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代古玉特點

這時,諸侯國政治上割據,軍事上相争所形成的混亂局面帶來的卻是一場社會的大變革。由此,社會生産力得到了很大發展,思想文化領域開始百花齊放、百家争鳴。

同樣作為中國曆史上獨特文化标志的玉器在春秋戰國時期亦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

此期玉器由西周注重禮儀性,轉向注重裝飾審美性,禮器較前朝明顯減少,而佩飾用玉大量增多。造型上突破了西周時期的單調而富于變化。玉器的圖案紋飾也日趨繁缛華麗,細膩精美,足見琢紋工藝有了很大的發展。

春秋早期玉器受前朝影響甚大,西周流行的雙鈎陰線與“一面坡”陰線仍在本期沿用,但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雙鈎陰線,轉折彎曲的部位顯著增多,且在組合構圖上更加規整勻密。但線紋之具體形态較西周者寬淺、軟滞,故産生了變化有餘而力度不足的特征,另外整體圖紋的立體感與層次感亦較弱。

河南光山寶相寺黃君孟墓出有一件玉環。青玉質,色深褐且局部有沁斑。整器呈扁圓環狀。正面以雙鈎技法琢出布局繁密的陰刻蟠虺紋,圖紋精緻美觀。(圖1)

曆代古玉特點

直徑11.6、孔徑6、厚0.3厘米。(圖1)

再如山東沂水劉家店子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璜。青玉質,表面沁有黃褐色斑。器表以雙鈎技法琢出蟠虺紋,琢痕粗淺厚重,線紋布局規整。

曆代古玉特點

長9、寬2.6、厚0.2厘米。(圖2)

“一面坡”陰線之特征亦較突出,線痕之溝槽較西周者更作深峻,坡面與垂直槽壁的夾角更大,視覺上的立體感頗強。

如河南光山寶相寺黃君孟墓出土的一件玉琥。玉質泛青,表面局部有白色沁痕。虎形扁平體,拱背垂首,曲肢卷尾。

玉匠在琢紋時采用斜碾工藝在其頸部、肢關節處以及臀部琢出的多道痕迹粗深的斜坡凹面,進而将之首部、軀幹、四肢以及尾部隔開,使主體顯的更具立體感和層次感。

曆代古玉特點

(圖3)

春秋晚期鐵質工具已應用于制玉工藝中,但由于此時鑄鐵技術尚未成熟,鐵質工具可能還沒有大規模替代青銅工具,本期正處于銅鐵并用階段,這是繼石、青銅之後琢玉工具的第三次變革。

鐵具有良好的鍛造性能,可以打造各種形狀的工具,且較青銅工具在形制和耐磨性上前進了一大步,是以鐵工具在進行浮雕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優越性。

春秋晚期開始流行以剔地隐起刀法制作淺浮雕形态紋飾,前者多流行蟠虺紋、勾雲紋,後者則以谷紋最為常見。這些淺浮雕制出的紋飾,形态敦厚勻圓、質樸柔秀,手感滑潤舒适;

同時主體紋案得到充分突出,也增加了紋飾的秀美感。如果不是使用了鐵質工具,很難想象如何完成。但由于技術上的缺陷,每組機關浮雕圖案之間距離疏朗,空隙較大。

為填補這些空白,玉匠多在空隙的地子上琢出細密的绹索紋或圓環紋,且在浮凸的紋飾以及器物邊緣的表面亦常用纖微細密的绹索紋、網格紋等裝飾。

這些陰線紋細若毫毛,間不容發,有時肉眼會難以辨清,如同手表機芯上的遊絲。

而琢紋的工具,則不大可能是金屬的砣具,因為在當時技術條件下鑄造的薄砣,必然柔軟易彎,不大可能琢出如此細密的線紋,故隻能推測是由如良渚時期使用的金剛石、水晶和燧石等尖狀硬性刻具琢出後,在加以修磨而成,當然這亦需得到日後考古發掘資料之實證。

上述這種淺浮雕并用細陰線的技法本為彌補不足的無奈之舉,卻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不僅将紋飾圖案布局地滿密充實,不留一點餘地,而且層次更為豐富,增加了視覺上的立體感,上下兩部分紋飾相得益彰,别有奇趣。

