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江文脈通古今|“什麼是清遠”

編者按

2月11日,紮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大會在廣州召開,對新發展階段的廣東文化強省建設提出了方向和目标。随後,清遠市召開紮實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大會。會議強調,要深入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堅持守正創新,做到“以文鑄魂、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業”,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

清遠曆史文化底蘊深厚,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目前,清遠文化建設面臨重大機遇,如何抓住機遇順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文化發展新趨勢、全市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如何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努力實作清遠文化新跨越、創造清遠文化新輝煌?《南方日報·清遠觀察》今日推出“什麼是清遠”文化強市建設系列報道首篇,敬請關注。

一江文脈通古今|“什麼是清遠”

古色古香的門樓、花團錦簇的村道、錯落有緻的特色民宿……走進清遠英德市浛洸鎮的魚咀村,會發現這座擁有8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正在煥發新生機。

英德民間流行一句話,“先有魚咀,後有浛洸,再有英德”。依江而居,擁天然良港,魚咀村因地貌形如鯉魚張口躍江而得名。曾因水路運輸發達,魚咀村商貿繁華,五湖四海的人熙攘而至,有别于一村一姓,魚咀村足有38個姓氏,可窺往日盛況。北宋書法家米芾曾在浛洸任縣尉。

清遠北江文化源遠流長,元明清時期大量中原人南遷,大多是通過南雄珠玑巷,經大小北江,然後向珠三角各地流布,造就了清遠地區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共存共榮的文化格局。專家認為,雄踞大小北江的清遠,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融通交彙的“橋頭堡”。

一江文脈通古今,再續千年北江情。通過挖掘、利用北江資源,清遠不斷堅定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生态潛力不斷激活,綠色發展再譜新篇。2021年,清遠市地區生産總值達到2007.45億元,正式邁入經濟總量“2000億俱樂部”,領跑北部生态發展區。

一江文脈通古今|“什麼是清遠”

信豐文化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明顯印記,還相容移民文化的豐富特質,融入了浙、閩、粵文化的不同特質

一江文脈通古今|“什麼是清遠”

北江是一條“黃金水道”,見證了地方的繁榮變化。

2021年4月,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正式批複認定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小茅山山凹出水點為北江源頭。

北江是珠江水系的三條主要河流之一。南方日報清遠新聞部重點報道組赴信豐縣采訪時發現,信豐縣地處“客家搖籃”贛州南部,是純客家縣之一。據《信豐地名志》記載,全縣自然村的村民幾乎全部是客家人的宗支後裔。

在曆史長河中,戰亂讓世代生活在中原的客家人遭遇了多次大動蕩,他們遷徙的足迹踏遍南方山地的同時把中原先進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産力傳播到信豐的山山水水,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正是由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遷移彙聚交融,信豐文化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明顯印記,還相容移民文化的豐富特質,而且融入了浙、閩、粵文化的不同特質。

浈江古稱昌水、保水,從文字記載的史料來看,清初以前,浈江水流深廣,舟楫通航,綠波蕩漾,景色宜人。最早記述浈江的是《史記》和《漢書》。自唐開元四年鑿通梅關古道之後,浈江便成了溝通嶺南嶺北,連結長江、珠江的主要航道。明嘉靖年間,南雄與烏迳來往船隻500餘艘,有“日屯萬擔米,夜行百隻船”之稱。浈江從信豐縣流經南雄、始興、仁化,在韶關市區與武江彙合成北江。

清遠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英德米芾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範桂典認為,北江是貫穿英德南北的主要運輸通道。曆史變遷,南來北往。作為古代交通方式的主要選擇,北江不僅成為英德與南北溝通的重要載體,秀麗的山水風光也吸引了到嶺南的曆史名人駐足流連,賞景賦詩,成為中原文化南傳的主要通道和重要載體。

與此同時,北江更成為古今英德經濟發展的“黃金水道”,見證着地方的繁榮變化。在陸路不發達的古代,便捷的北江自然成為中原進入嶺南的重要途徑。而随着嶺南的開發以及古代官員的南遷等原因,一些被貶的命官或文人騷客,在經過北江一帶時,難免會觸景生情,吟詠詩詞,寄托情懷,無意中為北江文化的積澱添磚加瓦。

範桂典認為,古代的北江不但為人們從中原進入嶺南提供了便捷的通道,積累了深厚的曆史文化資源,而且作為傳統經濟的主要依托,得到了曆代地方的重視,為兩岸人群的生存、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多姿多彩、可圈可點的北江文化。

一江文脈通古今|“什麼是清遠”

