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出自《群書治要》卷九《孝經》。
所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意思是不符合禮法的事情不能說,不符合道義的行為不能做。這也是孔子對顔回所說的“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裡的“動”不是動作的意思,而是起心動念的意思,如果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念頭,都不能生起。
古人把人的行為分為身、口、意三種,使自己的身、口、意三種行為都能夠恪守禮法,就做到了古聖先賢所說的“克己複禮”,這樣才能離成聖成賢越來越近。
《論語》中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所學的就是古聖先賢之道,他一生所秉持的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這裡“古”是古聖先賢之道,就是古代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
是以尚“古”,并不代表不講創新,并不代表不懂得與時俱進,而是注重要掌握蘊藏于其中的恒常不變的規律,這個在古人那裡被稱為“道”。很多人說傳統文化不講創新,是他不懂得傳統文化的辯證法。
例如《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這個“易”字就有三重含義。第一個含義就是“變易、變化”的意思,說明人世間的人、事、物等現象是變化莫測、變化無窮的,是以我們必須與時俱進。
《易經》的第二個含義是“不易、不變”的意思。告訴世人,雖然現象是變化莫測的,但是不變的是規律,是道。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隻有掌握了那個不變的道,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就像老樹每一年都會抽新芽、發新枝,但是它的“根、本”并沒有改變。
第三個含義是“簡易”,簡單的意思,所謂大道至簡。說明真正深刻、複雜的道理,都是以非常簡單的方式來表達的,其目的就是讓人們易學、易懂、易記、易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是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果。傳統文化講“仁、義、禮、智、信”,這就是核心價值觀,每一個價值觀概括成一個字,至簡到極處。它容易記,也容易在社會上普遍推行,千百年來成為人們所奉行的價值觀。雖然現象變化莫測,但是隻要掌握不易的規律、不易的道,就能把事情處理好。這就是《易經》的三重含義。
現代人很喜歡讀書,也很好學,知識面很廣博,但是所看之書未必是經典。特别是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對自己所閱讀的書、所看的電視節目等沒有選擇,可能看的越多,所受的污染越嚴重;看的越多,問題越多,煩惱也越重。
這就是因為我們看的不是符合聖賢之道的内容,是以讓你無所适從。這個人這樣說,過幾天另一個人又換另一種方法說,你不知道到底應該按着誰的說法去選擇。一旦自己對所學的内容不加選擇,就很可能使自己本來清淨的心性受到潛移默化的染污。
《群書治要·新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說明學習古聖先賢之道的原因。它說:“湯曰。學聖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靜思而獨居,譬其若火。夫舍學聖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見,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貴尚學道,而賤下獨思也。”
這段話是講,學古聖先王之道的人像太陽一樣,一個人靜坐冥思苦想的時候,就如同舍棄學聖賢之道,就像舍棄外邊的太陽光明,而去屋子裡接近小小的燭光。燭光雖然可以讓你有小小的見識,但開啟不了你的大智慧,是以明智的君主和君子都崇尚學聖賢之道,崇尚讀誦經典,而不是一個人獨自地冥思苦想。是以我們要學就要學聖賢之道,要讀就要讀經典,這樣才能學有所成,進而幫助我們變化氣質,成聖成賢。
這裡要強調,古聖先賢求學和現代人求學的目的不同,現代人求學注重的是學知識、學技能,旨在廣學多聞,而古人求學目的是明心見性,是以求專一,求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是以并不是說學的越多,知識越廣博,就越有智慧。智慧是我們本自具足的,隻不過現在被各種煩惱、習氣所障礙住,使它不得顯現。是以學道的過程,它是一個不斷減少的過程,而不是一個不斷增加的過程。
正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不是說學的越多就越好,有知,就一定有所不知。知道的再多,隻要有知,就會有不知的東西。怎麼樣才能做到無所不知?那就必須要求“無知”,“無知”起作用,才是無所不知。這就像鏡子一樣,鏡面上什麼圖畫都沒有,這就叫“無知”。結果能夠“胡來現胡,漢來現漢”。它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誰來就現誰的像。但是如果鏡子上有了圖畫,本身被染污、蒙蔽了。那麼誰來,都現不出誰的像。是以老子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這就是中國傳統儒釋道求道和西方人求學的不同之處。為什麼強調讀誦聖賢經典?讀誦經典的目的是為了靜心。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現(其義自見 ),其實就是見性了。通過讀書千遍把自己的心給定下來,讓浮躁不安的心平靜,定的久了,智慧就自然開啟。這就是《大學》上所說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說明儒釋道三家求道的方法其實是一緻的,都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如果所作所為都遵循禮法,遵循古聖先賢之道,遵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形成習慣,無需刻意選擇。縱使言語傳遍天下,也不會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為,為天下人皆知,也不會有怨恨、厭惡。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三者”是指合于先王禮制的服飾、言語和行為。宗廟是古代祭祀先人的場所。古代天子有七廟,諸侯有五廟,卿大夫是三廟,士有一廟,庶人沒有廟。祭祀祖先就是在宗廟中進行。卿大夫的服飾、言語、行為如果都能夠遵守禮法、道德,就能夠守住他祭祀先祖的宗廟,使他的家道、家業、家風、家教,代代相傳。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
“《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這首詩出自《詩經 大雅 烝民》篇。“夙”是早的意思。“夜”是指暮的意思。“一人”是指天子。卿大夫早晚勤奮不懈地事奉天子,盡忠職守,這樣才能實作其孝道。“一人”,雖然指天子,但是君臣是一體的,對天子盡忠,就是對人民盡忠,對自己負責。因為“自他不二”。是以對天子的忠,盡到極緻,也可以明明德,通達自性,找到真我。
是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被稱為性德。從任何一個字入手,把這一個字做到極緻,都可以回歸自性,達到明明德的效果。它是和自己的心性相通的。是以助人就是助己,對天子盡忠,其實是幫助自己達到“天地與我同根,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是以“一人”,其實就是真我,真正的自己。
不符合先王規定的服飾不敢穿;不符合先王禮法的言論不敢講;不符合先王道德的行為不敢行。是以不合禮法的話不講,不合道德的行為不做,自身不說敗壞德行的言語,不做敗德的行為,言語傳遍天下也沒有過失,即使所作所為為天下皆知,也不會招緻怨恨或厭惡。這三者都能具備,然後就能守住祭祀先祖的宗廟。《詩經》說:要早晚勤奮不懈來事奉天子。這個就是卿大夫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