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林随筆|中國式浪漫、中國式表達生動诠釋“奧林匹克不是一場競賽”

學林随筆|中國式浪漫、中國式表達生動诠釋“奧林匹克不是一場競賽”

虎年新春,一個更加自信的中國與奧林匹克運動再度“牽手”。北京冬奧會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首次如期舉辦的全球綜合性體育盛會,同樣簡約、精彩的北京冬殘奧會進一步彰顯中國溫度、華夏風度。

從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折柳寄情”,回望開幕式上馬蘭花合唱團的“虎頭帽”、引導員的小禮帽,中國式浪漫、中國式表達生動诠釋了“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所說的:“奧林匹克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種源于内心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古話說: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中國的服飾很美,故稱“華”。自古以來,華夏文明、中華文化就與冠帽服飾文化緊密相關。在皇權時代,冠帽無論是在取材還是形制上,更具有豐富而特定的象征意義,被賦予階層、等級、身份、年齡等意蘊。

冠者,禮之始。其中的冕,是一種“最尊貴的冠”。周代天子、諸侯、大夫等祭祀時都戴冕,後人也曾用“冠冕堂皇”來形容人的威儀。

帽子,在漢代以前多指百姓日常所戴的便帽。一些地位低下的人因不能戴冠,而以巾束發,故巾從屬于帽。漢樂府詩集《陌上桑》中有“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帩頭”就是男子用來束發的紗巾。

北京冬奧會上引導員頭戴的禮帽,從設計制作上看還展現了“中西合璧”特質。其帽型采用西式斜禮帽,圖案精心選取河北民間剪紙藝術中的傳統虎頭圖案。今年是虎年,虎乃百獸之王。在中國民間,幾千年來就有給孩子戴虎頭帽祈福的風俗。

這一次,傳統虎頭帽上的“王”字,被設計團隊巧妙作了藝術化處理,改以三根線條代替,平添了不少科技之風、柔美之感。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當天為正月初四,立春節氣。頭戴禮帽的引導員在《建構一朵雪花》的節目演繹中,将中國新春的祈福之意傳遞給各國運動員和全球觀衆。

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在服裝紋飾中融入花鳥蟲魚、天地星辰等圖案用于裝飾和祝福。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現場歡迎隊伍中年輕人戴的漁夫帽,也加載了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麒麟、荷花、福字等剪紙圖案。

頭戴紅通通的虎頭帽、腳蹬虎頭鞋、身穿有鮮豔虎頭圖案的服裝……馬蘭花合唱團的孩子們不僅在“鳥巢”一曲驚人,還因文化氣息十足的“冠服”成為惹人喜愛的“萌娃”,從頭到腳、由聲入心地傳遞中華之美。

學林随筆|中國式浪漫、中國式表達生動诠釋“奧林匹克不是一場競賽”

2022年3月3日,一名中國殘奧冰球隊在北京國家體育館進行賽前訓練。 新華社發

往曆史文化深處眺望,還可以看到更多與冠帽相關的記憶——

考克帽,是西洋服飾中的一種男用帽子,又被稱為“拿破侖帽”。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周恩來給毛澤東送來考克帽,并解釋道:把考克帽拿在手中,稍有揮動,顯示出來則是扭轉乾坤的力量。毛澤東掂了掂帽子,高興地說:我們到重慶,展示的是中國共産黨人的政治形象,顯示出解放區萬衆一心、無所畏懼的力量。“揮動考克帽,顯示我們力量。這頂帽子,我戴了。”

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小帽子”背後也有着“大外交”的意義。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鄧小平應邀對美國進行正式通路。這是新中國上司人首次訪美,有着劃時代的意義。

1979年2月2日,在西蒙頓小鎮觀看牛仔競技表演時,鄧小平欣然戴上寬邊牛仔帽。這一入鄉随俗的舉動,給美國各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入鄉随俗,因時而動,因地制宜,是中國人奉行的生活準則。事實上,在不同曆史時期,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冠帽樣式及其文化生态也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

在秦代,高山冠、法冠、武冠分别為使者、執法者、武官所戴。觀察秦始皇兵馬俑的發式可以看到,還有半裹、全裹、圓帽、人字形等形制。

冠帽在漢代的種類日趨繁多。《後漢書》中記有冕冠、通天冠、進賢冠、遠遊冠、鹖冠、卻敵冠等十餘種,皇帝、太傅、郎官、樂人、衛士等分别在不同的場合戴不同的冠帽。至于“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這裡的“綸巾”特指三國儒将的冠帽。

隋朝将冠帽服飾的顔色與官員職位高低聯系起來并形成制度,“五品已上,通着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绯綠,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唐朝貞觀年間,改“令三品已上服紫”。唐高宗時期,除了帝王,“一切不許着黃”。由此,“黃”成為帝王服飾禦用色,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在宋朝,百姓被要求“務從簡樸” ,女服“惟務潔淨,不可異衆”。由此,簡樸自然的巾、帻流行起來,甚至出現了以蘇東坡、程頤、程颢等士大夫、大儒命名的“東坡巾”“程子巾”。

到了明朝,新的冠服制度展現了嚴格的等級觀念。例如,官民的冠服不許使用蟒龍、飛魚、鬥牛等圖案,也不能用黃色、紫色和元色等。傳說,朱元璋還親自制定“六合一統帽”“四方平定巾”,令士庶通用。

清朝末年,北京民間流傳開一句頗有“炫富”嫌疑的諺語:“頭戴馬聚源,身披瑞蚨祥,腳踏内聯升,腰纏‘四大恒’。”當時,馬聚源帽店被譽為“帽業之首”。在很多“老北京”看來,戴馬聚源的帽子,那就一個形容詞——“尊貴”。

20世紀上半葉,中國進入中西古今交彙的變革期。冠帽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有意識地汲取西方之美,呈現出多樣化特點。面對新技術、新裝備的闖入,一場場自我革新在“老作坊”裡催生“新飛躍”,對社會生活産生了積極影響,也推動了文化意義上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可以說,“沿襲”和“裂變”貫穿中國冠帽服飾文化發展的整個過程,亦如中華文明的延綿與革新。這樣的沿襲并非單純照搬,而伴随着見微知著的複雜變化,更有在思想精神層面的繼承與創新。

總之,從戴于中國古人頭頂的“冠帽”到古希臘授予競技優勝者的“桂冠”,“一起向未來”是永恒的曆史約定,“天下一家”是不變的時代召喚。

(作者:東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孫慶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