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殿試刁難劉墉,要求他以自己為題寫七言,劉墉反罵:以貌取人

作者:陳總006688

乾隆殿試刁難劉墉,要求他以自己為題寫七言,劉墉反罵:以貌取人。這是一段留下曆史記載的趣聞轶事。乾隆皇帝素以才情著稱,喜歡與臣子切磋,時而出些刁鑽題目,考校文人墨客。而劉墉是個聰明才智,不畏權貴的大臣。當乾隆命他以自身為題作詩時,矮小駝背的劉墉不卑不亢,将自身容貌毫無保留地寫進詩中,最後更公開指出皇帝的過錯。最令人好奇的是,乾隆并未對此惱羞成怒,反而褒獎有加。兩人從這一次不平凡的相遇開始,結下了何等淵源?又将擦出怎樣的火花?

乾隆殿試刁難劉墉,要求他以自己為題寫七言,劉墉反罵:以貌取人

一、乾隆賞識才能,偏執于容貌

乾隆殿試刁難劉墉,要求他以自己為題寫七言,劉墉反罵:以貌取人

乾隆皇帝自小身懷絕學,對文學造詣頗深。及至登基,他更是将"文治武功"作為一大治國理念。乾隆熱衷于考校文人墨客,時常設難題以試其才華。隻有機智過人者,方能在這般問答之中,臨危不亂,反敗為勝。

然而,乾隆雖推崇文治武功,但對臣子的相貌,也是格外看重。這位明君固然英明神武,可偏好俊秀潇灑之人,有些許審美的偏執在。曾有一度,乾隆對那些生得矮小醜陋的官員,往往不太喜歡,認為這樣的人容易使朝廷形象掃地。

乾隆年少時,在師從禦史大夫章學誠的時候,老師常常教導他"才德是修身第一位,有德方能有容"。乾隆雖頗有自知之明,但仍對于俊才的外表留有執念。盡管他固然有識才眼光,但對于相貌實在太過挂礙。章學誠離世後,乾隆少了恩師的規勸,這種缺陷難免在即位後的朝政中有所流露。

乾隆殿試刁難劉墉,要求他以自己為題寫七言,劉墉反罵:以貌取人

劉墉是當朝一位文采卓越的進士。他自小家貧,但勤奮好學,終以出衆的才華入仕為官。可就是這位一表無才的儒士,卻因其畸形的體貌,使乾隆對他生了一些戒心。在殿試的當天,乾隆皇帝看到劉墉這副醜陋的外形,禁不住心生不喜。于是他下定決心,要在殿試中刁難考校這個第一名的考生。

二、劉墉機智應對,詩詞毫不遮掩

劉墉自小便是個聰穎過人的孩子,他五歲就能誦讀四書五經。年少時,他就發現了觀察事物的獨到之處。他熱衷于格物窮理,無論是草木蟲魚,還是日月星辰,無一不被他看在眼裡。他注意到了大自然中的種種奧秘,這也為他今後的才華鋪墊了基礎。

乾隆殿試刁難劉墉,要求他以自己為題寫七言,劉墉反罵:以貌取人

及至八歲那年,劉墉開始閱讀諸子,并依自己的感悟修改注解。他自創的注疏别具匠心,堪稱兒時傑作。十歲前後,他便一鳴驚人,已在本州小有名氣。到了二十歲,他開始愛好詩詞,幾經殿試,年年高中。高中殿試的前三名,均可入仕為官。劉墉常年名列前茅,終因才高望重,被朝廷延攬。

劉墉生于河南商丘,粗骨闊體,生得雖醜陋,但内心剛直誠實。他雖無俊朗的相貌,卻有宏大的胸襟和遠見卓識。就在這樣一個闊别形糾之人,終因才華出衆,入主乾隆法眷。

乾隆于殿試之日,見劉墉駭人的模樣,不禁打起了小算盤。皇帝命他以自己為題作詩,想望他自省而退,從此絕了仕進的機會。然而劉墉并未因容貌而自怨自艾,反而将形體寫入詩篇,大大方方地述說自己的長相。

