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明起源 上古洪水傳說與中原地區龍山時代城堡

文明起源 上古洪水傳說與中原地區龍山時代城堡

圖版四三

三層綠釉陶水榭

東漢晚期

通高66厘米、池徑38厘米

三門峽市出土

《黃河中下遊幾座龍山文化城址的性質—兼論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張之恒,《紀念城子崖遺址發掘六十周年國際學術讨論會文集》第90~98頁齊魯書社1993年

本文對黃河流域發現的幾座龍山文化城址的性質和特征進行了論述,并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進行了探讨。認為這幾座龍山文化城址,因文化遺存、所處的地理位置、規模的大小及建造年代各不相同,故其性質也有所不同。王城崗城址規模很小,儲存較好的西城的面積隻有7000平方米。根據王城崗西城中發現的幾個埋有“人牲”的圓坑來分析,王城崗應是“夏”的宗廟遺迹。平糧台城址的規模較大,面積達四五萬平方米;有寬闊的城牆;南、北城牆中部各有一門,南城門有門衛房,其下有陶排水管道;城内有成排的房基,部分房基底部有夯築的台基;城内有冶銅遺存。這些特征說明,平糧台城堡已具有早期城市的雛形,有可能是先商的城邑,亦即和夏代同時的、臣服于夏王朝的、先商“方國”的都邑。邊線王城址的時代要晚于平糧台城址,其城牆基槽内有用于奠基的“人牲”及豬、狗“犧牲”。這說明,邊線王城堡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要晚于平糧台,和王城崗的時代大緻相當。邊線王城堡作為夏代前期的一個地處魯東的方國都邑,應是比較符合實際的。而城子崖遺址發掘的面積還比較小,城内尚未大面積發掘,對城堡的整體布局還不了解,故對城堡的性質還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斷。

這幾座城址規模都比較小,在城堡内隻發現了小型的結構簡單的夯築房址,這種小型的、城内無宮殿建築的城堡,正是中國文明時代早期雛形城市的一個特征。早期城堡大多具有宗廟性質,如王城崗。城市的出現是階級社會産生的标志之一,王城崗和邊線王用于祭祀和奠基的“人牲”,充分反映了伴随城市的出現而産生的階級性和壓迫性。從總體上看,黃河流域龍山文化中晚期城堡具有明顯的政治性和防禦性,還不具有商品交換的“市”的性質。

根據考古資料,可知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國古文明的起源至少有四個地區:黃河流域、太湖流域、珠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其中的黃河中下遊地區是中國古文明最早的誕生地。中國古代文明形成時期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為龍山文化中晚期至二裡頭文化一期,後期為二裡頭文化第二至第四期。前期階段,黃河中下遊地區形成了幾個大的部族集團,王城崗、平糧台、城子崖等城堡,就是這些部族集團的活動中心。而後期階段,已經出現大型的宮殿建築,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機器有了發展。

文明起源 上古洪水傳說與中原地區龍山時代城堡
文明起源 上古洪水傳說與中原地區龍山時代城堡

《上古洪水傳說與中原地區龍山時代城堡》

何宏波―《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第10~17 頁

本文作者在文章的開始提出,在人類文明程序中,世界各民族的神話和文化的某些方面往往有令人想像不到的相似,“大洪水”的傳說就是其中的一個。從世界上看,尼羅河三角洲、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古文明發源地都有洪水的傳說,中國的黃河流域也不例外。洪水的發生雖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災難,但大自然的肆虐也激起了人們的抗争,這種抗争中往往孕育着文明的最初因素。

公元前3000年代是中國古代史上的重要時代,這個時期的社會生産力有很大的發展,人們逐漸向中原平原地帶遷移。而這種遷移必然導緻部落聯盟之間的戰争,主要的是東西兩大文化的戰争,正是在這種戰争中,使得中原地區最早顯現出文明的曙光。有洪水就得想辦法治理,最初各自治理的失敗使得各個部族聯合起來共同對一條河流進行治理。而為了防止洪水的沖擊,城堡産生了,長期的部落戰争使得城堡所起的作用是戰争防禦。後來當個人權勢得到加強後,城内才出現了宮殿,其作用也随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作者最後認為,在中國這個長期以水利農業為經濟根本的農業區域内,史前龍山時代東西兩大部族向中原低地平原大規模的殖民活動和所進行的聯合治水工程維系着中原地區的各個文化,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并極大地促進了由“人人平等”的“大同”社會向階級壓迫階級社會的過渡。在這一曆程中産生的城堡作為文明因素的結晶奏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文明起源 上古洪水傳說與中原地區龍山時代城堡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圖檔及說明來源自《河南出土漢代建築明器》,河南博物院 編,200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