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醫寶爸教2400多個寶媽育兒

中醫寶爸教2400多個寶媽育兒

胡健聰為居民問診。

□ 長江日報記者江夢晴 王恺凝 通訊員徐凱

積玉橋街社群衛生服務中心,36歲的醫生胡健聰的日常有兩個世界,一個世界裡,他身披白衣,輾轉于診室、社群,斷病情、循醫理,對患者耐心軟語;另一個世界,他是穿梭于7個媽媽群的“育兒科普部落客”,1200多個日夜,用中醫知識為2400多位寶媽解答育兒疑惑,線上提供“醫”靠。

“常常線上,總是幫助,多虧有了胡醫生。”近日,胡健聰收到一位“90後”寶媽送來的特殊錦旗,上面寫着“杏林典範,蒼生良醫”,還印着當下網絡流行語“YYDS”(“永遠的神”字母縮寫)。她說:“胡醫生是我育兒路上‘永遠的神’。”

■ 半夜求助也得到他的回應

2月25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随胡健聰坐診,一進去就看到診室牆上挂着20多面錦旗,印着“YYDS”的錦旗在正中間。

“這是一個“90後”寶媽送的,帶寶寶在我這裡看了兩年了。”胡健聰告訴記者,這名“90後”寶媽的兒子從半歲起就反複濕疹,跑了好幾家醫院,看來看去還是經常複發。

胡健聰診治後發現,寶寶不光是濕疹問題,生長也偏慢,腸胃功能也偏弱。他指導寶媽為寶寶進行中藥泡浴,擦洗再到内服,秋冬吃調養式的膏方。兩年治療過程中,一到換季的時候,胡健聰都會告訴寶媽需要注意和調理的地方。在他的悉心治療與跟蹤回訪下,寶寶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好。

“有時候半夜求助胡醫生都能得到回應。”寶媽告訴記者,有一次孩子半夜12時燒到40.4℃,胡健聰教她做推拿,最後通過推拿,體溫控制到了38.6℃。

“胡醫生的建議都很實用,一教就會,省了不少跑醫院的麻煩。”寶媽說,她本來打算送禮物給胡醫生,但他說什麼都不收。想來想去,可能隻有送錦旗不會被拒絕。“太正常的錦旗表達不了我的感激之情,隻有‘YYDS’可以。因為他一解決我的育兒難題,我就想高呼這四個字母。”

■ 媽媽圈熱傳“胡醫生很厲害”

提到當初為什麼學醫,胡健聰說因為小時候看武俠小說,裡面精通中醫醫術的都是行俠仗義的人,讓他也向往成為這樣的醫者。2005年,他如願考上了湖北中醫藥大學的中西醫結合專業,2013年,他考到積玉橋街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一開始我也很迷茫,很多同學都在大醫院工作。幸運的是,我最終找到了一條熱愛恰好又是自己能為之努力、創造社會價值的路。”胡健聰說,這個轉折點出現在他成為寶爸後。

2016年,胡健聰迎來了自己的孩子。寶寶兩歲左右時,常因抵抗力不足感染流感。他用中醫療法,摸索着給孩子治療,發現見效很快。于是他萌生了主攻中醫兒科領域的想法。他的這一想法也得到了機關的大力支援,從2017年至今,他先後兩次被選派到湖北省中醫院進修教育訓練。

胡健聰是中心的一名全科醫生,同時還是一名家庭醫生,管理着500多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決定主攻中醫兒科方向後,他每天下班後都會學習更新中醫兒科知識,積累起兒科患者病例,漸漸在武漢媽媽圈有了名氣,很多寶媽舍近求遠來找他看病。

2月22日,一位從南湖過來的媽媽和婆婆,帶着一大一小兩寶,在胡健聰診室看診。查體時,弟弟突然哭了起來,胡健聰一秒切換成溫柔奶爸的模樣,安慰小病人。

“胡醫生很厲害!”寶媽告訴記者,去年大寶因患鼻炎,在别的醫院治療2個月不見好。經小區媽媽群裡的推薦,她帶着孩子找到胡健聰醫生,吃了5副藥,就好了。

■ 小患者對他說長大後也要學中醫

2017年,在管理簽約病人時,胡健聰發現可以借助網絡,通過媽媽群,走一條“中醫科學育兒之路”。

“因為我還是社群的家庭醫生,要建群友善管理簽約病人。”胡健聰回憶,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很多家長對家庭育兒的需求比較高。他便跟沙湖居委會的從業人員一起協商,建了一個育兒群。

2018年9月份,胡健聰的育兒群正式開始營運。他将科普和門診相結合,群内寶媽既可以學習到科學的育兒知識和應急居家救助措施,還能随時線上問診,咨詢自家寶寶的健康問題。

4年,1200多個日夜,育兒群越做越多。胡健聰1個人要管理7個寶媽群,他每天編輯發送育兒科普内容到群裡,為2400多個寶媽輸送育兒幹貨。

除了大年初一到初三,胡健聰每天都會發科普,最開始一天科普兩次,疫情之後每天晚上8時到8時30分科普一次。這個時間段,群内家長有問題,或者孩子有什麼情況,他也都會解答。

胡健聰還會根據家長的回報,調整科普形式。早期語音科普,涉及專業的知識術語,家長們常常聽得摸不着頭腦,後來以文字形式科普,結合門診患兒的情況舉例,力求讓家長弄通弄懂。在不同節氣時期,他還教家長養生妙招,兒童的護理、分享常見的藥膳做法。

“隻要認真學習了胡醫生發的内容,孩子就算有點突發情況我們也不會手忙腳亂。”群内一位寶媽說,她們能根據胡醫生的講解,對孩子有一個初步判斷,就診時就能事半功倍。

“我希望中醫文化能受到更多人的認可。”胡健聰說,他希望在診治孩子的過程中,給他們植下中醫的種子,讓中醫文化有機會得以傳承和推廣。“有的小孩子會跟我說,以後也想學中醫。我很開心,也很有職業成就感。”

來源:長江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