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向陽:文學與影視的雙向賦能

何向陽:文學與影視的雙向賦能

何向陽

文學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在文化、文明發展史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對應于媒介技術的發展與接受美學的轉型,文學與影視相輔相成、交融共生,成就了中國新時代文藝的繁榮。文學與影視雙向驅動中,深刻反映時代變革和現實生活、代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成就、凝聚耀眼的現實主義光芒、具有豐富地域文化特征和深厚史詩傳統的文學作品脫穎而出,不斷煥發出蓬勃的藝術生命力,深度參與着人民精神文化與人格心理的建構。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梁曉聲《人世間》的成功改編與熱播,就是一個有力例證。

文學與影視的良好互動緣來有自,新中國導演的名作多以文學經典為藍本和依托,如水華執導的《林家鋪子》(1959)、《傷逝》(1981)就改編自茅盾、魯迅的同名小說,崔嵬執導的《青春之歌》(1959)改編自楊沫的同名小說,淩子風将梁斌《紅旗譜》(電影1960)、老舍《駱駝祥子》(同名電影1982)搬上了銀幕,謝鐵骊電影《早春二月》(1963)改編自柔石小說《二月》,1970年他執導的《智取威虎山》則改編自曲波的《林海雪原》,魯彥周《天雲山傳奇》、古華《芙蓉鎮》由謝晉于1980、1987年相繼搬上銀幕,謝飛執導的《黑駿馬》(1995)也改編自張承志的同名小說……這些都是文學與電影互相成就的例證。改革開放後的第五代導演,其代表作更與文學結下不解之緣,陳凱歌導演的由柯藍散文《深谷回聲》改編的《黃土地》(1984),張藝謀導演的改編自莫言小說《紅高粱》的同名電影(1987),已成為中國電影史上裡程碑式的作品。

當然,這個名單還可以列出很長。

巴金《寒夜》、錢锺書《圍城》、王蒙《青春萬歲》、鐵凝《哦,香雪》、劉恒《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馮骥才《神鞭》、夏天敏《好大一對羊》、葉爾克西《永生羊》改編的電影、電視劇,蕭紅《生死場》、陳忠實《白鹿原》、王蒙《活動變人形》改編的話劇等,呈現了文學與影、視、劇藝術的深切互動。劉醒龍《鳳凰琴》的發表及電影電視劇的成功改編,不僅使民辦教師群體受到關注,對當時全國200萬民辦教師轉正工作更是起到推動作用,在《鳳凰琴》發表近30年後,還促動湖北誕生了一個“鳳凰琴村”,這是文學走出“紙上”而進入社會生活重構的一個例證,足見優秀文藝作品的巨大影響力。

随着人民群衆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文學在一切藝術中的“母本”作用得到強有力的發揮。路遙《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白鹿原》、陳彥《裝台》、周大新《安魂》、忽培元《鄉村第一書記》改編的影視作品産生了廣泛影響,獲得“破圈”效應。繼《平凡的世界》之後,梁曉聲《人世間》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一經播出即引發收視熱潮,成為2022年春節人民群衆的“精神大餐”,其對中華文化的積極傳承,和文學融入現代傳播格局的成功實踐,彰顯了新時代文藝的價值與進步。

新時期以來,茅盾文學獎等國家級獎獲獎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蔚為大觀,1982年至今,茅盾文學獎已評十屆,共計48部獲獎長篇小說中,有31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平劇、話劇等,路遙《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白鹿原》、張平《抉擇》、阿來《塵埃落定》、王安憶《長恨歌》、徐貴祥《曆史的天空》、麥家《暗算》、畢飛宇《推拿》、金宇澄《繁花》等改編作品多次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大衆電影百花獎以及“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威尼斯電影節開放獎等。

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的石舒清《清水裡的刀子》改編為同名電影,獲得釜山電影節“新浪潮單元”最高獎新浪潮獎,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的葛水準《喊山》改編為同名電影;獲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的阿克鸠射《懸崖村》改編為民族舞劇《大涼山的回響》和民族歌劇《聽見索瑪》;獲第四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的曹文軒《草房子》改編為同名電影,獲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的胡永紅《上學謠》、葉廣芩《耗子大爺起晚了》的電影、兒童劇等改編,都取得不錯口碑。此外,由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陳彥《主角》、徐則臣《北上》改編的電視劇也在拍攝之中,這些合作都呈現出文學與影視的親密互動。

同時,青年作家創作逐漸受到影視界關注。海飛、畀愚、肖江虹、雙雪濤、餘耕等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受到不同觀衆層群的青睐好評。高收視率影視劇中更活躍着網絡文學的身影,流潋紫《甄嬛傳》、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慶餘年》、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祈禱君《開端》,這些作品于網絡廣泛的傳播中,積累了龐大讀者群,為影視行業提供了内容支撐,也因巨大的市場價值在整個影視生産機制中舉足輕重。近年網絡文學中現實題材創作大幅增長,受到關注,阿耐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大江大河》《都挺好》,前者描寫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們在變革浪潮中的探索和突圍,後者描寫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均取得不俗成績。何常在《浩蕩》、賀蘭才人《光榮之路》、齊橙《大國重工》等現實題材網絡小說,成為影視改編新的取向。

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展了文藝空間。這是新時代文學面臨的機遇挑戰,同時也對我們今天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為擴大優秀文學作品的影響力,積極推動文學作品向影視轉化,充分發揮文學在各藝術門類中的“母本”作用,創造出更多更好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文化産品。根據中宣部訓示精神,2019年底,中國作家協會經與國家電影局磋商,建立了由中國作協創研部牽頭的影視推介機制。

該機制自2020年1月啟動以來,向國家電影局推薦了适合影視改編的優秀文學作品近百部。創研部邀請熟悉當下文學作品、了解影視生産規律的文學評論家、編輯,動态組成10人左右的影視文學作品推介咨詢組。咨詢組專家中,有《人民文學》《收獲》《十月》《當代》等一線文學刊物的編輯,也有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文學批評家、學者。專家綜合對文壇動态、閱聽人趣味的切實把握和對于文學影視化課題的學理性、規律性研究兩方面優勢,推薦文學作品,撰寫推薦意見,形成初步的作品名單。創研部根據專家推薦意見,考量内容導向、創作品質和改編潛質,進行篩選,形成推薦名單,送出國家電影局評估。

向國家電影局送出的作品,涵蓋了城市、鄉村、曆史、科幻等多個題材領域。近期送出的作品有梁曉聲《我和我的命》、阿來《雲中記》、遲子建《煙火漫卷》、葉舟《敦煌本紀》、海飛《江南役》、滕肖瀾《心居》等。2021年,圍繞國家“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中心工作,我們從中國作家協會“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中遴選了12部具有影視改編價值的作品,向國家電影局推薦,以重大主題回應影視熱點。經過2020、2021兩年的工作,書寫人民日常生活的現實題材文學作品越來越受到影視藝術工作者的關注。我們期待着通過機制的不斷創新,進一步促進新時代文學融入現代傳播格局。

作家與藝術家都是社會文化與精神生活的忠實記錄者。文學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影視新型表現方式的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其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國作協十代會工作報告中,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張宏森提出新時代文學的高品質發展,題中之意也包括文學在新時代與新的藝術樣式的互相學習,破除蔽障,在現代傳播格局中,雙輪驅動,雙向賦能,不斷探索新的機制,共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為了這個共同的理想,願我們繼續攜手,互相賦能。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主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