如江蘇吳縣通安嚴山王陵出土的一件蟠虺紋玉飾。玉白色玉質,局部有黃褐色沁斑。扁平長條形,上下兩端齊平,中部貫以對鑽而成的孔道,兩側之邊緣飾以凸脊。器表兩面淺浮雕出分區而設的蟠虺紋,空隙之處填以矩形的集束細陰線紋,構圖嚴謹滿密,紋樣華麗,有較強的立體感。(圖4)

曆代古玉特點

長9.7、上寬2.5、厚0.45厘米。(圖4)

春秋晚期秦式玉器之飾紋,除小部分是以上述“淺浮雕兼線刻技法”制作外,大量圖紋采用的是更為簡潔、粗犷,技術難度較低的平面陰刻技法。所琢之紋樣也較為單一,基本上是方折形态的勾雲紋和龍首紋,這些線紋風格剛直有力,硬性方折,充分發揮出了幾何形圖案之特點,是春秋秦式玉器的最顯著特征。在紋飾的布局上,則有繁有簡。

結構繁缛複雜的,整體視之卻顯得整齊滿密,精美異常。

如陝西鳳翔河南屯遺址出土的一件玉璧。玉質呈淺綠色和墨綠色,個别邊緣處沁蝕為白色。器表兩面皆陰刻出四圈三種方折形态的簡化龍紋,由外及内,第一圈為24條,第二圈為14條,第三圈為14條,第四圈即圍繞璧孔一圈共計10條,璧的内外緣琢有單陰線輪廓。(圖5)

曆代古玉特點

直徑16.8、孔徑4.2、厚0.5厘米。(圖5)

布局稀疏簡潔的:

如陝西鳳翔南指揮村秦公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牌飾。白玉質。扁平體,盾牌狀,下端作波浪形,上端鑽有兩個穿孔。其正面琢出秦式玉器特有的陰刻方折勾雲紋,線紋間隔疏朗,不甚規整,盡顯樸拙。背面光素無紋,鑽有兩組隧孔。(圖6)

曆代古玉特點

長2.8、寬1.6、厚0.3厘米。(圖6)

陝西鳳翔春秋晚期秦景公大墓出土的一件梯形白玉牌上面的紋飾在放大60倍時進行了微痕觀察,拍攝的圖像顯示出一條由三道大緻相同的凹槽連接配接而成的陰線痕迹。

此三道凹槽均呈兩頭尖淺、中間寬深的棗核形,且槽底為既相連接配接又大緻等長弧形痕迹。(圖8)這是微觀見到的典型的砣刻痕。根據弧形凹槽推測,砣的直徑約1厘米,厚約1~2毫米。

曆代古玉特點

圖7

曆代古玉特點

圖8

戰國一代,與此後的兩漢時期同為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的鼎盛階段,此期玉器考古發現之多、雕琢之精美、形紋之豐富可居曆代之冠。此期線紋之具體形态大緻可分為三個類型,下面結合典型出土之執行個體分型述之:

1、寬陰線,多出現于戰國早、中期的楚地與成周。

其線紋寬深,痕迹極其醒目,刀工渾厚、大氣,頗見力度;但對線紋之細節處理較為粗糙,如線槽邊緣多出現鋸齒狀的崩口現象,此外線條常作粗細不勻狀。推測此類寬陰線為鐵質砣具琢成,局部細節粗糙則是因本期乃大規模使用鐵砣琢紋之初,工藝與工具的相對不成熟所緻。

如湖北随縣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雙龍玉佩。青玉質,邊緣沁為紅褐色。器呈長方形,镂雕作兩條俯首、曲頸、尾内卷的虬龍,龍首相背,尾部連結。器表飾以寬陰線組成的束絲紋、“S”形紋以及網格紋。(圖9)

曆代古玉特點

長12.1、寬4.9、厚0.3厘米。(圖9)

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珩亦屬此類型。青玉質。器作扁片體璜形,較薄,中上部及兩端各有一個圓孔。表面以兩條寬陰線構成的雙鈎線刻劃卷雲紋,紋飾以中孔為中心,左右兩個單元的卷雲紋大緻相近。(圖10)

曆代古玉特點

長9、寬3、厚0.25厘米。(圖10)

2、細絲線,流行于戰國中晚期,是由春秋晚期用來填充浮雕紋飾空隙的細線紋發展而來,琢紋之方法亦應與春秋者同。其細若青絲,圓潤屈曲,縱橫交錯且富有張力,多用來描繪變化多端的卷雲紋,以及谷紋、獸面紋或作為紋飾的輪廓線,乃戰國一代最為精彩的線紋裝飾。

