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表型組學(英文)》(Phenomics)線上發表了中國中醫科學院仝小林院士團隊題為Investigation on Phenom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Diabetes的綜述文章。該文章系統總結了糖尿病不同類型、不同階段、不同證型的表型特點,以及中醫藥治療前後的表型變化;提出在“态靶辨治”理論指導下,應用表型組學促進中醫藥創新發展。
掃二維碼 | 檢視原文
論文相關連結
論文DOI連結: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3657-023-00146-6
論文PDF連結:
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43657-023-00146-6.pdf
引用格式
Zhang, B., Zhou, L., Chen, K. et al. Investigation on Phenom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Diabetes. Phenomics 4, 257–268 (2024).
綜述背景
中醫藥是護佑中華民族生命健康的寶貴财富,其對疾病認知獨特視角的科學内涵尚未被完全闡明。人類表型組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的新興研究方向,不僅包含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微觀資料,更涵蓋發色、膚色、行為活動等多種外在宏觀的生物學性狀,是基因與環境互相作用所産生的多元度資料集合。應用表型組學研究模式,有望揭開中醫藥的神秘“黑箱”,為其創新發展帶來新方法、提供新思路。
綜述内容
表型組學與糖尿病中醫診療體系建構
糖尿病屬于傳統醫學“消渴”範疇,随着時代發展,現代糖尿病中醫診療體系亟待建立。仝小林院士團隊提出糖尿病“分類-分期-分證”辨治政策,即将糖尿病分為“脾瘅”和“消瘅”兩大類型,以及“郁-熱-虛-損”四大階段,在此基礎上分為不同證型進行治療(圖1)。結合表型組學的相關研究,團隊發現糖尿病不同類型、不同階段以及不同證候的人群存在顯著的表型差異:不僅是宏觀證候特征,也包含微觀的組學變化,這為闡釋糖尿病中醫診療體系的科學内涵提供了思路。同時,對中醫藥治療前後的表型特征進行綜合評價也有助于揭示中醫藥作用機制。
圖1. 現代糖尿病中醫診療體系——分類、分期、分證論治
表型組學與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該綜述進一步提出應用表型組學促進中醫藥發展的必要性。首先,表型組學研究是揭開中醫藥“黑箱”之謎的有力“武器”。整體觀、個體化、治未病等中醫藥診療的理論核心決定了其作用機制的複雜性,表型組學整合多元資料,強調對縱向變化的觀察,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中醫藥特色優勢,以及其作用發揮的關鍵點。其次,以表型組學研究為紐帶,可形成中西醫結合的橋梁。表型組學資料能更清晰地解析中醫臨床現象的内在邏輯,深刻回答“是什麼”和“為什麼”等問題,進而形成現代化語言,為醫學創新發展注入動力。
“态靶辨治”醫學理念與中醫表型組學發展
仝小林院士結合目前時代背景,創新性提出“态靶辨治”醫學理念,即不僅關注疾病的目前狀态,更要了解病情的全程變化趨勢及發展态勢;不僅強調對症狀的改善,也需針對疾病病因及異常理化名額進行治療。在“态靶辨治”理論指導下,中醫表型組學研究應在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拓展,既要明确某種疾病發展全程的中醫表型演變規律,又要聚焦其作用機制的核心途徑,探尋關鍵靶點及其互相作用規律,進而建構宏觀表型與微觀機制間的關聯網絡,推動中醫藥創新發展(圖2)。
圖2. 基于“态靶辨治”指導理論推動中醫表型組學發展
作者簡介
通訊作者:仝小林院士
仝小林,中國科學院院士,中醫内科學家,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主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代謝病研究所所長。長期緻力于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研究,首次提出“态靶辨治”,建構了現代中醫診療體系與現代本草體系。針對影響中醫藥療效的關鍵因素——方藥劑量,建立了中醫方藥量效學科,為提高中醫療效做出了貢獻。榮獲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國創新争先獎獎章、“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等榮譽稱号。
共同通訊作者:趙林華 研究員
趙林華,女,研究員,博士研究所學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代謝病研究所副所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準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中醫内分泌病學學科帶頭人,仝小林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負責人,中華中醫藥學會方藥量效研究分會主委,世中聯方藥量效研究專委會會長,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通路學者,全國中醫藥創新骨幹人才,長白山特聘領軍人才。第1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50篇,其中SCI收錄58篇,參編論著20部。
共同通訊作者:田佳星 副主任醫師
田佳星,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中國科協青年托舉人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準中醫藥重點學科中醫内分泌病學後備學科帶頭人、廣安門醫院中青年科技标兵、崗位能手。兼任醫促會糖尿病專委會副秘書長、常務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青委會委員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等課題10項,發表學術論文108篇,入選2024全球前2%科學家榜單,3項研究成果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入選“中醫藥優秀青年學者科技成果”,參編著作9部。
第一作者:張博荀
張博荀,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博士後(已出站),現為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特聘副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方藥量效研究分會青年委員,世中聯内分泌專委會青年委員等。承擔及參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四川省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等課題10餘項,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及中文論文20餘篇,參編專著3部,入選中華中醫藥學會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培優”計劃等人才項目。
共同第一作者:周麗娟
周麗娟,中共黨員,中國中醫科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所學生(已畢業),師從中國科學院仝小林院士,現工作于重慶市中醫院内分泌科。參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多項科研課題,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發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8篇。
Abstract
With thousands of years of application histo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prevention of various chronic diseases,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CM has presented a situation whe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exist. Phenomics is an emerging area of life science research, which has numerous similarities to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TCM. Thus, how to carry out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between TCM and phenomics deserves in-depth discussion. Diabete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round the world, and TC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ll stages of diabetes treatment, but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are difficult to elucidate. Phenomics research can not only reveal the hidden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of TCM, but also provide a bridge for the confluence and complementary betwee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TCM phenomics research, we suggest applying the State-target theory (STT) to overall plan relevant researches, namely, focusing on the disease development, change trends, and core targets of each stage, and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CM disease phenotypes and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s of herbal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