乾隆殿試刁難劉墉,要求他以自己為題寫七言,劉墉反罵:以貌取人

劉墉首先寫道"胸凸滿經綸,背駝頂乾坤"二句,形容自己身材矮小,胸駝背佝。接着是"慧眼辨忠奸,單腿跳龍門"二句,意指自己雖有駝背殘疾,仍有慧眼識英雄。再寫"丹心扶社稷,塗腦謝皇恩"二句,表明雖然形貌不佳,但仍懷報國之心,感謝朝廷的栽培厚恩。

到了最後兩句,劉墉停了下來,神情黯然。乾隆皇帝見狀,雖略感不快,卻促他把話說完整。劉墉這才道出"以貌取人者,豈是賢德人"兩句。乾隆一怔,随即會心,并未惱怒,反而大加贊賞這位敢直言進谏的儒生。

從此,乾隆終于放下了對劉墉的成見,将他留在身邊。這位形貌不揚的文人,卻以自身才華和膽略折服了明君。在往後的歲月裡,劉墉也因詩詞口才,常伴駕出行,為皇帝解悶解愁。乾隆曾稱贊道:"吾之劉公,不僅是才高識遠,且膽大心直,朕幾世所難遇也。"

乾隆殿試刁難劉墉,要求他以自己為題寫七言,劉墉反罵:以貌取人

三、乾隆大為贊賞,情逢知音難能可貴

劉墉臨危不亂,反将個人容貌暴露無遺,這種坦率大度使乾隆大為贊賞。自此之後,乾隆對劉墉另眼相待,時常命他侍從左右。

乾隆固然有才識卓群的本領,但在執政之初,偶有些許狹隘之處,一味看重外表。直到相遇劉墉這位誠懇之人,乾隆才意識到容貌往往無關個人品德。正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沒有親身遇到劉墉這般直言無隐的臣子,乾隆恐怕難以及時改正這一缺陷。

乾隆殿試刁難劉墉,要求他以自己為題寫七言,劉墉反罵:以貌取人

自此之後,乾隆便與劉墉有了更多親密接觸。皇帝發現這位儒生不僅才高八鬥,而且為人正直機智,常能在關鍵時刻提出中肯見解。劉墉谏言雖然嚴厲直白,卻切中要害,讓乾隆獲益良多。朝中更有"世人但知劉公之理學淵博,不知其實為陛下最佳參謀"的說法。

有一次,乾隆在宴會上品評詩詞,口占一首詠雪的新作。劉墉聽後便說這首詩寫得不太好,因為"窗中望出去,隻見沉沉白雪漫天飛舞,是以應當着眼于落雪本身"。乾隆聽罷,恍然大悟:"劉公析理透徹,說得極是。"從此乾隆更加欣賞劉墉博學多能的才幹。

又有一回,乾隆正在溫習兵書,準備揮師遠征。劉墉在一旁侍奉,乾隆突然問他"朕正欲出征塞外,你認為需要留意何事?"劉墉思慮半晌,回答道:"軍旅萬裡,要盡量避免傷亡。此外,武将常有驕縱之習,亟需加以防範。"乾隆連連點頭,驚贊不已。

乾隆殿試刁難劉墉,要求他以自己為題寫七言,劉墉反罵:以貌取人

從這兩件小事可見,劉墉常能從不同角度提出建設性意見。乾隆被這位老臣的忠心耿耿所打動,不禁感慨知音實屬難能可貴。此後每逢重大決策,乾隆都會先請教劉墉的高見,并極為采納他的谏言。乾隆甚至說過:"朕若能早些遇到劉公這般知心人,想必不會有太多過錯。"

四、皇帝重用劉墉,珍視其忠直勸谏

乾隆欣賞劉墉的才華睿智,更欽佩他的忠心耿耿。是以劉墉從殿試一役後,便受到乾隆的賞識,一步步被重用。

乾隆殿試刁難劉墉,要求他以自己為題寫七言,劉墉反罵:以貌取人

起初,劉墉隻是在乾隆身邊侍奉。他随從有道,頗得皇帝喜愛。不久,他便被委以編修四庫全書的重任。這是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需彙集天下學者,搜羅典籍善本,編撰詳實的提要。

