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少年抑郁率高達24.6%,請不要忽視孩子的求救信号

- DEPRESSION -

青少年抑郁

青少年抑郁率高達24.6%,請不要忽視孩子的求救信号

警惕青少年抑郁症的潛在表現,及時化解痛苦,傾聽孩子的心聲。

PART.01

養育患有焦慮症的孩子,就像踏上一場未知的旅程。不管我們自認為有多了解焦慮,面對孩子的種種抑郁表現,仍會感到難以了解。每次看着孩子焦慮不安,卻無從知曉是什麼原因把他們推向崩潰邊緣,很多人都暗暗希望自己能手握一個控制情緒的旋鈕,擰一下就能幫助孩子減輕焦慮。

與焦慮的孩子打交道時常會讓人惱火,尤其是當他們對父母提出額外的情感需求的時候。記得許多年前,我在大兒子就讀的專科學校參加家長見面會,當時我們在聽一位客座心理學家講青少年成長和發育健康。突然,200人的禮堂裡冒出一個問題。“夫人,”那是個絕望的聲音,“我兒子正處在青春期,最近不跟我說話了,我應該怎麼辦?”家長中一陣騷動。幾個人轉頭去看那位提問的女士,氣氛一下緊張了起來。随着台上的心理學家開始解釋青少年對私人空間的需求,氣氛才逐漸緩和下來。

青少年抑郁率高達24.6%,請不要忽視孩子的求救信号

這件事讓我意識到,抑郁的孩子可能也會使父母産生情緒上的波動。我有些同僚的孩子患有抑郁症,他們告訴我,看着孩子被困在看不見的痛苦和焦慮之中,自己也備受煎熬。最近,有些母親跟我說,她們擔心自己正在上學的孩子太過焦慮,産生自殺的念頭。這讓我萌生了為抑郁症孩子的父母寫一本書的想法。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但當我們發現孩子内心飽受煎熬、苦苦掙紮、迫切期望得到父母了解的時候,會和孩子一樣感到絕望。漸漸地,我們意識到,應該把孩子當作普通人看待,了解他們隻是在摸索如何應對自己的痛苦,渴望與自己親近的人建立聯系,表達愛。遺憾的是,作為父母,孩子有時會占據我們的全部注意力,我們為孩子的情感治愈和健康成長搭建了安全的庇護所,但孩子的行為卻頻頻讓我們心碎。是以,有時我們會感到困惑,不知該如何了解孩子内心的掙紮。

青少年抑郁率高達24.6%,請不要忽視孩子的求救信号

PART.02

我在計劃撰寫此書時,曾有人讓我關注過一篇報道。報道中提到一個11歲的國小生,在第一次考試不及格之後,選擇了自殺。他沒有勇氣面對父母的失望,而是選擇從組屋17樓的卧室窗戶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據說,上國小的前四年,母親一直期望他每科考試至少拿70分(滿分100分)。達不到70分,母親就會用手杖打他的手,每少一分打一下。相反,如果表現好,母親也會獎勵他一份禮物。不幸的是,這種做法最終釀成了悲劇。

2016年5月12日,男孩拿到了期中考試成績單,發現自己的英語、漢語、進階漢語和數學分别隻有50分、53.8分、12分和20.5分,他變得很焦慮。他告訴母親這次考試成績“中等”,想要蒙混過關。作為回報,母親給他買了一隻風筝作為禮物。四天後,他拿到了科學課的卷子,隻有57.5分。随着學校留給家長确認成績的期限逐漸臨近,孩子也變得越來越緊張。5月18日,這個孩子被人發現死在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樓下,身上多處骨折。母親痛苦不堪,她自認對孩子沒有什麼過高的期望,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選擇自殺。

這個故事讓我感到不安。我意識到,把孩子當成小大人,按照成年人的行為準則來加以限制,可能非常不妥。這個幼小的生命要想得到父母的愛,就必須滿足某些條件,必須達到父母從自身利益出發設定的标準。孩子的壓力被無形地放大了。孩子無法了解,為什麼必須做出點成績,才能免于在父母那裡遭罪,又或者說,為什麼讓父母失望了,就必須感到羞愧,不被父母善待。相反,孩子很清楚,每次受到懲罰時,他的人格尊嚴和被父母善待的權利就會被剝奪。深思熟慮後,我決定以“無條件的愛”這一主題作為本書的出發點。

我們在努力為孩子創造茁壯成長環境的同時,需要認識到父母的愛在孩子自尊心建立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我們還需要意識到,在如今競争激烈的社會環境和嚴苛的教育體系之下,孩子往往會對失敗非常敏感,也容易士氣低落。

青少年抑郁率高達24.6%,請不要忽視孩子的求救信号
青少年抑郁率高達24.6%,請不要忽視孩子的求救信号

當我開始着手寫作本書時,我結識了一位身患抑郁症的年輕人。她是個被領養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富裕家庭。盡管她得到了所有的物質财富,但她覺得養父母沒有充分傾聽她的心聲,她也沒有被愛的感覺。她願意相信,自己精神困境的根源在于被親生父母抛棄。抑郁症加重後,她選擇割腕來疏解。

聽了這個故事,我進一步提煉了本書的中心主題,除了愛,還要傾聽抑郁症孩子的心聲,并且學會辨識抑郁症。畢竟,父母是孩子心中最有影響力的榜樣。父母了解事物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應對挑戰的态度,都會影響到孩子。如果父母能夠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就會懂得回報,成長為更具同情心、更加堅強的個體。

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不難了解讀者們多傾向于選擇通俗易讀的書,用最短的時間和最少的精力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以,我将本書的篇幅控制在了合理的範圍内,但功用不僅限于指南,而是讓讀者深入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根源,以及如何進行幹預,避免發生不幸。讀者們會明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幫助孩子找到應對生活挑戰的方法,将是自我成長的重要一課。

雖然人的内心世界極為複雜,但本書将盡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必要時,也會選摘部分受訪者的記錄。他們都曾在青春期身患抑郁症,如今已全然康複,也樂于分享自己的經曆和曾經面臨的挑戰。

青少年抑郁率高達24.6%,請不要忽視孩子的求救信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