從秦代開始,位于清遠北部與湖南交界的騎田嶺、都龐嶺作為湘江和北江水系的通道,成了兵家往來、移民南下之要道

一江文脈通古今|“什麼是清遠”

英德岩山寨遺址考古工作掀開嶺南史前文化與社會研究的新篇章。

冬日暖陽下,岩山寨遺址的考古工地正在開展作業。坑洞裡的勞工們手持手鏟,細緻清理着地面上的浮土。

2021年12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線上上召開,通報了5項重要考古成果,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的英德岩山寨遺址項目位列其中。這項考古工作填補了嶺南地區文明起源階段聚落考古的空白,掀開嶺南史前文化與社會研究的新篇章。

清遠文化特性與北江密切相關。2015年舉行的首屆中國(清遠)北江文化論道達成共識:北江文化是珠江文化的源頭;曆史上清遠曾經是嶺南文化的中心(以古連州為例);北江文化是水文化的傑出代表;“南北交流通津、古今文化天橋”的清遠文化定位準确;清遠是人類農耕文明的發祥地,牛欄洞發現一萬多年前的稻谷化石。

清遠市史志辦原副主任、清遠市教育局原副局長高常立認為,清遠地域的曆史地位和文化特質從整體上概括為“四地三風”(嶺南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原文化向嶺南傳播的前沿地、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對接地、中國工業改革的先行地,山水風韻、通衢風流、民族風情)。

高常立表示,北江流域是古代精英人物南來北往的集散地。清遠連州人劉瞻是南人北上之翹楚,更有韓愈、劉禹錫、蘇轼、米芾等北人南下之“大咖”。從秦代開始,位于清遠北部與湖南交界的騎田嶺、都龐嶺作為湘江和北江水系的通道,成了兵家往來、移民南下之要道。通過這一通道,中原地區的人口、物産經由北江向珠三角腹地輻射、轉移,使尚不發達的嶺南蒙昧社會更新為較發達的農業文明社會。

在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連州市曆史文化研究會長、劉禹錫紀念館館長曹春生看來,北江文化是一種開放包容、南北交融的通道文化。之是以将其稱之為通道文化,是因為清遠本來就是處于五嶺的南麓,位于騎田嶺與大庾嶺山脈交界的孔道之間,是中原進入嶺南的大通道的橋梁和樞紐。現在位于大庾嶺和騎田嶺之間的西京古道、騎田嶺古道,就是這條大通道的文化遺存載體。

正是因為這條水陸交通大通道,才帶來了清遠深厚的曆史文化,也因為有這條南北交通孔道,許多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清遠境内。比如趙佗就是由此進入嶺南開疆拓土,後來又在這條大通道上設立三關,其中陽山關、湟溪關都在清遠境内。而在唐宋期間,許多文化名人如韓愈、劉禹錫、米芾、蘇東坡等來到清遠,帶來了先進的京都和中原文化。

曹春生認為,通道文化完全可以作為北江文化符号的代表,清遠曆史文化的形成,離不開這條溝通五嶺南北的大通道。

一江文脈通古今|“什麼是清遠”

系統化打造、擦亮文化品牌的落腳點是對北江文化的系統發掘、弘揚和利用,講好北江文化故事

“原來韓愈、劉禹錫、周敦頤、劉瞻等名人都曾來清遠‘打卡’。”不少市民到清遠市清城區南岸公園遊玩時,都會在韓愈廣場、劉禹錫廣場久久駐足。

萬山朝王、桃花湖、湟川三峽、北江……作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水風韻是清遠地域文化的第一大氣質特點。清遠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要打造“有山有水有文化”的城市氣場。意味着“文化”将與“山、水”并列,成為清遠城市氣質新特點。

“最能夠将清遠市域各地連在一起的,是北江(包括小北江)。”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攝影類)獲得者、清遠市老幹部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偉認為,要打造文化強市,系統化打造、擦亮文化品牌,其落腳點是對北江文化的系統發掘、弘揚和利用,進一步講好北江文化故事。

潘偉表示,北江文化多元而包容,不管是曆史文化的發掘還是生态優勢的發揮,都必然來自于北江流域的山水風情和曆史人文。他舉例表示,以北江為線,韓愈、劉禹錫、蘇轼、米芾、楊萬裡、湯顯祖等文人墨客都在清遠留下了吟誦山水的詩文,可以把曆代的山水詩收集起來,做成一冊普及讀本,“連州的湟川八景詩、英州的古八景詩是中國八景詩的源頭之一。誦讀具有清遠元素的唐詩、宋詞,有本土參與感和歸屬感。”

