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明起源 中國早期都城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文明起源 中國早期都城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圖版三七

二層綠釉陶水榭

東漢中晚期

通高54厘米、池邊長40厘米

1972年靈寶縣張灣2号墓出土

《邊線王龍山文化城堡的發現及其意義》

杜在忠,《中國文物報》1988年7月15日第3版

本文首先介紹了山東壽光縣孫家集鎮邊線王村龍山文化城堡的發現情況。城有内、外兩城,大城的年代晚于小城。大城呈圓角方形,面積約57000平方米,四邊城牆中各開一門道,城牆有基槽,夯土層中埋葬人、狗、豬。小城在大城之内,位置居中稍偏東南,結構與大城基本相同,面積約10000平方米。随後作者論述了邊線王城發現的意義。認為壽光邊線王城的發現,對山東史前文化的發掘和研究是一個新的突破。此城堡的出現已意味着大陸東方文明的開端。目前,已基本弄清了邊線王城兩城堡的結構,将是研究早期城市建築發展過程中的一把重要的鑰匙。

文明起源 中國早期都城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中國早期都城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呂靜,《鄭州大學學報》1988年第6期第54~57轉第65頁

作者首先駁斥了以現代城市的概念來衡量中國上古都城的做法,認為中國早期城市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其建置、布局、職能都表現出鮮明的中國文化的内涵,具有民族文化自身的内容。中國的早期城市是以“王權”為中心的“都城”。以大量自由民為主,以自由民的生産、交換、社會活動為主要内容的城市在東周以前尚未出現。而古都如陽城、商丘、亳、嚣、相、耿、奄、殷、周原、豐、鎬無一不與某一雄才大略的君主有關。中國早期城市的建置都具有君主個人或貴族集團意向的偶然性,與古代西方社會那種在自然村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城市有明顯的不同。古代都城中,作為高強度集中勞動産物的宮殿均築于高台基址上,這正是王權控制下的結果。而偃師二裡頭、鄭州商城、殷墟宮殿建築坐北朝南的布局恰好反映了“南面朝天下”的政治意圖。作者認為大凡君主、貴族集中的地區,絕大多數均有城牆之類的設防。關于中國早期無城牆的說法未免武斷。多年來的考古發掘已發現了大量的城牆、城垣遺址,從甲骨文的字形中也可以肯定古代城牆的存在。城牆、壕溝等界區标志的設立是以設防和界劃區域為目的的。考古資料顯示,在都城的範圍内分布着大量的手工業作坊點、王陵區、祭祀區以及下層人民的居住區,這種都城的布局及專門化的職能小區都是圍繞着君主的政治活動、文化禮儀、日常生活而設的。都城是整個社會政治的中心,是王權的腹地。都城的興衰榮毀與王權的強化與弱衰有着密切的關系。夏商周三代的都城變制開了這種風氣之先,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在盛行祖先崇拜的中國古代社會,君主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統治者,又是宗教界的至尊領袖。政教合一的政權性質,使政治性的都城又兼備了宗教城市的特征。在上古都城的範圍内,生者的寝殿與神主的宗廟是混雜在-起的,宗廟建築和祭祀區成了與宮殿建築同樣重要的區域,甚至超過了宮殿。都城之中宮殿與宗廟并駕齊驅正是中國上古時期“政教合一”體制的再現。殷墟時期才将寝與廟堂、祭祀區分開,“前廟後寝”之制在此得到了展現。到了秦漢以後,才将祭台宗廟移至郊外。從宗廟在都城中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人關于生與死的觀念的變化。

文明起源 中國早期都城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文明起源 中國早期都城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圖檔及說明來源自《河南出土漢代建築明器》,河南博物院 編,200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