乾隆十分看重這一工程,他希望能彰顯朝廷文治武功的宏圖霸業。身為總纂官的劉墉,自然事無巨細,悉心操持。在他的傾力主持下,四庫全書總計收錄了三千六百餘種書籍,成為後世研究古代文化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産。

正是由于在四庫全書一役中的卓越表現,劉墉備受乾隆器重。不久,乾隆又将他提拔為禮部尚書、内閣首輔,管理朝政要務。這位儒生平步青雲,成為當朝極受寵信的重臣。

乾隆殿試刁難劉墉,要求他以自己為題寫七言,劉墉反罵:以貌取人

就在劉墉新任期間,發生了一件轟動朝野的大事。時任禮部尚書的紀曉岚因A錢受賄,被乾隆親自查辦。然而在審理過程中,紀曉岚竟然大言不慚,狡辯推诿,更是诽謗朝中重臣,意欲混淆是非。

面對這種罔顧朝綱的大逆不道,劉墉毫不畏懼,直陳事實真相。他據理力争,一一反駁紀曉岚的讕言,并将其種種罪證擺在乾隆面前。乾隆由此徹底看清了紀曉岚的狼子野心,大為震怒,将其重重處斥。

紀曉岚事件給劉墉樹起了忠直為官的形象。從此,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凡提及劉墉,無不贊歎他為廉潔奉公的楷模。更有詩人盛贊他"宰輔初無馀私心,保全朝綱一筆身"。

乾隆殿試刁難劉墉,要求他以自己為題寫七言,劉墉反罵:以貌取人

五、平生狂騷不銷聲,醜陋容顔終見珍重

劉墉一生矮小醜陋,但他卻以才學征服了明君乾隆。這位儒生不僅學貫中西,而且詩詞狂放,頗有狂騷之氣。乾隆看重他的才情洞見,亦欣賞他詩詞的出口成章。

劉墉自幼便有非凡的文學天賦。他七歲時便能作詩,且字裡行間洋溢着沖天的豪氣。及至年長,他更是詩文并茂,撰文如狂,常被人稱為"詩癫"。他的詩作多半詠懷自然山水,抒發壯懷逸氣。其中的豪放豪邁,令人贊歎不已。

乾隆殿試刁難劉墉,要求他以自己為題寫七言,劉墉反罵:以貌取人

有一回,劉墉應詩社之邀,作詠艄詠懷春的長詩一首。這首詩縱橫恣肆,字裡行間自由奔放,讀來令人蕩氣回腸。其中寫道"放浪清遊宛轉去,艄艄随波野徑通。逍遙風月不羨仙,惟有艄公是我翁"。這般狂放豪邁之作,令詩社中人無不拍案稱奇。

乾隆皇帝讀過這首詩後,十分賞識劉墉的才情。不久,便有詩人獻上一組七絕七言詩,對劉墉的才學盛贊不已。其中寫道:"六籍渾漲滿經綸,棹艄縱橫謝遺芬。孰雲骘駱支體醜?萬古扭曲野人魂。"看似誇張的詞藻,實則切中了劉墉不拘正常的氣質。

在朝為官期間,劉墉除了殚精竭慮操持政務,亦常應詩社和乾隆的要求,撰寫絕妙詩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為乾隆親自修撰的那一部《圓明園記》。這部園治著作,記錄了當時圓明園建造的盛況,堪稱經典力作。

乾隆殿試刁難劉墉,要求他以自己為題寫七言,劉墉反罵:以貌取人

對于平生才學,劉墉從未自卑。他常常說:"吾之才識平平,隻好自得其樂而已。"這種謙遜自持的作風,更令乾隆由衷贊佩。後人評價他時,亦将其才學和品性并列看待,認為"兩者渾然一體,方成大儒"。

繼續閱讀