在廣東省社科院清遠分院原副院長鄒錫恒看來,由于貫穿南嶺深處的北江這一黃金水道,清遠成為中原與嶺南交往的重要通衢。清遠不妨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做好公共文化設施的體系建設。通過各種方式明晰地展示全市的曆史文化脈絡,做到曆史文化的源可溯,讓人們了解清遠曆史文化源遠而流長,全面了解當地曆史文化及演變,進而打造出靓麗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客廳。

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縣域如何發力?英德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肖貞響表示,英德要積極搶抓文化強省建設的機遇,推動文化強市戰略,真正實作英德“文化帶動、綠色崛起、經濟騰飛”的目标。目前,英德正利用曹主娘娘文化品牌,在連江口打造“金海灣民俗文化村”和古文化特色一條街,全力建設青塘考古遺址公園等。

一江文脈通古今|“什麼是清遠”

深入挖掘北江資源,推動北江經濟帶成為清遠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堅定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一江文脈通古今|“什麼是清遠”

清遠深入挖掘、利用北江資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圖為清遠港。

伴随機器的轟鳴和嘩嘩的水流聲,滿載水泥的船舶從位于北江中下遊的清遠港啟航,劃開水面向香港駛去。2021年8月,清遠港首次出口水泥。

“運載水泥貨車直接運抵外貿港口,在海關的監管下,直接将水泥罐裝到來往港澳專用水泥船。船舶運輸減少了靠泊次數,提高了流轉效能,平均能壓縮1天至2天的運輸時間,十分便利。”清遠珠江貨運碼頭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依托北江較為低廉的運輸成本,清遠不斷加快産業更新,打造推動北江經濟帶,堅定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2021年,清遠市地區生産總值達到2007.45億元,同比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9%。這意味着,清遠正式邁入經濟總量“2000億俱樂部”,實作曆史性跨越。

觀察人士認為,經濟實力的增強極大地反哺文化建設。清遠不僅取得了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宜居城市、中國溫泉之鄉、中國漂流之鄉、中國龍舟之鄉等系列國字頭的“金字招牌”,文學藝術創作更是百花齊放,音樂創作、舞蹈創作、戲曲創作和文學創作屢次斬獲全國和全省大獎。

在社會經濟建設穩步向前的同時,清遠大力加強社會、文化建設,重點抓好文化惠民。其中北江南岸公園2021年國慶期間全段貫通後,串聯起文化驿站、韓愈廣場、倫洲綠地、沙灘休閑等景觀,成為市民日常休閑的好去處。在扮靓城市容貌的同時,清遠着力打造“文化客廳”,以全省首個嶺南書院的落戶為契機開展系列活動,讓市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優質的文化服務。

曹春生表示,曆史文化是清遠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文旅業發展是一個地方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柱。他建議,清遠要抓搶機遇,率先行動,盡快地對清遠多元化的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體系。在這個過程中,要堅持守正創新原則,把真正能夠代表清遠地域文化的特色挖掘出來,加以宣傳、推廣利用,為清遠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聲音

清遠市社科聯二級巡視員、社科專家劉國華:

把握基本特性 弘揚清遠文化

清遠文化至少有三個基本特性。

一是與北江密切相關。清遠文化、文史與北江密切相關。北江,讓清遠成了連接配接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重要紐帶。古時人與物的遷徙、流通以水運為主,人們也習慣逐水而居、逐水從商,清遠的文化、文史自然也就有着許許多多的北江印記、北江特色。

二是包容性特别強。廣府文化、客家文化與瑤壯少數民族文化并存,這在一方面顯示出清遠文化的包容性。清遠地區曾經人口較少,很多村落的人口都是兩百年前甚至更久之前從廣西、湖南、江西與廣東梅州一帶搬遷過來,這也在另一方面顯示出清遠文化的包容性。

三是充滿改革精神。清遠是一塊充滿改革精神的熱土,20世紀60年代初對農業生産管理進行大膽探索與創新形成的“洲心經驗”,曾轟動一時;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清遠國企率先在全國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清遠經驗”;農村綜合改革與鄉村振興工作的持續推進,讓清遠聲名鵲起……這一切都說明改革精神是清遠文化的重要元素。

要認清楚、把握好清遠文化的基本特性,順勢而為弘揚清遠文化,把文化建設與科技創新、産業發展、城市治理、鄉村振興等方面緊密結合,為清遠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力量與文化支撐。

【策劃】孫朝陽

【統籌】張錦标 魏金鋒

【記者】魏金鋒 黃津

【攝影】曾亮超

【作者】 魏金鋒;曾亮超;黃津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