以下列舉兩件飾有細絲線紋飾的典型器物:

山東曲阜魯國故城52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璧。青玉質。内外緣以細陰線琢出輪廓,表面紋飾由一圈束絲紋分為兩區,紋飾皆由細絲線構成。内區陰刻谷紋,外區由弦紋隔欄分隔成四組互相纏繞的雙尾夔龍。(圖11)

曆代古玉特點

直徑19.8、厚0.5厘米。(圖11)

陝西旬邑轉角村出土的一件玉龍佩。青玉質,局部有白色沁痕。镂雕作“風”字形扁平體,龍回首,曲頸,拱背,尾内卷。頸部、尾部、足部飾弦紋,軀幹表面飾谷紋,二種紋飾皆由細絲線表示。(圖12)

曆代古玉特點

長27、高8、厚0.4厘米。(圖12)

細部參考圖13、14

曆代古玉特點

圖13

曆代古玉特點

圖14

3“毛刀刻”,流行于戰國晚期的秦地和此後秦代,此類線紋形态粗糙,風格粗放不羁,痕迹較為寬淺,由數條細過毫發的不規則細線組成,線痕邊沿多歧出毛刺,應是經硬性刻具反複劃磨而成。

如陝西西安北郊聯志村出土的一件玉琥。青玉質。扁平體,虎形。兩面皆用毛刀刻出五官、四肢等部,線紋粗糙,邊緣上毛刺較多。長11.5、高4、厚0.35厘米。(圖15)

曆代古玉特點

長11.5、高4、厚0.35厘米。(圖15)

曆代古玉特點

故宮博物院南北朝雲虎紋玉璜

此時佛教乘戰火烽起、生靈塗炭之機,深入民間,擴大影響,促使玉工藝轉向新領域,以和田玉雕造 佛像或引進玉佛,在民間以曲陽白石和黃花石替代和田玉造“玉佛”供養。總而言之,在這一時期,玉器工藝比兩漢顯得蕭條,傳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做工也顯得簡略樸素,精工者極少。表明古代玉器史已由高度發達的、處于巅峰地 位的兩漢玉器工藝,漸漸向它的低谷滑落。同時又出現了向新功能、新領域轉化的萌芽。

曆代古玉特點

故宮博物院南北朝朱雀紋玉珩

魏晉南北朝玉器的總體面貌及格局,表現在兩個方面:

(1) 當時是介于以傳統風格為主的漢代玉器輝煌期,至開放的唐代玉器高峰期的中間低谷期。

(2) 當時從商周、秦漢以來,中國玉器以禮儀用玉和喪葬玉為主的古典玉器傳統,至唐宋玉器逐漸以裝飾玉、實用鑒賞玉為主的中古風格的過渡時期。

這一時期的玉器,較為重要的考古發現是湖南安鄉的西晉劉弘墓和江蘇南京的東晉高崧家族墓。根據這兩處的出土玉器以及一些零星發現的玉器,這一時期的玉器,大緻可以分為禮儀用玉、喪葬用玉、日常用玉、裝飾用玉等幾類。

曆代古玉特點

杭州曆史博物館南北朝卧羊形玉擺件

禮儀用玉主要是璧。喪葬用玉以玉琀蟬和玉握豬為主,但材質和琢工大打折扣,滑石豬大量出現。日常用玉種類較多,玉杯、玉卮、玉樽和玉盞等玉容器的流行,應是當時社會高層嗜酒風尚的真實反映。裝飾用玉有玉劍飾、韘形佩、組玉佩、系璧、龍鳳形玉佩等種類。

曆代古玉特點

杭州曆史博物館南北朝雲紋龍首玉帶鈎

統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器,形制簡單,琢工簡略,用途簡化,多數器物的造型和紋飾,延續漢代遺風,且遜色不少。不過,随着佛教東漸,來自西域的胡床、凳椅等高位坐具,沖擊了數千年席地而坐的起居習慣,最終導緻了足踏式琢玉砣機(“水凳”)的發明和應用,奠定了玉器制作更趨個體化和精巧化的技術基礎。

曆代古玉特點

洛陽博物館南北朝玉辟邪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玉文化處于由古典向中古演變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創新并形成了對後世産生深刻影響的兩大類玉器:

