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100人中有12人攜帶耳聾基因,優生優育做好篩查和用藥監測

每100人中有12人攜帶耳聾基因,優生優育做好篩查和用藥監測

圖/IC photo

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全球超過15億人患有聽力損失,其中4.3億人患有緻殘性聽力損失。預計到2050年,可能有超過7億人患有殘疾性聽力損失。全球有3400萬兒童患有耳聾或聽力損失,其中60%的病例是由可預防的原因造成的。如何有效預防耳聾或聽力損失?

備孕前夫妻雙方進行基因篩查

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一位患有先天性耳聾。先天性耳聾就是出生時即伴随耳聾,60%的先天性耳聾源于基因隐性遺傳,40%的先天性耳聾源于孕期産期因素。“基因隐性遺傳就是父母雙方都不耳聾,孩子卻發生了先天性耳聾,因為父母雙方分别都攜帶一個耳聾基因,單個基因自身不發病,但結合起來就會發病。”北京協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高志強介紹,耳聾基因的攜帶率非常之高,每100人中有12人攜帶可導緻遺傳性耳聾的基因缺陷。

目前的耳聾基因篩查已經可以篩查出大多數的耳聾基因。高志強建議,在備孕前夫妻雙方進行基因篩查,或者孕期羊水篩查都有助于實作優生優育。預防孕期産期因素造成的先天性耳聾,應加強母體在孕期産期的護理,預防母體和新生兒病毒感染,孕期用藥一定進行專業咨詢,不應随便服藥。

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兒童群體保健管理科醫生李誠善介紹,在胎兒時期,準媽媽在做唐氏篩查時會被詢問是否需要檢查耳聾基因,這項檢查是檢測準媽媽是否是耳聾基因的攜帶者,當母親為攜帶者時需進一步檢測父親的基因,必要時需要進行羊水穿刺才能知道胎兒的情況。

預防聽力損失,重視新生兒聽力篩查

孕期基因檢查不能完全判斷出胎兒的聽力問題,産後仍需要密切關注寶寶的聽力,尤其是準媽媽孕期出現過病毒感染。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有效預防聽力損失的重要方式之一,篩查還可以防止在高風險病例中使用有害藥物。研究表明,輕中度聽力損失的嬰幼兒若能在6月齡前得到診斷和治療,對嬰幼兒的語言和社會技巧發展十分有利。北京市衛健委規定,寶寶在出生後48小時要進行第一次聽力篩查,72小時進行寶寶耳聾基因的采集(足跟血)。李誠善表示,如果新生兒聽力初篩未通過,應在42天複查時一同完成聽力複篩,如仍未通過,需在寶寶3月齡左右在相應診斷機構進行完整的聽力學評估。

“耳聾基因是和新生兒疾病篩查一起采集的足跟血,但是結果并不同時發送,耳聾基因結果相較新生兒疾病篩查結果晚,是以很多家長會忽略耳聾基因的結果。”李誠善提醒,耳聾基因出現問題時需要到相應聽力診斷機構進行咨詢及檢查。截至目前,耳聾基因檢查的是中國高發的4個基因9個位點,而每個基因、位點在日後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都不盡相同,如有些寶寶需要注意在成長過程中用藥情況,有的寶寶需要避免磕碰等。如果孩子是耳聾基因攜帶者,耳聾基因的臨床咨詢可以為孩子規避在生長過程中可能導緻聽力下降的誘因,這些服務具備聽力診斷資質的醫院可以提供。

使用耳毒性藥物前可做基因檢測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兒童中,幾乎60%的聽力損失可以通過風疹和腦膜炎的免疫接種預防。聽力損失和耳聾可能作為麻疹、腦膜炎、風疹和腮腺炎等其他疾病的并發症發生。通過疫苗接種和衛生計劃預防這些疾病的工作,可以對聽力損失和耳聾的發生率産生有益影響。在懷孕前對青春期女孩和育齡婦女進行風疹免疫接種,并預防孕婦巨細胞病毒感染,可以降低嬰兒出生時患先天性聽力損失或耳聾的風險。

早期管理中耳炎(中耳炎發炎性疾病)也可有效預防耳聾或聽力損失。高志強表示,一般輕度的中耳炎并不會造成耳聾,但如果未及時采取措施,中耳發炎造成聽骨鍊功能和形态異常,或者侵犯内耳就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耳聾。預防中耳炎應注意避免不當掏挖耳朵造成的機械損傷,預防感冒,預防和積極處理鼻部、咽部的疾病,如扁桃體炎、鼻窦炎、增殖腺炎等。

噪音控制,安全聽力和耳毒性藥物監測以及良好的耳朵衛生,也可以幫助保持良好的聽力并減少聽力損失的可能。藥物的耳毒性副作用十分常見,目前已知有近百種耳毒性藥物,其中以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造成的耳聾為多。常見的有鍊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妥布黴素、小諾黴素、大觀黴素等。高志強強調,臨床上應盡量避免這些藥物的不正确使用。“不是每個使用這些藥物的患者都會發生耳聾。藥物性耳聾是由叫線粒體12srRNA的基因控制的,如果這個基因異常,對耳毒性藥物就不耐受,患藥物性耳聾的風險就非常高。是以,如果因為疾病必須使用這些耳毒性藥物,建議做藥物性耳聾基因檢測,防患于未然。”

此外,聽力檢查也是預防聽力損失的重要方法之一,勤做聽力檢查,發現問題,盡早幹預,避免造成更嚴重的聽力損失。

新京報記者 劉旭 校對 盧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