,7~10 歲的孩子,注意力會集中 20~30 分鐘左右,10~14 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在 25~35 分鐘左右,這個時間,穩定性還不大。

如果孩子長時間做一件事不休息,反而會影響大腦吸納-整合資訊的節律,讓效率變低下。

而并準備接受新資訊,以便在下一個番茄時間裡解決問題。由于匆忙而縮短休息時間可能會導緻思路不通。

按時休息幾分鐘,讓孩子松松腦子,這種有目的地切換,也滿足了大腦 「走神」的欲望,能保住孩子持續的注意力。

2,一個番茄鐘被幹擾,這個番茄時間廢棄

如果孩子們在一個番茄時間裡,但他禁不住誘惑,跑去吃了點東西、喝口水或開了個小差,這個番茄時間就要廢棄,休息 5 分鐘,重新開始下一個番茄時間。

這個番茄法則,對孩子們的意義真的特别大,不但對孩子專注學習有效,對孩子的人生也有很棒的指導意義,它能讓孩子學會及時清空,随時清爽上陣。

孩子日常學習,常常會有這樣的體驗:預計 10 分鐘做完的作業,因為磨蹭和不專注被耽誤了,着急補回來,卻因為内疚和無序,會變得更亂。

被打擾、被打亂的番茄時間都要重新計算,就是讓孩子每次隻專注一項任務,隻完成一個目标,之前完成不好的,及時清零,專注下一次就可以了。

孩子們如果學會了這種思維,無論寫作業,還是做事,都會主動排除很多負面情緒的幹擾。

每一次重新開始,都當成一次新任務,把讓内疚、不安這些幹擾暫時抛到身後。

每一次都專注當下,這樣的孩子,會收獲一個強大自己。

3,不用和時間競賽,記住下一個番茄更順利

孩子們剛開始使用番茄鐘時,難免會和時間賽跑。

要告訴孩子,不用和時間争快慢,番茄鐘隻是用來管理我們的精力的,讓孩子保持自己的節奏就可以。

一個番茄時間不順利,要相信,下一個會好的。

持續的學習節奏,才會讓孩子既不筋疲力盡,又對學習永遠保有興趣。

就像番茄工作法的創立者弗朗西斯科·西裡洛所說的:

快樂并非來自匆匆趕往下一個任務的路上,而是來自于能清醒地體驗手頭上的工作正在一點點被完成。

如果單純的自律太難,又想讓孩子收獲管理精力的能力,不妨試試番茄鐘吧。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文章

别忘了文末【點贊】和【在看】噢~

《親子》雜志介紹

國家新聞出版署推薦的全國優秀少兒期刊

20年品質保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