曆代古玉特點

上海博物館南北朝龍紋玉帶闆

第一類就是漢白玉佛像等展現佛教信仰的玉質造像和法器;第二類是貴族腰間紮系的玉帶,以玉帶銙下附着穿孔環(可懸挂物件)的蹀躞帶為主。

曆代古玉特點

天津博物館南北朝九螭紋玉飾版

北周若幹雲墓出土的八環蹀躞玉帶,由革帶與釘在其上的帶銙、偏心孔環(扣眼)、铊尾和帶扣以及革帶後所襯的鎏金銅片組成,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完整玉帶。蹀躞帶原是北方草原民族的傳統服飾,帶具最初多見金屬質地,在北朝後期出現的玉帶,是進階貴族專用的服飾。

曆代古玉特點

天津博物館南北朝牛形玉鎮

2013年揚州發現隋炀帝墓,墓中出土一副完整的白玉十三環蹀躞帶,等級更高,符合文獻中北周皇帝禦用蹀躞帶的規格,而其式樣與材質,與若幹雲墓玉帶非常相似,因而有學者認為隋炀帝所用蹀躞帶為北周遺物。(廣州日報 蔣衛東 圖檔為網絡配圖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曆代古玉特點

天津博物館魏晉玉卧獸

北宋的統一帶來了文化經濟的繁榮,特别是宋徽宗趙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進金石學的興起,城市經濟的繁榮,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遼、金玉器的空前發展。宋徽宗雖然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卻是個出色的藝術家,愛好金石藝術,這對工藝美術的發展給予巨大的影響。

曆代古玉特點

故宮博物院宋代火焰紋環把玉杯

曆代古玉特點

故宮博物院宋代龍柄玉杯

曆代古玉特點

故宮博物院宋代玉鳜魚

曆代古玉特點

故宮博物院宋代雲山雙鶴紋玉飾

曆代古玉特點

廣東省博物館宋代鳳首形玉飾

曆代古玉特點

廣東省博物館宋代玉卧鹿

曆代古玉特點

杭州博物館宋代螭紋玉飾

曆代古玉特點

杭州博物館宋代玉卧虎

曆代古玉特點

河北省民俗博物館宋代花形玉飾

曆代古玉特點

湖北省博物館宋代花鳥紋玉佩

曆代古玉特點

河北省民俗博物館宋代雲龍紋玉飾

曆代古玉特點

湖北省博物館宋代玉魚

曆代古玉特點

晉祠博物館宋代風字形玉硯

曆代古玉特點

遼甯省博物館宋代仙女紋玉飾

曆代古玉特點

洛陽博物館宋代玉蟬

曆代古玉特點

首都博物館宋代“宣和”經文玉勒子

曆代古玉特點

首都博物館宋代獸形玉硯滴

曆代古玉特點

首都博物館宋代雙省紋玉飾

曆代古玉特點

天津博物館宋代盤腸形玉飾

曆代古玉特點

天津博物館宋代匜形玉杯

曆代古玉特點

天津博物館宋代雲紋玉高足杯

曆代古玉特點

天津博物館宋代玉飛天

曆代古玉特點

武漢博物館宋代匜形玉杯

曆代古玉特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宋代三嘴玉燈

曆代古玉特點

武漢博物館宋代玉人

曆代古玉特點

新鄉市博物館宋代龍鳳紋玉佩

曆代古玉特點

廣東省博物館明代螭紋玉牌

玉器以質地溫潤、光澤優美、雕刻精湛、品類繁多、造型典雅被視為珍寶。中國玉器的曆史源遠流長,各個時期玉器有各自的特征和用途,或是公權力的象征,或是物質财富的标志,到如今古代玉器不僅有極高的曆史價值和經濟價值,藝術價值更是不容忽視。

曆代古玉特點

河北省民俗博物館明代花形玉飾

玉器豐富的文化内涵和令人賞心悅目的質地,緻使人們崇玉、尚玉、藏玉之風經久不衰。如何把握古玉器的時代特征和真僞,就成為收藏領域一項專業性很強的科學知識。

曆代古玉特點

湖北省博物館明代龍紋玉佩

鑒玉辨玉首先應以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玉器作為斷代及鑒定依據,并結合古文獻記載及傳世玉器,分析典型作品的造型和圖案的發展規律。

