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版三六
二層綠釉陶水榭
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
通高40厘米、池徑39厘米
靈寶縣出土
《試論城的出現及其防禦職能》
馬世之,《中原文物》1988年第1期第66~71頁
本文首先讨論了作為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必然産物、又是一種大規模的永久性的防禦設施“城”的初現問題。認為大陸遠古時期确實存在石砌的城堡,其時代大體上相當于傳說中的神農、黃帝之世。如果遼西牛河梁石砌圍牆遺址能被視為城堡的話,那麼大陸早在五千多年以前就已進入城邑文化階段。作者對已發現的史前古城及其年代進行梳理後認為中原地區發現的古城均系龍山文化時代所築,大體上相當于大陸曆史上的鲧、禹之世。在與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中心各城址的規模及出現時間做了對比之後,認為從生産力水準和遺址的形态看,大陸進人城邑文化階段的時間同巴比倫、埃及和印度一樣久遠,石砌和土築圍牆的城堡可以視為原始文明的标志,不管是氏族社會末期還是階級社會初期,均已到達文明社會的門檻。
作者還論及城的基本職能是防禦職能。認為防禦水患不一定是早期城的職能或主要職能。城是一種“防禦文化”設施,防禦的主要對象是敵人的侵襲。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有的城雖然發展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中展現了國家的職能,但其防禦性質卻一直未變,隻是防禦對象變成了外國軍隊或本國勞動人民了,仍帶有十分濃厚的軍事色彩。“城、郭、邑、國”等字的結構和含義即提示了大陸早期城的基本形制呈正方形或長方形,且表明其主要職能就是防禦和自守。這種情況與考古發現是一緻的。
《論龍山文化古城的社會性質》
曹桂岑,《中國考古學會第五次年會論文集》第1~7頁,文物出版社1988年本文首先對城子崖、邊線王、後岡、平糧台、王城崗、老虎山六座龍山文化古城的情況做了簡述,綜合其年代為距今4500年至4300年或更早,與夏禹以前的五帝時期相當或與炎黃活動的時間相近,進而認為大陸古代進入文明時代的時間應從龍山文化最早興建的城堡的年代---距今4500年前開始。考古資料為此提供了佐證,如在鄭州牛訾、淮陽平糧台、淅川下王崗、登封王城崗、臨汝煤山、膠縣三裡河等地出現了青銅制品,表明龍山文化中晚期已具備跨人文明時代的基本條件;湯陰白營、安陽後岡、登封王城崗等地出現用人牲作奠基的現象,當是龍山文化已進入奴隸社會的一個有力證據;淅川下王崗、準陽平糧台、洛陽挫李、邯鄲澗溝、孟津小潘溝、沣西客省莊等地發現的非正常死亡和死後得不到正常埋葬的“灰坑”墓,數量上較仰韶文化時期明顯增多,這種變化應與社會制度的變化密不可分,其死者當為奴隸;龍山文化時期的墓葬材料反映出當時已有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凡此種種都是進入文明時代的證據。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圖檔及說明來源自《河南出土漢代建築明器》,河南博物院 編,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