曆代古玉特點

湖北省博物館明代磬形玉佩

每個時期的用料、雕琢工藝都有時代特征可尋,是以要把握住各個時期的雕玉技巧和工具産生的微妙變化,以及仿古作僞的基本方法。

曆代古玉特點

湖北省博物館明代人物詩文玉牌

現将明代玉器的工藝特征與斷代方法介紹如下:

曆代古玉特點

湖北省博物館明代雙龍紋鎖形玉佩

[一]明代玉器工藝的發展曆程

明代玉器工藝的發展經曆了早、中、晚三個時期:

曆代古玉特點

湖北省博物館明代童子紋鎖形玉佩

早明

明初玉器出土和傳世的均有佳作,風格繼承元代,作工嚴謹而精美。從曆年出土的冕飾、玉帶、玉佩、玉圭、玉硯、玉筆架、玉杯等玉器來看,這一時期玉器所采用的玉材光澤較強,碾工遒勁,磨工精潤,不重細部,明顯儲存着元代玉器的遺風。

曆代古玉特點

湖南省博物館明代花形玉飾

嚴格地說,早明的玉器并沒有自己的風格,許多出土的精美玉器如上述的玉帶闆應該歸入元代玉器的範疇之中,或者其原本就是元代遺留的玉器。

曆代古玉特點

蘇州博物館明代人物紋玉牌

明中期

明朝中期的玉器趨向簡略,承襲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興盛,出現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松蔭策杖鬥杯等。

曆代古玉特點

杭州博物館明代山水人物紋玉飾

明中期玉器的加工與集散多集中于東南地域如南京、上海、江西等地。上海陸深墓出土白玉鐵拐李、 白玉蝶、玉雞心佩、白玉帶鈎、镂空壽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小巧玲珑,代表了地主、富商等人用玉的品種和作工。

曆代古玉特點

河南博物院明代螭紋韘形玉佩

這一時期的玉器開始顯現出明代社會的特點,玉器的制作加工也可真正代表明代社會的特征。

曆代古玉特點

明晚期

晚明前期東南一帶社會穩定,城市經濟繁榮,民間富裕,是以玉器産量有所增加。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帶鈎、玉碗、玉盂、玉壺、玉爵、玉圭、玉佩、玉帶等,包括了死者生前禦用玉器和死後的殉葬用玉。其中玉壺、玉爵等使用錾金或珠寶鑲嵌工藝,更是絢麗多彩。

曆代古玉特點

湖南省博物館明代螭紋韘形玉佩

當時古玉已成為古董(或稱古玩),是高價的特殊商品。商人為了擷取高利,便用劣質玉、摻色玉等廉價玉材制造了大批假古董,玉器數量激增,藝術上明顯變得粗犷,精工者較少,多與金銀寶石鑲嵌工藝結合。

曆代古玉特點

首都博物館明代螭紋龍首玉帶扣

因明中晚期城市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海外貿易頻繁,整個工藝美術為商品生産和外銷所支配,于是出現了追求數量,忽視藝術的不良傾向。

曆代古玉特點

随之,玉器工藝也出現了商品化的趨勢,玉器胎厚重、造型呆闆、作工草率、裝飾繁瑣,流傳至今的有大量的玉壺、玉杯。在圖案方面,與晚明社會風氣相符,符瑞吉祥的諧音題材甚為風行,這種“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圖案,首先是為了祈福,其次才顧及到美。這是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玉器生産商品化的結果,也是大陸玉文化的新變化。

曆代古玉特點

杭州博物館明代雙獅戲珠紋玉帶飾

[二]明代玉器工藝特征

明代玉器風格清新、剛勁,棱角分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當時玉器生産主要使用質地細膩溫潤、玻璃光強的新疆玉。

曆代古玉特點

湖北省博物館明代鶴紋玉帶飾

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了當時運玉材的盛況“凡玉由彼纏頭面,或溯河舟,或駕駝,經浪入嘉峪,而至甘州與肅州,至則互市得興,車入中華,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價,而後琢之,良工雖集京師,工巧推蘇郡”。當時北京、蘇州、杭州制玉興盛,蘇州則是全國制玉中心,出現很多著名制玉工匠。

曆代古玉特點

湖北省博物館明代龍紋桃形玉帶闆

明代玉器的基本特征:

明早期紋飾總體風格趨于簡練豪放,多以龍鳳花鳥為主要題材,花卉擅長刻畫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題材多刻畫曆史故事。明中期漸向纖巧、細膩的方向發展,花卉題材多采用折枝和纏枝花卉組成圖案,具有清新活潑的特點。

曆代古玉特點

湖南省博物館明代龍紋桃形玉帶闆

明代晚期的風格趨于繁缛,略顯瑣碎。明代雕玉工藝有浮雕、透雕、陰線刻等等,雕刻技法較粗犷渾厚,有“明大粗”之說,镂空技法普遍使用,器物表面見下鏟的凹槽,槽内玻璃光澤強烈。

曆代古玉特點

首都博物館明代菊花紋玉帶扣

早期雕琢工藝簡練渾厚圓潤,中期趨向玲珑繁缛,常将多種技法綜合運用在同一器物上,出現“花下壓花”技法,和金銀細工及寶石鑲嵌技術的結合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曆代古玉特點

武漢博物館明代嵌玉花金帶扣

中晚期出現分層镂雕手法,顯得玲珑剔透,取得更加逼真的藝術效果。明代仿古玉器也十分盛行,有的達到亂真的程度。

曆代古玉特點

廣東省博物館明代魚紋玉帶闆

明代玉器的玉質特征:

表層瑩潤,玉器表面都會閃爍光澤,仿佛罩上一層薄的玻璃質,玉器中出現這種現象是抛光技術方法所緻。清代治玉的抛光技術有了變化,玉器不再具有晶瑩透明的光澤,是以質感上較易差別二者不同。

曆代古玉特點

故宮博物院明代七梁玉發冠

曆代古玉特點

廣東省博物館明代五梁玉發冠

仿古作僞者刻意追求古玉的光澤特點,但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很容易露出馬腳。近年來的仿古作僞者改變了抛光技術,用皮條和蠟反複拉扯摩擦,可出現類似玻璃的光澤,但光澤如新,猶如包裹着一層透明的薄膜,仍可看出其中的破綻。

曆代古玉特點

旅順博物館明代雙龍戲珠玉镯(1對)

曆代古玉特點

首都博物館明代花蝶紋玉扁簪 (1對)

這都是由于材料不同,加工工具不同,産生的效果不同。與标準器互相比較,就可以看出玉器表面光澤的差異,找出破綻。

曆代古玉特點

湖北省博物館明代雲龍紋玉簪首

明代玉器的工藝特點:

明代玉器有磨平圖案邊緣的特點,采用浮雕和凸雕裝飾的作品顯著增多。在這類凸起的圖案邊緣處,鋒利棱角多被磨平,進而形成光潔明亮的窄條狀輪廓線,是以整體平面磨光處理方法磨掉雕琢後造成的鋒利邊棱。磨平棱角的方法産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增強花紋圖案的渾厚感。

曆代古玉特點

常熟博物館明代龍首玉梳

明代镂空玉器層次增多,花紋圖案上下交錯,玲珑剔透。此時采用鑽孔穿透碾磨法,采用不規則線條的抛光處理,多是表面一層抛光細膩,而裡面抛光粗糙,甚至不作抛光,顯露碾琢留下的深陷痕迹。

曆代古玉特點

湖南省博物館明代龍紋玉帶闆

另外用圓管狀工具碾玉留下的深陷圓痕,鑽孔周邊的圓痕都被磨平,不保留痕迹,巧妙利用鑽孔的圓痕造成特殊的效果。

曆代古玉特點

河南博物院明代翼龍紋玉帶闆

曆代古玉特點

廣東省博物館明代靈芝形玉洗

結語

玉海浩瀚無涯,每個時期的用料、琢磨工藝、風格、紋飾等等都有時代特征可尋,與當時的審美時尚及用途、工藝水準相聯系,僞玉器多少會露出一些蛛絲馬迹。

曆代古玉特點

杭州博物館明代三螭紋玉洗

曆代古玉特點

天津博物館明代翔鳳銜桃紋玉洗

曆代古玉特點

山西博物院明代荷葉形玉洗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僞手段與鑒别能力都是在彼此較量中發展的,當拿到一件玉器鑒定真僞時要對器物本身進行仔細觀察,多看多比較,多聽多問,不被假象所迷惑,多找疑點。同時要不斷充實自己,這樣才有助于我們對中國古玉器的認識把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